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现代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写日本少女的温柔,光写“一低头”的具体动作还难以表达诗人心 中“温柔”的味道,他便借了外力,用了一个比喻,将少女的情态具象化了。但这种具象化并不 是写实性的,而是写意性的,我们仍不知少女的温柔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水莲花的娇羞到底怎样 温柔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它必然是很美的。
林庚的《年里》,脱胎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过”字使“黄”转化为动词, 具有了动态感。这一动态化的语言,就将日落时分村野的景象同诗人的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了, 并将诗人因夕阳的渐落而生发的惆怅也暗示了出来。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 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 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 禾女愉悦的心情。
2020年山东高考模拟卷出人意料地考查了现代诗歌,标志着高考命 题指挥棒的转向,即由原来的“考什么学什么”转变为“学什么考什 么”。其实,现代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类文本,一直在之前的 《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范围之内,只是近年没有考查而已。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 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 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通过词序的颠倒以造成句子成分的错位,也是现代诗人常用的技法。它们主 要是为了强调某种思想感情或情绪,有时也是为了调节诗的节奏,如:
诗歌的语言讲求形象、生动,不求客观描绘,但求主观写意。即使是写实性颇 强的诗歌,在叙写形象时,其语言也带有很浓的主观性。它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求表情达意的传神。它的语言是要经过感情的浸泡和发酵的。想象、比喻、通感 等艺术手段可以强化诗的写意性,增强自由诗的艺术质量和审美感染力。新诗史 上写意的例子很多,如:
除了要掌握一般的语言技巧之外,阅读现代诗歌特别要注意以下语言特征:
“诗是一种强加给日常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西方文学理论家韦勒克 语)这种“破坏”使得语言的内涵发生了变异,从而也增加了语言的新颖性和独特 性。这种变异主要是通过“破坏”词义和“破坏”语法来实现的。如:
“疼痛”“烧炼”“渴”“洗”这些词语的指称表意功能已经微不足道,重 要的是语言的意味。它们主要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叙述,而是对内心世界的呈现。 《琴的献祭》中的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新生、渴望巨变的强烈心情;《麦地》 中的“洗”字虽尚有些许原义,但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对于“麦浪”是“擦” 的意义,对于“月光”则有“渡”的含义,同时反映出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和 他们在割麦时的愉快心情。
D.“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 增强了抒情效果。
B [本题考查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是静与动、空间 与时间的结合”有误,“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这句诗中 没有“静”“时间”,只有“动”“空间”。]
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 分)
臧克家的《难民》,后一句原为“黄昏里扇着归鸦的翅膀”,后又改为“黄昏里还辨得出归 鸦的翅膀”,总觉不妥,经过反复斟酌,最后定为“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溶尽”一词, 不但勾勒了古镇由暮入夜的过程,也暗示出无家可归的难民的心情越来越暗淡的过程。这两个过 程便实现了“景”与“人”的交融,增添了诗的感染力。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重要的
有尝试派、文学研究会、创造
社、新月派、湖畔诗派、象征诗派、现代派、七月派、九叶诗派等。
一 、 ( 2 0 2 0 ·新 高 考 模 拟 ) 阅 读 下 面 的 诗 歌 , 完 成 1 ~ 4 题 。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1
现代诗歌选择题,第一题侧重对
的理解分析,选项主要针
对诗句来命题,设题角度主要包括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等。第二题侧重对诗歌
的分析鉴赏,选项主要从表
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命制。对于这两类题,可采用
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1.(内容理解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后面的题目。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结合全诗,分析选项,我们不难发现,C项,“组成一幅完整的静态的画面”中的“静态的画面 错误”,从诗中“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 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可以看出这是一幅 “动态的画面”。
2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 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对诗歌语 言的考查主要包括关键词语、关键诗句和语言风格。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在雨里生长
奔骤而来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在苏格兰高原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此言“我”昔居“山外”,今处“大
城”。)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两“记”表明,此系昔居
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 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 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是形式比较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 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基本的有以下几种: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作品语 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闷热”本为触觉,但因为“斜挂”而转移为视觉;
——“香气”本来是嗅觉,也因为“采撷”而转化 为视觉。
遭到“破坏”的语言,其交际功能已经退化到最低限度,而抒情功能则发挥 到最大限度。凭借诗中前后语言的“反射”,日常语言就披上了诗的色彩,蕴含 了诗的韵味,变成了诗的语言。
通常,书面语言是要遵循语法的,但诗常常违“法”,它在词义的搭配、词 语的顺序等方面常常破“格”,以造成一种突兀、奇特的效果。“破坏”的结果 是产生了特殊的语言——“诗家语”。诗是语言的超常结构,语言在诗中的地位 远比在散文中重要。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散文如同走路,而诗则好比跳舞。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 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 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 之间关系的和谐。
“山外”之所见。)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由“记”到“唱”,怀念昔居
“山外”的生活。用“眼”“唱”属通感手法。)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由“也”字可推断,“我
的心”的感受承袭自“我的眼”,故“空而常满”也是 就怀念昔居“山外”的生活而言。)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此言大自然助益健康成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如今”回到现实。)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 “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 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 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D.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 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艺术特色”,要注意在选项中寻找艺术手法,还要特别关注题干要求中的 “不正确”字样。
A项“一语双关”、B项“象征”、C项“意象”、D项“语言自然流畅”等均为“艺术特色”。 易错要点还有:A项“并立又互相区别”、B项“与光明信念编织在一起”、C项“静态的画面”、 D项“开阔的时代情怀”。
现代新诗,采用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 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 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因 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 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 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 满;②“空而常满”指“我”内心空洞,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 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 分析。(6分)
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 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 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 “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 了诗歌的层次感。
A.双桅并在,一语双关,暗示了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互相区别的心理。
B.“岸”象征着女性渴望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 “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的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 编织在一起。
C.“船”“岸”“风暴”“灯”等具体意象组成一幅完整的静态的画面,而在 它们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
A项“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B项“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 的向往和希冀”,C项“隐含献身之意”,D项“而不是指诗人自己”均为易错点。
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我”是抒情主人公,通读全诗,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 D项这两句诗中“我”的喻体“鸟”就是诗人自己。A、B、C三项经比对符合诗歌的内容。
下面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 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 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 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 的渺小感”有误,从全诗来看,“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主要是说刈禾女与大 自然融为一体,在这里,作者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蓄已久的对自然宇宙的 热烈渴望之情。]
•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愿意回归昔居“山外”的生活。) • 风吹过镰刀下 • 也吹过我的头巾 • 在麦浪里 • 我看不见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 蓝的天空有白云 •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 你听,风与云 • 在我的镰刀之下 • 奔骤而来(写劳作之雀跃,喻回归自然后之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