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廊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江西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国产业界第一个共产党支部。

1921年秋,中共湖南支部书记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的公开身份来到安源煤矿考察,经过1周左右的考察,毛泽东认定安源是一个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发动工人运动的好地方。

同年11月,毛泽东偕同李立三和宋友生,再次来到安源,决定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和建立党团组织,并决定派李立三常驻安源开展工作。

李立三吸收朱少连、李涤生等6名工人为共产党员,于1922年2月建立了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李立三任书记,机关驻安源路矿,隶属中共湖南支部。

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后,随着路矿工人运动的发展,党员人数不断增加。

1923年春,在支部基础上成立了中共安源地委,到1925年1月,党员发展到230人。

安源路矿党组织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江西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现。

从此,安源路矿工人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工人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2、中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组织最严密、战斗力最强的工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
1922年,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派李立三、刘少奇、蒋先云到安源地区开展工人运动,同年3月,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5月1日俱乐部正式成立,李立三、刘少奇先后担任俱乐部主任,并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人纠察团。

因为路矿当局长期拖欠工人工资并压迫工会,9月14日俱乐部领导路矿工人17000多人举行大罢工(即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使当局接受了工人提出的各项谈判条件。

1923年,安源矿工集资兴建了一所新俱乐部,俱乐部各机构也迁往新址。

新俱乐部兴建式样仿自莫斯科大剧院,为一二层楼房。

一楼中厅是纠察团办公室,右侧为裁判委员会办公室,左侧是会计办公室;二楼左侧为总代表会议室,左侧前房为刘少奇和何宝珍的卧室,二楼右侧大房为主任团办公室
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1922年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后,因当时俱乐部对外宣传之宗旨,仅为“联络感情、交换知识”等数句空话,所以加入俱乐部的人并不十分踊跃。

1922年7月,为了维护工人的切身利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集资百元(本文金额均为银元)创办了工人消费合作社,先附设在安源工人补习学校内,由安源党支部书记、工人俱乐部主任李立三兼任总经理,当时有社员30余人,主要是以贩卖为数不多的布匹和日用品为主,并以“可买便宜货”为口号向群众宣传,使加入俱乐部的人逐渐增多。

到1922年11月,中共湘东区委员会派委员易礼容、毛泽民、唐升超、毛福轩等来安源协助办社,当时社员增至1.3万人,资金增至1.8万元。

1923年2月7日,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正式成立。

合作社租用安源老后街一店主刘胜山所开的“刘协记”杂货店,独自设立门市营业。

合作社内设兑换、粮食、服务、器用、南货、杂务等经营项目。

由易礼容担任合作社总经理,俱乐部副主任朱少连担任副总经理。

1923年夏,易礼容调走后由毛泽民代理总经理。

4、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
1922年4月,安源的少年儿童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并于次年正式成立儿童团,安源儿童团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第一个早期组织。

当时安源儿童团的组织机构严密,纪律严明。

据1924年安源的《小学国语教科书》记载:“童子军的编制,九个人算一队,两队算一团。

每队有个队长,每团有个团长,团长上面,更设立一个总团长带领着。

安源儿童团在革命的生涯中,几起几落,它由当初的七八个人发展到1926年的350多人。

不少少年儿童经过儿童团的培养,从安源走向了井冈山,走向了延安,走向了新中国的重要岗位。

如:1955年被授予军衔的王耀南、吴烈、幸园林、唐延杰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吴运铎等。

历史证明,安源儿童团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少年儿童组织运动的先河,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先驱组织,安源因而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诞生的摇篮。

5、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个支部——青年团安源地方支部
1921年12月中旬,李立三奉派到安源发动路矿工人革命运动。

行前,毛泽东同他商谈了开展工作的方法,指出:应当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争取公开活动,以便和工人群众接近,发现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逐渐把他们训练和组织起来,建立党的支部,作为团结广大群众的核心。

按照毛泽东的布臵,李立三到安源后从办平民教育入手,在工人中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于当年12月吸收了一批先进工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了由8名团员组成的小团体(相当于后来的青年团支部)。

这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产业工人中最早建立的支部。

6、中国最早采用西方机器开采、运输、洗煤、炼焦的大型煤矿之一——安源煤矿。

安源煤矿创办于1898年。

清末邮传大臣、官商盛宣怀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之需,引进外资和西方先进采矿技术开发安源煤田。

开凿总平巷,修建株萍铁路,1906年路、矿相继完工投产,成为中国最早采用机械生产、运输、洗煤、炼焦的煤矿,时为中国十大厂矿之一。

安源煤矿的正式称呼当时叫萍乡煤矿,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安源作为工人运动的基地,先后派李立三、刘少奇来安源开展革命活动,成功组织和取得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胜利,并把它建设成“无产阶级的大本营”。

7、安源张家湾是毛泽东部署和指挥秋收起义的地方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开会议,讨论秋收起义的具体部署,决定将参加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警卫团(即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湖南平江、浏阳的农军,鄂南崇阳、通城的部分农民武装和安源的工人纠察队等,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共5000余人。

图为张家湾会址。

历史人物在安源
自1921年中共“一大”后至1927年秋收起义期间,毛泽东同志先后6次到安源煤矿,发动组织工人革命。

1921年10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到安源煤矿考察,准
备开展安源工人运动。

12月,毛泽东以中国劳动书记部湖南分部负责人的身份,与李立三等人第二次来到安源煤矿,筹备成立工人组织,发动工人革命。

1922年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毛泽东第三次来到安源,召开了中共安源路矿支部会,为路矿工人大罢工作准备。

9月上旬,毛泽东同志第四次来到安源,针对路矿当局拖欠工人工资及企图勾结军阀封闭工人俱乐部的情况,召开了安源党支部会,研究、布臵安源路矿工人罢工事宜。

12月,毛泽东同志第五次来到安源,参加了工人代表会议。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从此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9月初,毛泽东第六次来到安源并召开会议,具体讨论了秋收起义的军事部署。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与毛泽东同志的名字紧密相连的。

“十五个之最”部分注解
一、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青年团支部
1921年12月中旬,李立三奉派到安源发动路矿工人革命运动。

行前,毛泽东同他商谈了开展工作的方法,指出:应当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争取公开活动,以便和工人群众接近,发现他
们当中的优秀分子,逐渐把他们训练和组织起来,建立党的支部,作为团结广大群众的核心。

按照毛泽东的布臵,李立三到安源后从办平民教育入手,在工人中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于当年12月吸收了一批先进工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了由8名团员组成的小团体(相当于后来的青年团支部)。

这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产业工人中最早建立的支部。

二、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共产党支部
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为建党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之后,通过思想教育和创办工人补习学校、组织工人俱乐部等项工作实践的考察,吸收了5名青年团员加入共产党,于1922年约2月成立了由6名党员组成的中共安源支部,李立三任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最早建立的支部。

三、全国工人运动中最早成立的侦探队
1927年9月5日,中共安源市委根据毛泽东主持召开安源会议的决定,将安源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2000余人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在全国第一个举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臶。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经济事业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在安源镇老街的十字街口,有着45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二层红色综合商品楼。

在商品楼里面,摆放着一个长约3米的柜头、一个2米多高的大货架和一些昔日使用过的方角米桶等物。

这栋综合商品楼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全国第一个工人消
费合作社。

1922年11月,中共湘东区委员会派委员易礼容、毛泽民、唐升超、毛福轩等来安源协助办社,当时社员增至1.3万人,资金增至1.8万元。

次年2月7日,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正式成立。

合作社租用安源老后街一店主刘胜山所开的“刘协记”杂货店,独自设立门市营业。

合作社内设兑换、粮食、服务、器用、南货、杂务等经营项目。

由易礼容担任合作社总经理,俱乐部副主任朱少连担任副总经理。

1923年夏,易礼容调走后由毛泽民代理总经理。

五、中共领导创办的经济实体最早发行的股票
1922年9月,经工人俱乐部最高代表会议决定,工人消费合作社发行股票以筹措合作社所需资金。

《合作社招股简章》规定:每股洋5角,共招2万股;凡工人俱乐部每月工资在9元以下者,劝认一股;9元以上者,劝认2股;多认者听便。

结果,每人少认一股,最多的认十四股。

到1923年初,工人共认购1.56万余股,股金7845元,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经济实体最早发行的股票。

1923年2月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股份制经济实体——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在安源老后街正式开业。

工人消费合作社成立初期,由易礼容任总经理。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者的革命运动中最早的货币和工人储蓄
1923年春,经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最高代表会议决定,工人消费合作社又开始印发铜元票数千元,以弥补资金之不足。

为筹措进一步扩充合作社所需资金,同年8月,俱乐部决定消费合作社增设储蓄部,提倡工人储蓄,并发行纸币一万元。

由于实行了这些举措,到1924年12月,合作社资金由原来的1.86万余元增加到2.83万余元。

工人消费合作社发行的铜元票和纸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最早发行的货币,铜元票和纸币的发行、工人储蓄的创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事业的最初尝试。

七、中共党史上最早的工人出身的中央委员—朱少连
朱少连,湖南衡阳人,株萍铁路工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副主任、路局认行、消费合格社副经理、株萍铁路总工会委员长、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等职。

1929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萍乡。

八、全国最早由工人自己建造成的工会大厦
即现在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系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由工人自己捐款,按莫斯科大剧院式样设计建造的。

坐北朝南,总面积1266平方米,分前后两栋,前栋是俱乐部办公室,砖木结构,两层楼房。

内设主任团、纠察团,裁判委员会、会计股、庶务股等办公室和代表会议室,俱乐部职员卧室。

后栋是工人讲演厅,为砖木结构,轿顶式四层楼房。

纵23米,横18米,正面筑讲演台,台前为正厅,可坐800人,台
的正面及左右共建通楼三层,第一层可容坐300人,第二层可容坐150人,第三层可容坐100人。

讲演台正面墙上悬挂马克思、列宁像,两侧是红布黑字对联:“有团结精神有阶级觉悟;是劳工保障是人类福星。

”上方横匾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呵!”。

俱乐部是20年代安源工人革命活动的中心,也是中国工人的第一所工会大厦,1955年1月,国务院拨款3万元修复该旧址,1957年7月1日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2月,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全国最早的中共地方党校
1924年,中共安源地委遵照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关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的指示,与青年团安源地委合办了一所地方党校——中共安源党校(亦为青年团安源地委团校)。

党校设在安源张家湾的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第一校楼上。

党团地委选派党员和团员各30人,分为两班:一为初级班,专收工人中的党、团、工,负责人汪泽楷、任岳、袁达时、胡士廉、萧劲光等任教。

讲授的课程为《政治经济浅说》、《俄共党史》、《少年运动史》等。

每期两个月,每周授课3次共6小时。

1925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被北洋军阀封闭后,党校被迫停办。

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地方党校。

十、中共四大前夕全国最大的和产业工人成分最多的地方团;十一、青年团三大前夕全国最大的和产业工人成分最多的地方团(中共四大、共青团三大均为1925年召开)
约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有党员6人,由李立三任书记。

党支部的成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同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现。

在该支部领导下,当时,安源地区的党组织不断发展。

据了解,到1923年8月时,该支部党员已增加到40人,1924年5月增加到60人。

同年6月1日中共安源地委和青年团安源地委根据党团中央的联合通知,安源100多超龄团员的绝大多数被批准退团入党,党员人数猛增约200人,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994 人)约五分之一。

成为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人成分最多的地方支部。

十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管理近代企业的最初尝试
《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一书,记述到“二七”惨案后“硕果仅存的安源工会”时,把工人消费合作社看做是这一阶段最大的成绩之一。

合作社虽然只办了3年,但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它抵制了商人的中间剥削,减轻了工人的生活负担,从而增强了工人对俱乐部的信仰,也利于党、团组织的秘密活动,为我党的经济工作,创造了最初的经验,这对以后的革命运动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而在这个中国最早的工人消费合作社里,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经济实体最早发行的股票。

同时,这里发行的铜元票和纸币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最早发行的货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事业的最初尝试。

十三、毛泽东最早组织和指挥革命军队的地方
安源作为我党最早的重点工作区域,在中共中央和团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挥下,聚集了一大批我党最早的重要领导人和重要干部。

他们在安源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安源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独树一臶,形成和积累了许多重要而宝贵的经验,并及时为全国主要工运地区提供借鉴和指导,安源实际上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毛泽东、刘少奇是安源工运的开创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安源是他们建党后最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

十四、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最早举起“工农革命军”旗臶的部队。

1927年,毛泽东到安源张家湾召集了前敌委员会,以安源工人为主,将修水、铜鼓、安源三处工农力量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后改称为第二团),合计2000多人,由原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王新亚任团长,中共安源市委书记蔡以忱任党代表。

在全中国首先举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臶。

9月8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布关于秋收起义进攻长沙的命令。

9月9日,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11日,第一、二、三团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出发,发起进攻。

驻安源的第二团在11日和12日两次攻打萍乡县未克。

12日攻克了醴陵县城。

16日攻克浏阳县城。

9月19日,
工农革命军一、二、三团会师浏阳文家市,在毛泽东带领下,经萍乡的桐木、小枧、芦溪,于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创建全国第一块农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十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个中国少年儿童团组织——
安源儿童团
(又称安源童子军)诞生地
1922年,在安源矿区,中国共产党创建了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

据史料的记载,早在1922年4月,安源的少年儿童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并于次年正式成立儿童团,儿童团员们从小接受党的教育,听从党的指挥,安源儿童团员的年龄为8-15岁。

党的目的是训练这些儿童,使他们成为一种独立有作为的人,分配给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站岗、放哨、为工人俱乐部送文件、传递消息。

中国近代史上安源杰出人物1
刘元卿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莲花县坊楼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

《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

近年来,全国出版的《寓言集》、《笑语选》都选入了他的作品。

刘凤诰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

江西萍乡上栗赤山人。

家境贫寒,勤奋好学。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迁升为侍读学士。

五十七年受任广西学政。

嘉庆五年(1800年)充任湖北乡试正考官。

翌年主持山东乡试,随即受任山东学政。

任职期间(1801-1804年),以学识取人,发现、培养了不少博学多闻之才。

后迁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嘉庆十一年(1806年)迁为兵部侍郎,十月,调任吏部侍郎科修。

著有《杜工部诗话》、《五代史补注》、《存悔斋集》,参与纂修《高宗实录》。

李有棠
李有棠(1837-1905)字芾生,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上栗县赤山镇周江村人。

二十二岁时,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学为附生(即俗所谓“秀才”);二十五岁时,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即在岁试及科试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资格领取国家津贴的秀才);二十八岁时,考取辛酉科第一名优贡。

次年,通过朝考,选拔江西省峡江县训。

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亲年高无人侍奉,弃官归家养亲。

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年),字芸阁、道希,号纯常子,祖籍萍乡镇花庙前,中国近代诗词名家、著名学者。

著作有《补晋书艺文志》六卷,《闻尘偶记》、诗词大多收入《纯常子枝语》、《云起轩诗钞》及《文道希先生遗诗》。

1889年考取内阁中书第一名,次年殿试取一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应保和殿大考,光绪皇帝钦定文廷式为一等第一名,由七品擢升四品,授翰林院侍读学士,为国史馆协修。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文廷式与康有为、梁启超、陈炽等成立“强学会”,推行变法,御史杨崇伊多次弹劾文廷式,致使文廷式被革职,旋被逐回原籍。

姚纯
姚纯 (1894一1940),萍乡县北门后埠里桐车岭人。

1912年,考入南京入伍生总队,旋转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

1914年,升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1916年毕业,入江苏陆军任见习排长。

后赴广东投奔革命,任滇粤桂援赣联军重炮队连长,赣军第一混成旅二团二营营长,参加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
广东军阀陈炯明战役和北伐战争。

1927年,任第十三军第三十七师第四团团长。

在转战苏沪,继续北伐和中原大战中,因功先后升第三十六军第十四旅旅长、第五师副师长。

随部入江西参加对红军的“围剿”。

1933年,第五师第十旅扩编第九十六师,任师长。

1934年,升任第二三十六军副军长。

同年因染肺病到上海治疗。

1936年1月29日,晋升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纯中断休养,率部由九江入川待命。

1937午12月24日,晋升中将。

1938年2月8日,升任第三十六军军长兼渝南警备司令,担任川江三峡防务及拱卫陪都重庆的任务,并先后抽调第一六七师、新二十三师参加武汉会战和湘北会战。

1939年12月,率部投入桂南会战,参加反击日军企图截断滇越铁路而向广西南宁发动的进攻。

在桂南会战的昆仑关之战中肺病复发,1940年5月咯血而亡。

重庆各报均以《三十六军中将军长姚纯抗战积劳成疾不幸殉职》为题报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拨款在重庆举行公祭,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送“英名垂青史,楚地寄哀思”挽联。

灵柩运回萍乡安葬。

宋侃夫
宋侃夫(1909—1991年),五陂镇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9月—1927年2月在杭州工业专科学校读书,任学校社会主义青年团特别支部书记、中国共产党支部书记,兼任杭州市学生联合会、中共杭州地委负责人。

1927年4月—1928年8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

1927年8月任杭州市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杭州市支部工作指导委员会书记。

1935年6月—1937年5月任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三局局长、西路军三局局长,随部队至新疆。

1939—1946年历任延安工人学校政治处主任,鲁迅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干部处长、政治处主任,延安大学秘书长、党总支书等。

1946年12月由延安至晋冀鲁豫根据地工作,1947年8月任第二野战军十二纵队党委委员、江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湖北省沙市市委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

1991年4月,宋侃夫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喻宜萱
喻宜萱(1909年—2008年),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人。

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兼声乐系主任。

1928年入上海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声乐。

1929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声乐。

1933年毕业后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音乐系任教。

1935年赴美国入康奈尔大学文学院音乐系学习声乐,曾在纽约、费城等地多次举行独唱音乐会。

1939年回国,在成都、恩施等地从事声乐教学和演唱活动。

1949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1961年任副院长。

1957年任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声乐比赛评委,1960年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舒曼国际音乐比赛评委。

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

她擅长演唱西洋歌剧和中外艺术歌曲,并长期从事声乐教学,培养了许多声乐人才,如黎信昌、李双江等。

还编选、配译了十几种声乐教材,如中国歌曲《独唱曲集》、《声乐教材·中国歌曲》、《西洋歌剧咏叹调选曲》等,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以及撰写了多篇声乐研究论文和自传《我与音乐》。

2008年元月逝世于北京,享年99岁。

孔原
孔原(1906—1990),江西萍乡安源镇张家湾人。

原名陈铁铮。

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海关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六、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任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

同年参加南昌起义。

1929年入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次年回国。

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共江苏省委、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

1936年入苏联列宁学院高级班学习。

1938年回国。

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共西南工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部部长。

1945年后,任中共沈阳市委、抚顺市委、吉林市委书记,延边地委书记兼延边军分区政委。

建国后,任海关总署署长。

1951
年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海关法。

后历任对外贸易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