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总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C 80 C
115 C 140 C
廿二烷 0.8 0.6 0.4
0.4 0.6 0.8
0.2 糠醛
甲基环戊烷
0.8
0.2
0.6
0.4 0.2
2354.5PC 45 CC
0.4 P 0.6
0.8
正己烷 0.8 0.6 0.4 0.2 苯胺
感谢下 载
解:取贮槽液面为1―1截面,管路出口内侧为 2―2截面,并以1―1截面为基准水平面,在两 截面间列柏努利方程。
gZ1
u12 2
p1
We
gZ2
u22 2
p2
hf
式中 Z1=0 ,Z2=15m,u1=0,p1=0(表压) p2=-26670Pa(表压),Σhf=120J/kg
20
u2
3600
0.785 0.062
物理性质
(1) 溶解度:萃取剂在料液相中的溶解度要小。 (2) 密度:密度差大,有利于分层,不易产生第三相和乳化现象,
两液相可采用较高的相对速度逆流。 (3) 界面张力:界面张力大,有利于液滴的聚结和两相的分离;
另一方面,两相难以分散混合,需要更多外加能量。由于液滴 的聚结更重要,故一般选用使界面张力较大的萃取剂。 (4) 粘度:低粘度有利于两相的混合与分层,流动与传质,对萃 取有利。对大粘度萃取剂,可加入其它溶剂进行调节。
kA kB
➢ kA,kB , 。 ➢ 表示 S 对 A、B 组分溶解能力差别,即 A、B 的分离程度。 ➢ kB一定:kA , 。 ➢ kA一定:kB , 。
选择与稀释剂互溶度小的溶剂,可增加分离效果。
化学稳定性
萃取剂的选择
萃取剂应不易水解和热解,耐酸、碱、盐、氧化剂或还原剂,腐 蚀性小。在原子能工业中,还应具有较高的抗辐射能力。
在选择具体的萃取剂或几种溶剂组成的萃取剂时,应根据实际情 况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温度对萃取过程的影响
相图上两相区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物系本身的性质,而且与操作 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温度上升,互溶度增加,两相区减小。 温度特别高时,两相区会完全消失,致使萃取分离不能进行。
二苯基己烷
0.8
0.2
0.6 0.4 0.2
第九章 蒸馏
1、理想物系的基本概念 2、蒸馏的概念与原理 3、蒸馏的相关计算 塔顶、塔底产品浓度和产量的计算,各组份收率的计算,塔板数的计算,热负 荷的计算 4、进料状态的影响 5、回流比的影响与选择
第十二章 萃取
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
在液体混合物中加入与其不完全混溶的液体溶剂(萃取剂),形 成液-液两相,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液相中溶解度的差 异而达到分离的目的。也称溶剂萃取,简称萃取。
总复习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混合物的密度 液体混合物:1/ρm =∑( xmi / ρi ) 气体混合物: ρm = ∑ (xvi ρi ) 2、静压强的表示方法 3、流体静力学方程 p2= p1 +ρg(Z1 - Z2) 4、流量与流速 5、连续性方程
u1/u2=(d2/d1)2
6、粘度及牛顿粘性定律 7、流动类型及判别
单级萃取
萃取剂 Solvent
萃取操作的基本流程
分级接触式
微分接触式 连续接触式
单级 多级错流 多级逆流
料液A+B Feed
混合澄清槽 Mixer-settler
萃取相 Extract
萃余相 Raffinate
单级萃取最多为一次平衡,故分离程度不高,只适用于溶质在萃 取剂中的溶解度很大或溶质萃取率要求不高的场合。
轻液出口 Light Liquid outlet
重液出口 Heavy liquid outlet
萃取操作的适用范围
萃取过程本身并未完全完成分离任务,而只是将难于分离的混合 物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混合物,要得到纯产品并回收溶剂,必须辅 以精馏(或蒸发)等操作。
萃取操作一般用于: (1) 混合液中各组分的沸点很接近或形成恒沸混合物,用一般精
8、柏努利方程
第一章 流体流动
gZ1 +
p1 ρ+
1 2
u1 2 +We =
gZ2 +
p2 ρ+
1 u2 2 +Wf 2
当能量用液柱高度表示时,上式可改写成
Z1 +
p1 ρg
+
1 2g
u1 2 +he =
Z2 +
p2 +
1 u2 2 +hf
ρg 2g
当能量用压力表示时,柏氏方程可改写成
ρgZ1 +
E
萃取液中被提取的溶质 A的质量(kg 原料液中溶质 A的质量(kg)
)
萃取剂的选择
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一定温度下,A 组分在互成平衡的两液相中的浓度比
A组分在萃取相中的浓度 kA A组分在萃余相中的浓度
yA xA
kB
yB xB
一般 kA 不为常数,而随温度、溶质 A 的浓度变化。 在 A 浓度变化不大和恒温条件下,kA 可视为常数(平衡常数 m),其值由实验测得。
多级逆流萃取
料液 Feed
1
2
3
萃取相 Extract
萃余相 Raffinate
N
萃取剂 Solvent
原料液和萃取剂依次按反方向通过各级,最终萃取相从加料一端 排出,并引入溶剂回收设备中,最终萃余相从加入萃取剂的一端 排出,引入溶剂回收设备中。 特点:可用较少的萃取剂获得比较高的萃取率,工业上广泛采用。
9、流体阻力
直管阻力
Wf =λ
l u2 d2
层流
64/Re
λ 湍流
局部阻力
1.经验公式计算 2.查图表
查表得出le或ζ(λl /d),代入上式计 算总阻力
直管阻力与局部阻力之和,即
( ) ( ΣWf =λ
l +Σle d
u2 2
=
l λ
d
+Σζ
) u2 2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1、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2、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3、流体密度、粘度,叶轮直径、转速等对泵流量和压头的影响 4、离心泵的气缚和气蚀 5、离心泵的安装与调节
p1
+ ρu1
2
2
+⊿pe =
ρgZ2 +
p2
+
ρu2
2
2 +⊿pf
柏努利方程可用于计算:各处的压力、流速,泵的功率等
【例】 贮槽内液面维持恒 定,其上方压强为101.33×103Pa,蒸发器上部的蒸发室内操作压强为26670Pa(真 空度),蒸发器进料口高于贮槽内液面15m,进料量为20m3/h,溶液流经全部管路 的能量损失为120J/kg,求泵的有效功率。管路直径为60mm。
多级错流萃取
料液 Feed
1
2
3
萃取相 Extract
萃取剂 Solvent
N
萃余相 Raffinate
原料液依次通过各级,新鲜溶剂则分别加入各级的混合槽中,萃 取相和最后一级的萃余相分别进入溶剂回收设备,回收溶剂后的 萃取相称为萃取液(用E’表示),回收溶剂后的萃余相称为萃 余液(用R’表示)。 特点:萃取率比较高,但萃取剂用量较大,溶剂回收处理量大, 能耗较大。
注意:kA 只反映 S 对 A 的溶解能力,不反映 A、B 的分离程度。
萃取剂的选择
选择性系数 (Selectivity coefficient)
两相平衡时,萃取相 E 中 A、B 组成之比与萃余相 R 中 A、B 组组成之比的比值。
yA / yB xA / xB
kA
yA xA
kB
yB xB
第五章 传热
1、传热的基本方式 2、传热的基本方程 3、傅里叶定律及热传导的计算 4、对流传热的计算 温度差的计算、传热系数的计算、传热量和传热面积计算 5、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 6、斯蒂芬-波尔茨曼定律 7、克希霍夫定律
第七章 蒸发
1、蒸发的基本概念 2、蒸发的分类及各类的特点 3、常见蒸发器 4、蒸发的相关计算 蒸发量及相关浓度的计算、传热量及蒸汽用量的计算 5、引起温差损失的原因
萃取剂的选择
回收的难易
为了获得纯产品及使溶剂循环使用,必须将萃取相及萃余相中的 溶剂进行回收。萃取过程中,溶剂回收是费用最多的环节。有的 萃取剂虽有许多良好的性质,但因回收困难而不被采用。 溶剂回收常用的方法是蒸馏、蒸发、反萃取等。
其它因素
无毒或毒性小、无刺激性、不易燃(闪点高),难挥发(沸点高、 蒸气压小)。 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循环使用中损耗小。
溶质:混合液中被分离出的物质,以A表示; 稀释剂(原溶剂):混合液中的其余部分,以B表示; 萃取剂:萃取过程中加入的溶剂,以S表示。 萃取剂对溶质应有较大的溶解能力,对于稀释剂则不互溶或仅部 分互溶。
液-液萃取过程的分类
按性质可分为物理萃取和化学萃取;按萃取对象可分为有机物萃 取和无机物萃取。
按溶液与萃取 剂的接触方式
馏方法不经济或不能分离; (2) 混合液中含热敏性物质,受热易分解、聚合或发生其它化学
变化; (3) 混合液中需分离的组分浓度很低,采用精馏方法须将大量的
稀释剂汽化,能耗太大。
萃取操作是两相间的传质过程,需要研究两液相间的平衡关系和 相际间的传质速率问题。
萃取分离效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萃取率(提取率)E:
微分接触式(连续接触式) 一般为塔式设备(喷淋塔、填料塔、转盘塔、振动筛板塔等)。
一液相为连续相,另一液相 为分散相,分散相和连续相 呈逆流流动; 两相在流动过程中进行质量 传递,其浓度沿塔高呈连续 微分变化; 两相的分离在塔的上下两端 进行。
重液进口 Heavy liquid inlet
轻液进口 Light liquid inlet
1.97m/s
例4 附图 1―贮槽;2―泵;3―蒸发器
将上述各项数值代入,则有:
We
15 9.81 1.972
2
120 26670 1200
246 .9J/kg
泵的有效功率:Ne=We·ms=We·Vs·ρ=246.9×20÷3600×1200=1647(w) 实际上泵所作的功并不是全部有效的,故要考虑泵的效率η,实际上泵所消耗的功 率(称轴功率)N=Ne/η。泵的效率η一般在0.6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