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高速铁路关节式电分相检修作业指导书--六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版本号:
高速铁路六跨关节式电分相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实施
××供电段(章)
修订记录
高速铁路六跨关节式电分相检修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六跨关节式电分相的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测周期:12个月;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
2 编制依据
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
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
2.3《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
2.4安装图和厂家产品说明书
3 检测、检查保养项目
3.1外观检查
3.2参数测量
3.3检调与更换
4 重点安全风险卡控
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
4.1 关节式电分相中性区段必须挂设接地线。

4.2关节式分相作业时,断口处须加装短封线。

4.3 在分相区域内需对AF线及相关带电体进行检修时,需在电分相两端对AF线装设接地线,如存在中性区段,则应该在AF线中性区段增设接地线。

5 作业程序
图1 六跨关节式电分相检修作业流程图6.作业要求
表1:人员要求
表2:携带工具
表3:材料准备
7 作业内容
7.1 外观检查
7.1.1腕臂底座外观检查
各零配件应齐全,连接螺栓应无缺失、锈蚀等现象,底座与支柱安装牢固,焊接点应无脱焊、锈蚀现象,双腕臂底座应无扭曲、变形等现象。

7.1.2支持与定位装置外观检查
检查支持、定位装置各零部件外观状态,应无缺失、裂纹及腐蚀等现象,锚支定位卡子安装方向应正确,衬垫应无缺失,检查标准参照《支持、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1.3吊弦外观检查
检查关节内吊弦应无散股、断股、松弛及断裂现象,检查标准参照《吊弦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1.4关节电连接外观检查
检查电连接外观状态,应无散股、断股、驰度过紧或过松等现象,检查标准参照《电连接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1.5补偿装置外观检查
检查补偿装置外观状态应良好,补偿限制架安装牢固,无松脱现象;上下托动坠砣,观察补偿装置及坠砣移动的灵活性,检查坠砣应无缺失、破损、锈蚀。

检查标准参照《棘轮补偿装置及滑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1.6 标志牌外观检查
检查标志牌有无缺失,位置设置是否规范,检查标准参照《标志牌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图2:六跨带中性区双绝缘关节电分相平、立面示意图
7.2 参数测量
7.2.1腕臂偏移检查
检查支柱腕臂偏移状态,腕臂随温度变化顺线路的偏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检查标准参照支持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2.2承导线位置检查
A中心柱下锚支接触线应按设计要求抬高40mm,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转换柱接触线非工作支应按设计要求抬高500mm,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

非工作支接触线和工作支的腕臂定位管等的距离应≥ 20 mm。

中心柱处接触线等高点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B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

C限位定位器的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1mm。

D凡松动过的紧固螺栓的紧固力矩,均应用力矩扳手检测,并达到设计要求值。

止动垫片应揋到位。

E两悬挂间的空气绝缘间隙符合设计要求。

7.2.3定位器坡度间隙检查
检查标准参照《支持、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2.4线索与零件绝缘距离检查测量
利用卷尺或水平尺进行测量。

重点检查中心柱(C柱和D柱)线索与特型定位器以及平腕臂之间的绝缘距离。

(如图3)
图3中心柱处绝缘距离测量
7.2.5隔离开关检查
检查标准参照《隔离开关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2.6自动过分相磁感应装置检查
检查标准参照《自动过分相磁感应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2.7标志标识检查
检查标准参照《标志牌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7.2.8工支、非支绝缘距离测量
(1)转换柱、中心柱处承力索的垂直、水平间距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承力索高度H1和工作支承力索高度H2,计算出非工作支承力索抬高量:△H=H1-H2。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a1和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a2,计算出两支承力索的水平间距:△a=a1-a2。

或使用DJJ-8测量仪“非支”测量功能,根据提示先后测量工支和非支承力索参数,由测量仪自动换算出两支承力索的垂直和水平距离。

(2)转换柱、中心柱处接触线的垂直、水平间距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1和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2,计算出非工作支接触线抬高量:△H=H1-H2。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转换柱、中心柱非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1和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2,计算出两支接触线的水平间距:△a=a1-a2。

或使用DJJ-8测量仪“非支”测量功能,根据提示先后测量工支和非支接触线参数,由测量仪自动换算出两支接触线的垂直和水平距离。

7.2.9两中心柱间接触线等高位置、等高值及偏移值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在两中心柱跨中位置测量两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1、H2,计算出两接触线的等高值:△H=H1-H2。

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在两中心柱跨中位置测量两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1、a2,保证两支接触线在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符合标准值。

顺线路方向水平移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找出实际等高位置。

7.2.10定位器坡度测量
定位器坡度测量,详见:《支持、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7.2.11无电区、中性区长度的测量
用 50 米卷尺按照图4的标注进行无电区、中性区的测量。

测量无电区时,应测量绝缘子B与绝缘子C两绝缘子内侧之间的距离;测量中性区时,应测量绝缘子A与绝缘子D两绝缘子外侧之间的距离。

A B C D
7.2.12分相起始里程及中心里程的测量方法:
根据线路公里标参数为基准,测量出分相两端的具体里程,关节式电分相起止里程按照最外端锚柱算起,中心里程按照分相的中点计算。

7.3 螺栓紧固力矩检查
表4:力矩对照表
螺栓规格紧固力矩(N.M) 允许紧固力矩范围(N.M)
M10不锈钢25 25~32
M12不锈钢44 44~56
M16钩螺栓59 59-70
M22不锈钢98
M22不锈钢98
M22不锈钢98
7.4 调整、克缺
7.4.1 外观缺陷调整、处理
(1)对外观有裂纹、腐蚀现象的零部件进行更换,对开口角度不到位的开
口销进行更换并掰开120°-130°,对不受力的吊弦进行更换。

(2)对关节处电连接状态不符合要求的根据关节电连接检修作业指导书进行检修、调整。

(3)腕臂底座有扭曲变形、焊接点脱焊,要立即更换。

将承力索、接触线卸载,注意非支张力较大,配合4T链条式手扳葫芦先将非支承导线全部卸载后再拆除腕臂更换腕臂底座。

7.4.2 腕臂偏移调整
腕臂偏移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按照《支持、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进行检修、调整。

7.5垂直、水平距离调整
(1)转换柱承力索水平间距调整
根据测量转换柱非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a
1和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a
2
,计算
出两支承力索的水平间距:△a=a
1-a
2
,确定出调整方向及调整量。

承力索水平间距不符合标准的调整方法:先确认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是否符合标准,当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不符合标准时:
A.人工调整工作支承力索拉出值,如果承力索受力较大,在支柱柱顶搭1.5 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直线、曲外)或工作支腕臂管插入一根带两个定位环的1 m长定位管(曲内),调整定位管的外露长度,在定位管上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摇动手扳葫芦将工作支承力索卸载,松开工作支承力索座,按照设计的拉出值确定调整方向和数据,将工作支承力索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

B.调整后承力索水平间距仍不符合标准,再调整非工作支承力索:在支柱柱顶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直线、曲外)或非工作支腕臂管插入一根带两个定位环的1m长定位管(曲内),调整定位管的外露长度,在定位管上搭 1.5t 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摇动手扳葫芦将非工作支承力索卸载,松开非工作支承力索座,按调整方向和数据,如果承力索水平间距大,减小非支和工支承力索座之间的距离,将非工作支承力索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如果承力索水平间距小,增大非支和工支承力索座之间的距离,将非工作支承力索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

复测承力索水平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2)转换柱承力索垂直间距调整
根据测量转换柱非工作支承力索高度H
1和工作支承力索高度H
2
,计算出两
支承力索的垂直间距:△H=H
1-H
2
,确定出调整方向及调整量。

承力索垂直间距不符合标准的调整方法:先确认工作支承力索高度是否符合标准,当工作支承力索高度不符合标准时:
A.在支柱柱顶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直线、曲外)或工作支腕臂管插入一根带两个定位环的1m长定位管(曲内),调整定位管的外露长度,在定位管上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摇动手扳葫芦将工作支承力索卸载,松开工作支双套筒座,如果工作支承力索低,向支柱方向调整双套筒座,将工作支承力索高度调高调整到标准位置;如果工作支承力索高,向支柱反方向调整双套筒座,将工作支承力索高度调低调整到标准位置。

B.调整后承力索垂直间距仍不符合标准,再调整非工作支承力索:在支柱柱顶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直线、曲外)或工作支腕臂管插入一根带两个定位环的1m长定位管(曲内),调整定位管的外露长度,在定位管上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承力索,摇动手扳葫芦将非工作支承力索卸载,按调整方向和数据,松开非工作支双套筒座,如果承力索垂直间距大,向支柱反方向调整双套筒座,将工作支承力索高度调低调整到标准位置;如果承力索垂直间距小,向支柱方向调整双套筒座,将非工作支承力索高度调高调整到标准位置。

复测承力索垂直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3)转换柱接触线水平间距调整
根据测量转换柱非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
1和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a
2
,计算
出两支接触线的水平间距:△a=a
1-a
2
,确定出调整方向及调整量。

接触线水平间距不符合标准的调整方法:先确认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是否符合标准,当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不符合标准时:
A.人工调整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如果接触线受力较大,则在支柱上搭1.5 t手扳葫芦拉住接触线(直线、曲外)或腕臂端部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接触线(曲内),摇动手扳葫芦将工作支接触线卸载,松开工作支定位支座,按照拉出值的大小调整方向和数据,将工作支接触线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

B.调整后接触线水平间距仍不符合标准,再调整非工作支接触线:在支柱上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接触线(直线、曲外)或非工作支腕臂管插入一根带两个定位环的1m长定位管(曲内),调整定位管的外露长度,在定位管上搭1.5t手扳
葫芦拉住承力索,摇动手扳葫芦将非工作支接触线卸载,松开非工作支接触线锚支卡子,如果接触线水平间距大,减小锚支卡子和工作支定位支座的距离,将非工作支接触线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使两支接触线水平间距调整至符合标准;如果接触线水平间距小,增大锚支卡子和工作支定位支座的距离,将非工作支接触线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

使两支接触线水平间距调整至符合标准。

复测接触线水平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C.当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符合标准时,通过调整非工作支接触线的拉出值调整接触线的水平间距,调整方法同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不符合标准时非工作支接触线的调整方法。

(4)转换柱接触线垂直间距调整
根据测量转换柱非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
1和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
2
,计算出两
支接触线的垂直间距:△H=H
1-H
2
,确定出调整方向及调整量。

接触线垂直间距不符合标准的调整方法:先确认工作支接触线高度是否符合标准,当工作支接触线高度不符合标准时:
A.调整或更换工作支定位点两侧吊弦,将工作支接触线高度调整至标准值。

B.以工作支接触线为基准,按调整数据,调整或更换非工作支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使高差符合标准;再依次调整或更换其它吊弦,使两支接触线间垂直间距符合标准。

同时复测接触线水平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C.当工作支接触线位置符合标准时,调整或更换非工作支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使高差符合标准;再依次调整或更换其它吊弦,使两支接触线间垂直间距符合标准。

复测接触线水平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5)中心柱承力索水平间距调整
根据测量中心柱高支承力索拉出值a1和低支承力索拉出值a2,计算出两支承力索的水平间距:△a=a1-a2,确定出调整方向及调整量。

调整方法参见转换柱处承力索的水平间距调整方法。

(6)中心柱承力索垂直间距调整
根据测量中心柱高支承力索高度H1和低支承力索高度H2,计算出两支承力索的垂直间距:△H=H1-H2,确定出调整方向及调整量。

调整方法参见转换柱处承力索的垂直间距调整方法。

(7)中心柱接触线水平间距调整
根据测量中心柱一支接触线拉出值a
1和另一支接触线拉出值a
2
,计算出两
支接触线的水平间距:△a=a
1-a
2
,确定出调整方向及调整量。

当两支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不符合标准时,先调整一支:
A.人工调整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如果接触线受力较大,则在支柱上搭1.5 t手扳葫芦拉住接触线(直线、曲外)或腕臂端部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接触线(曲内),摇动手扳葫芦将工作支接触线卸载,按照设计的拉出值确定调整方向和数据,松开工作支定位支座,将一支工作支接触线位置调整到标准位置。

B.调整后接触线水平间距仍不符合标准,再调整另一支工作支接触线:在支柱上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接触线(直线、曲外)或腕臂端部搭1.5T手扳葫芦拉住接触线(曲内),另一端与工作支接触线连接,摇动手扳葫芦将工作支接触线卸载,松开工作支定位支座,如果接触线水平间距大,减小定位支座之间的距离,如果接触线水平间距小,增大两工作支定位支座之间的距离,使两支接触线水平间距调整至符合标准。

复测接触线水平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C.当一支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符合标准时,调整另一支接触线,调整方法同两支工作支接触线拉出值不符合标准时的另一支工作支接触线的调整方法。

(8)中心柱接触线垂直间距调整
根据测量转换柱非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
1和工作支接触线高度H
2
,计算出两
支接触线的垂直间距:△H=H
1-H
2
,确定出调整方向及调整量。

先确认工作支接触线高度是否符合标准,当工作支接触线高度不符合标准时:
A.调整或更换工作支定位点两侧吊弦,将工作支接触线高度调整至标准值。

B.以工作支接触线为基准,按调整数据,调整或更换非工作支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使高差符合标准;再依次调整或更换其它吊弦。

使两支接触线间垂直间距符合标准。

复测接触线水平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C.当工作支接触线高度符合标准时,调整或更换非工作支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使高差符合标准;再依次调整或更换其它吊弦。

使两支接触线间垂直间距符合标准。

复测接触线水平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7.6定位管坡度调整
用水平尺或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定位管坡度,确定调整量,具体方法详见:《接触网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7.7 电连接调整
按检查项目对电连接进行检查,根据发现缺陷确定补强或更换电连接,具体方法详见:《电连接检修作业指导书》。

7.8 检查验收
7.8.1高速铁路电分段锚段关节及关节式分相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腕臂随温度变化顺线路的偏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

(2)五跨关节中间跨为过渡跨,过渡跨两接触线等高处导线高度允许比相邻定位点抬高0-40mm。

(3)转换柱、中心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

(4)绝缘锚段关节的转换柱处绝缘子串距悬挂点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mm。

承力索、接触线两绝缘子串上下应对齐,允许偏差为±30mm。

(5)绝缘锚段关节两锚段承力索、接触线相互间的空气绝缘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

(6)锚段关节式电分相中性区长度符合设计要求。

8 记录及表格
8.1锚段关节及关节式电分相检测(检查)记录(上铁供专-网-04-05-2016)
8.2《安全生产问题隐患排查整改登记表》(上铁供记-安-03-2015)
8.1锚段关节及关节式电分相检测(检查)记录(上铁供专-网-04-05-2016)
上铁供专-网-04-05-2016
锚段关节及关节式电分相检测(检查)记录
1、“关节属性”:六跨关节式电分相。

2、“线索名称”填写具体测量的线索名称,例如测量的是承力索之间的距离时填写“承力索”。

3、“两锚段接触悬挂间的水平距离(mm)”需填写转换柱和中心柱的“实测值”和“标准值”例如“472/500”。

4、下锚支的水平偏角度:落锚非支与线路形成的夹角。

5、每次出工前,详细统计工作量及设备数量,将此表打印或携带活页式记录表,于作业现场详细记录各项数据,返回工区填写电子记录,将纸质原始记录于工作票一同装订。

8.2《安全生产问题隐患排查整改登记表》(上铁供记-安-03-2015)
上铁供记-安-03-2015 安全生产问题隐患排查整改登记表
1.每车间、工区应有且仅有一份本登记表,凡属于管内安全生产问题隐患,不论何时何地何部门发现,均应纳入本表(即查即改且无考核的问题除外)。

2.本登记表填写可以不全面,但不得另建其它各类问题库。

3.本表年初清理一次,逐月累加,期间不删除已整改项,即查即改的问题一般不纳入(局级以上单位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除外)。

4.各级组织按照下管一级原则更新维护本表,每月25日前后核对一次。

责任单位(部门)、责任人是指负责整改治理的单位(部门)、负责人。

5.“类别”选填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班组管理、劳动安全、设备质量、工程质量、外部环境、现场作业、职工培训、专项普查等,总类别不宜超出15项,方便筛选。

6.“隐患编号”需要上级协调解决、或较大投资、较长时间整改的问题隐患应编号,按照Ⅰ类路局、Ⅱ类供电处、Ⅲ类供电段、Ⅳ类车间、班组整改解决分类。

非本级整改隐患按上级或下一级确定编号,本级隐患编号可按Ⅲ-XX001等,XX为部门代号,确保编号唯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