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临床意义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长RR 间期患者进行研究,结合原因分为心房颤动组(观察组)27 例,窦性心律伴心律失常组(对照组)65例,分析其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长RR间期发生率29.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总平均心室率69.5次/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9.7次/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长RR 间期均值(3.3±0.7)s显著低于对照组(3.8±1.5)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发生长RR 间期次数均以睡眠相关性组比例较高。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等是导致长RR间期的主要原因。
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检测出引起长RR间期的具体原因,并通过原因分析了解其临床意义,有助于临床诊断。
标签: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意义
长RR间期是由多种心律失常导致的,属于非常重要的心电现象[1]。
为探究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临床意义,本文收集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长RR 间期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报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长RR 间期患者进行研究,结合原因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选择心房颤动患者27 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5例,女12例,患者年龄在18~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2.3)岁;选择窦性心律伴心律失常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5例,女30例,患者年龄在17~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1±2.0)岁。
疾病类型:冠心病23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2例、脑血管疾病10例、风心病4例、心肌梗死10例、晕厥查因10例、病毒性心肌炎5例、体检3例。
1.2方法
选择动态心电系统,对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并将心电图信息经计算机回放分析。
人工剔除伪差后,将只在睡眠中发生的长RR间期定为睡眠相关性,反之,则定位与睡眠无关。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长RR 间期发生的原因、几率、均值、心室率以及与睡眠相关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长RR间期发生率为29.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平均心室率为69.5次/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7次/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长RR间期均值为(3.3±0.7)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1.5)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48例与睡眠具有相关性,占73.9%,17例与睡眠无关,占26.1%;观察组19例与睡眠具有相关性,占70.4%,8例与睡眠无关,占29.6%。
两组患者发生长RR间期次数均以睡眠相关性患者比例较高。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早未下传等是导致长RR 间期的主要原因。
3讨论
动态心电图检测在无症状心律失常检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其可研究导致长RR间期的长短、频率、与睡眠相关性等因素之间的联系[2]。
临床上,引发长RR间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等气质性疾病;2)药物作用;3)植物神经功能失调[3]。
在本文研究中显示,冠心病患者23例,约占25%。
究其原因,冠状动脉硬化影响窦房结动脉血供,进而导致窦房结病变。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机体退行性病变、心肌缺氧等会增加传导障碍,进而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通过本文研究证实,两组患者发生长RR间期次数均以睡眠相关性患者比例较高,提示心脏的起搏与传导功能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在夜间睡眠时,机体迷走神经张力不断上升,自主神经系统对房室结、窦房结传导功能降低,这在老年患者人群中尤为显著。
观察组总平均心室率69.5次/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9.7次/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究其原因,心房颤动患者在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紊乱、快速的心房电活动使得交界位置受到隐匿传导与生理性干扰,进而导致RR间期延长。
另外,部分患者应用药物,也会使得夜间隐匿性传导更为显著。
相关研究资料指出,若心房颤动伴心电图长RR者,若患者没有出现黑朦、头昏、胸闷等症状,则无需永久起搏器,可通过直流电同步复律、药物复律、射频消融等方式复律[4]。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早未下传等是导致长RR 间期的主要原因。
有机体出现房性早搏下传心室时,使窦房结节律重整可造成长代偿间歇,如果患者窦房结延长,单房性早搏就会导致窦性停搏,提示窦房结传导功能、起搏功能出现明显障碍。
另外,超速抑制后,心脏病变具体情况以及心率失常频率直接决定心脏停搏时间,频率越快、停搏时间越长、原发器质性疾病越重,则快速心率失常结束后心脏停搏时间也就越长。
在本文研究中,两组患者与睡眠有相关性者长RR间期明显短于与睡眠无关性者的长RR间期,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在排除迷走神经系统导致的长RR间期外,还应注意特发性器质性病变、炎症性病变、缺血性病变等,上述病变类型更容易导致长RR间期。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能检测出引起长RR间期的各类原因,有助于临床诊
断并提供针对性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有武.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临床意义的正确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22(04):276278.
[2] 戴静,龙佑玲,杨光瑞.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5,(09):982983.
[3] 吴蔚,杨希立,郑玲.脑卒中患者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22(02):119120.
[4] 朱颖,史文博,崇敬.24h动态心电图>1.5s长RR间期598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391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