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影响的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影响的
临床观察
杨贵仁;黎逢保;汤君燕;刘界军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对明确诊断的老年高血压痛患者227例进行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将患者分成左室肥厚组(n=63)和无左室肥厚组(n=164);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n=87)及无增厚组
(n=140).测定动态血压参数,血脂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白昼、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hSBPV、24hDBPV、非勺型血压发生率等方面,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与无增厚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白昼、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h SBPV、24hDBPV,非勺型血压发生率等方面,颈动脉IMT增厚组明显高于无增厚组
(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动态血压参数密切相关,动态血压参数可能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期刊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5)006
【总页数】4页(P93-95,118)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中膜
【作者】杨贵仁;黎逢保;汤君燕;刘界军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系,湖南岳阳414000;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系,湖南岳阳414000;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系,湖南岳阳414000;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湖南岳阳4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4.1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ay,LVH)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
预后的因素[1]。
动态血压监测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各时间点的血压状况,而且揭示
了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特点及昼夜变化规律。
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与LVH及IMT的相关性,为临床老年高血压病及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0月在岳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老
年高血压病患者227例,均符合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高血压诊断
标准,其中男性156例,女性71例,年龄60~85岁,平均75.53±6.8岁。
除
外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肺、肝、肾及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所有患者监测前已停服降压药物1周以上。
所有入选人员均记录病史、体格检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1.2.1 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Space Lab90207型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
袖带缚于患者右上臂,白昼(6:00~22:00)每隔20min自动充气测压,夜间(22:01~5:59)每隔30min测压
1次。
患者入睡时间22:00~23:00,24h内有效监测次数均>获得次数的80%。
监测期间避免情绪激动、焦虑、剧烈运动,限制盐的摄入量。
计算机自动统计并记录以下参数:1)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白昼平均
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3)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
张压(nDBP);4)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5)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V)、24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V)。
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或(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10%为正常勺型动态血压节律,否则为非勺型动态血压节律。
1.2.2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应用VIVID-7Dimension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0.0MHz,取样容积4.0mm。
检查部位包括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颈外动脉。
IMT≥1.0mm和(或)发现斑块者归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而IMT<1.0mm,未见斑块形成者归为颈动脉正常组。
1.2.3 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室肥厚测定用VIVID-7Dimension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
4MHz,均由专人操作。
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同步描记心电图,采用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
所有测量都在不同扫查中重复3次。
根据Devereux公
式计算左室质量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
以男性LVMI>134g/m2、女性
LVMI>110g/m2作为左室肥厚诊断标准。
数据采用SPSS1O.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
料以例数(百分数)描述,用u检验或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227例患者被分为左室肥厚组(n=63)无左室肥厚组(n=164),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TC、TG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h、白昼、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平均脉压、24hSBPV、24hDBPV、非
勺型血压发生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方面,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
(P<0.05)(见表1)。
227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IMT被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n=87)和无增厚组
(n=140),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TC、TG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h、白昼、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小时平均脉压、24hSBPV、
24hDBPV,非勺型血压发生率及左室肥厚发生率方面,颈动脉IMT增厚组明显高于无增厚组(P<0.05)(见表2)。
临床研究证实,动态血压监测比随测血压值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更明显,而其中血压昼夜节律更是一个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2]。
大多数正常人及原
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呈昼夜节律的变化,这种昼夜节律方式对适应机体活动和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是有益的。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的幅度分为“勺型”和“非勺型”,非勺型者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和节律消失使心血管系统更长时间地处于过重负荷情况下,容易导致和加重左心室肥厚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靶器官损害[3]。
本研究结果表明,左室肥厚组和颈动脉IMT增厚组,在性别、体重指数、血脂水
平等方面与对应组(无左室肥厚组、无IMT增厚组)无统计学差异,而24h、白昼、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hSBPV、24hDBPV,非勺型血压发生率等方面均高于对应组(P均<0.05)。
从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血压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这样长期加重左心室后负荷,造成心脏压力负荷增加以及心肌内小血管硬化、心肌胶原增生、纤维化,从而促使LVH的形成[4-6];而心脑血管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压力因素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程,同时升高的血管壁压力使动脉壁的固有成分发生改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血压变异性表示一定时间内血压的波动程度,主要反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心血管调节的平衡[7]。
本研究结果显示,左室肥厚组和颈动脉增厚组的血压变异系数
高于相应对照组,说明老年高血压LVH患者和颈动脉增厚患者长时间血压变异性
增大,提示其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功能减弱,存在心血管交感、迷走神经
功能失调,表明血压变异性大,加重脏器损害并伴随血管结构的改变[8-9]。
本研究还发现颈动脉硬化组LVH发生率较高,LVH组IMT明显增厚,表明颈动
脉内膜增厚与LVH有明确相关性。
上述结果可解释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全身的变化,包括血管硬化及左室肥厚。
研究结果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该经常进行颈动脉检查,尤其是伴有LVH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总之,动态血压参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或颈动脉IMT增加有重要影响,
监测动态血压有助于早期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颈动脉IMT增厚,早期
治疗,判断预后。
同时在临床降压治疗过程中不仅应降低平均血压,更重要的是恢复血压昼夜节律。
【相关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R].北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5.
[2]Blanco F,Gil P,Arco CD.et al.Association of clinic and amulmorybloodpressurewithvasculardamageinthe elderly:the EPICARDIAN
study[J].Blood Press Monit,2006,ll:329.
[3]刘力松,华琦.24小时平均脉压和诊所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结构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3,11(12):131.
[4]邹操,刘志华,蒋廷波,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24h血压负荷及其变异性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4):650-652.
[5]邹操,刘志华,宋建平,等.24h平稳降压对高血压靶器官保护的临床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3):155-157.
[6]马春梅,刘惠亮,罗建平,等.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负荷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
武警医学,2008,19(6):494-496.
[7]卓德华,潘扬,曹宸,等.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2002,10(1):27-29.
[8]杨贵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2)封3.
[9]黄瑛.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2007,8(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