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那些事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家,那些事儿
---苏武三兄弟自杀之谜
“云过烟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这一个美丽中透着忧伤;和谐中夹着凄凉的地方,囚禁着一个人。
这个被囚禁了整整十九年却丝毫不屈服的汉朝使臣,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响当当的名字。
他,叫苏武。
这里,且不提他妇孺皆知的英勇事迹,单讲讲,他与兄弟三人特殊的行为倾向。
在被扣留在匈奴,流放在北海(今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的岁月中,据《汉书》记载:在李陵劝降武时,告知其哥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而“伏剑自刎”;其弟苏贤因追捕逃犯不得,而“惶恐饮药而死”。
也同时讲述了在知晓部下谋反失败和被单于面降时,前后两次自杀的事情。
虽是未遂,捡回一条性命,但这事实很明显的摆在眼前:其三兄弟均有严重的自杀倾向。
是什么导致了这在古代社会就频频发生的自杀事件?有待考究。
其三兄弟的自杀倾向爆发的准确时间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信。
其哥哥年龄一定比苏武大,而弟弟一定比苏武年龄小。
或许你会笑,但这点足证明,自杀这事儿,绝不是某特定年龄段的普遍心理现象,而死对于其较特殊的相似条件朔就的自杀心理。
究竟何因?疑点重重。
是家族病?回答是否定的。
苏武的父亲并非自杀而死,其家族中也并无几人有自杀前列。
而若干年后的苏武儿子,是因为参与上官父子和桑弘羊的谋反被杀。
所以说,自杀并非遗传性影响。
是连锁反应?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跟的。
从陵的劝降中看来,其哥哥、弟弟的自杀,是在苏武拒降自杀被救并扣留之后。
而自武出使匈奴后的事,以当年的通信技术,其兄弟自然无法详知苏武的两次自杀未果。
这三起自杀案件,自然就不可能是从众心理驱使的恶性事件,更不是连锁性自杀反应。
难道,苏家是日裔?据查证,其父苏建是土生土长的杜陵人,也就是如今大陆腹地的陕西西安西南人。
这里并无多少外籍名士,也没有特殊的宗教信仰。
并且,苏武是“引佩刀自刺”,其弟是“饮药而死”,哥哥是“伏剑自刎”,无一是日式的“剖腹自杀”。
苏武三兄弟自杀倾向是信仰问题也被否决了。
是纯属巧合吗?然而说到这里,却有了新的眉目。
翻阅汉武帝年间的资料,我们有了新的猜想。
天汉年间,汉武帝约五十出头。
他先后派出多位将领领兵伐胡:“飞将军”李广,累建奇功,威震漠北,却反倒因为中了次埋伏,血染战袍,被判死刑;
材官将军韩国安,也仅因为敌众我寡,吃了败仗而被深加痛责,吐血而死;大将王恢,仅因一次计谋未成,并无损失,也被判死罪,狱中自杀身亡。
这一连串的“巧合”,向我们展露出了问题的根源。
孤军深入,以五千挡十万的李陵(李广的孙子)败降也告诉了我们,这是“弃暗投明”:李陵降后,汉武帝未加查明,且不知陵杀死数倍敌军,且战且退一千多里,仅剩一百余人,矢尽援绝、刀断矛折才无奈投降,就将李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司马迁为之辩言却惨遭宫刑。
自诩为礼仪之邦、天朝上国的汉王朝杀戮臣下如切瓜砍菜一般,怎不教苏武其弟其哥遇“小失”则惊慌自杀。
为的是一具全尸及不殃及家人啊。
最后才知道,三兄弟的自杀倾向,如惊弓之鸟,都是上级的黑暗昏庸所赐啊。
倘若不因一小败而判罪,怎会有后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的感叹。
做一个领导者,要能容忍部下的失误,才可能“得道多助”。
作为臣下,有时或许也要学会弃暗投明,不窝囊一生。
但在利诱和道义面前,我们或许应该也要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苏武面对单于的诚心招用而冷眼相待,忠于汉朝,不屈不降,这是他的选择,并不让我有敬佩之感。
但他选择了这条路,头也不回、坚定不移的走了十九年,直到最终回归汉朝故里,这使我五体投地。
苏武三兄弟的“自杀倾向”,终于大白于我心中。
苏武的自杀,是因为忠心不移,而其兄弟的自杀,是因为用人者的昏庸野蛮。
这是巨大的反差,也是莫大的讽刺。
邹峥
某年某月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