关于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1
李吉林老师借鉴了“境界说”的“真”、“情”、“思”、“美”的
精华,儒家文化“敏于行”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
教育理念,构建了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
(一)以“情”为纽带。
在这一点中,李老师指出,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其主
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
情感素
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
她指出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材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
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讲,更应该培养、
发展儿童的情感。
(二)以“思”为核心。
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思维
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孩子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
童的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高境界。
(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因为人的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是关于人的
科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四)以“美”为境界。
面对小学教学损伤儿童发展现状的焦虑和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着力点。
情境教育选择了“美”。
原
因之一: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之二:教学不
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原因之三:教学不
仅为了学生的明天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幸福的人生。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在整个小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
自然赋予的美感,逐步地认识社会生活。
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
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
而生发。
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
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
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
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
运用
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
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
这样情真意切的体验,令人怎能忘怀!情境教育为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李老师探索野外情境课堂的勇气令人
钦佩。
虽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在平时,学生仍被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学习。
这样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安全似乎
也更有保证。
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让思想的缰绳随意驰骋?课本上的小小篇
幅又怎能囊括社会、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
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
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老师
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
我想,学生在教室外的大课堂中不单是
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也能感受到李老师付出的辛劳吧!
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震撼的不光是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还有她
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
她对学习的热情令人感动,她读书之
多、涉猎之广令人惊叹。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很幸运地处在人生最好
的年华,有这样好学不倦的前辈,促使我更要鞭策自己紧紧追随。
不但自
己要不断学习超越自我,还应将“学无止境”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也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人。
李吉林老师把情景教学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我一辈子也成不了李吉林老师,但我一定会
以李吉林老师为榜样,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李吉林老师情景教育的
受用者、继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2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
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
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
坚持更久。
“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
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
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
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
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
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
然后,我想,只要每个生命在
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
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
也只有
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
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
收获
的就是艰辛与幸福。
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
我也不全心投入了。
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
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
于是就难免很累。
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
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
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
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
所以,我们的生命
得时时在场。
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3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
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
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
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
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作为教师,我们常
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
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
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
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
虽
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
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
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
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
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
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
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
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
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
特的发现。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
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
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
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
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
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
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
这本书让我感
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
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
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
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
过程。
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
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
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
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
扯他。
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
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
学会使用这种不可
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
”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
在具体做
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
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
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
建“赞美文化”。
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
教育并不
是立杆见影的工作。
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
以“慢”的心态来
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
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