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现代文阅读讲义36-40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亲的露珠(记叙文)★★
李汉荣

①每个夜晚,广阔的乡村和农业的原野,都变成了银光闪闪的作坊,人世安歇,上苍出场,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上苍忙着制造一种透明的产品——露珠。

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给所有
的人家和所有的植物。

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
好处的那一份。

那总是令人怜惜的苦菜花瘦小的手上,也戴着华美的戒指;那像无人认养的狗一样
总是被人调侃的狗尾巴草的脖颈上,也挂着崭新的项链。


③若以露珠的占有量来衡量人的富有程度,我那种庄稼的父亲,可谓当之无愧的富翁。


④物换星移,被强人霸占的金银财宝,总是又被别的强人占去了。

⑤而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给了我们。

今天早晨我在老家门前的菜地里,看到的这满眼露珠,它们就是父亲传给我的。

⑥美好和透明是可以传承的,美好和透明是无常的尘世唯一可以传承的永恒之物。

如果不信,就在明天早晨,请看看你家房前屋后,你能找到的,定然不是什么祖传的黄金白银宝鼎桂冠,它们早已随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而不知去向,唯一举目可见、掬起可饮的,是草木手指上举着的、花朵掌心捧着的清洁的露珠,那是祖传的珍珠钻石。


⑦这是农历六月的一天,早晨,天蒙蒙亮,我父亲开了门,先咳嗽几声,与守门的黑狗打个
1
招呼,吩咐刚打过鸣的公鸡不要偷吃门前菜园的菜苗。

而菜园里的青菜们,远远近近都向父亲投来天真的眼神,看见父亲早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关心它们,它们对父亲一致表示感谢和尊敬。

有几棵青笋竟踮起脚向父亲报告它们昨夜又长了一头。

父亲点点头夸奖了它们。

⑧然后,父亲扛着那把月牙锄,哼一段小调,沿小溪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就来到了那片荷田面前,荷田的旁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无边的稻田。

父亲很欢喜,但他却眯起了眼睛,又睁大了眼睛,然后又眯了几下眼睛。

好像是什么过于强烈的光亮忽然晃花了父亲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才平静下来。

父亲自言自语了一句:嘿,与往天一样,与往年一样,还是它们,守在这里,养着土地,陪着庄稼,陪着我嘛。

⑨父亲显然是被什么猛地触动了。

他看见什么了?
⑩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

父亲看见的,是闪闪发光的露珠,是百万千万颗露珠,他被上苍降下的无数珍珠,被清晨的无量钻石团团围住了,他被这在人间看到的天国景象给照晕了。

荷叶上滚动的露珠,稻苗上簇拥的露珠,野花野草上镶嵌的露珠,虫儿们那简陋地下室的门口,也挂着几盏露珠做的豪华灯笼。

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

而荷叶下静静蹲着的那只青蛙的背上,驮着五颗露珠,它一动不动,仿佛要把这一串宝石,偷运给一个秘密国度。

⑪父亲当然顾不得看这些细节。

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是无穷的露珠叮当作响,是无数的露珠与他交换着眼神。

我清贫的父亲也有无限富足的时刻。

此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和富豪,清早起来,一睁开眼睛就收获这么多的露珠。


⑫钢筋和水泥浇铸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浇铸着大地,甚至浇铸着人心。

城市铺张到哪里,钢筋和水泥就浇铸到哪里。

哨兵一样规整划一的行道树,礼仪小姐一样矫揉造作的公园花木,生日点心一样被量身定做的街道草坪——这些大自然的标本,草木世界的散兵游勇,只能零星地为城市勾兑极有限的几滴露水。

露珠,这种透明、纯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已难得一见了鸟语、苔藓、生灵、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氤氲的雾岚地气也浙渐远去。

⑬就在明天,我要回一趟故乡,那里的夜晚和早晨,那里的山水草木间,那里的人心里,那里的乡风民俗里,也许,还保存着古时候的露珠和童年的露珠,还保存着父亲传下来的露珠。

(选自《光明日报》)
●思考与练习
1.请围绕“露珠”,用简洁的语言将内容补充完整。

上苍分配露珠——(1 )——(2 )——(3 )
——追寻远去的露珠
2.本文情意丰沛、文字精纯。

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回答。

(1)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这个句子想象奇特,又合乎情理,请做品析)。

拓展:形容词的赏析
1.形容词的本质作用:修饰限定,体现事物特点。

2.形容词的修辞作用:比喻、拟人、夸张等。

3.作者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有何作用?
拓展:记叙文中“物”的作用
(内容主旨 substance)①是人物品质的象征。

②是人物感情的载体。

(结构 structure)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手法 skill)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

4.李汉荣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字只是追忆逝去的时光,只是怀念一种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

”本文中“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是指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静教院附校俞青青供稿)
耍面(记叙文)★
程奋只
①天下面食数山西,山西面食数龙城,龙城面食数四平路上的得月楼,得月楼的总厨姓余,单名一个“良”字,生得白净秀气,说是厨子,倒比台上那唱戏的小生还要俊上几分。

更厉害的是,余师傅有一手耍面的绝活,一条拉面在他手里能耍出花儿来,真是绝了。

②余师傅的大徒弟叫小福子,不仅厨艺高超,耍面的功夫也是了得,得月楼的食客们都说,若是粗粗一看,小福子的耍面功夫已经和余师傅不相上下了,但若仔细琢磨,却又差了那么一丁点。

可到底差在哪儿呢?却又说不出。

只有小福子自己知道这一丁点差在哪儿,这就是“柔面剂”。

他曾听人说,师傅有一种特殊的料剂,和面的时候,加到面粉中,和出来的面就会柔韧无
比,劲道十足。

这样耍起面来才能收放自如。

③小福子曾故意问余师傅有没有这种柔面剂,余师傅却说根本没有什么柔面剂,和面和耍
面都是真功夫,功到自然成,别去想那些歪门邪道。

小福子嘴上应着,心里头却一百个不相信。

④有一次小福子路过师傅的房间时,看到师傅在擦一只白色小瓷瓶,擦好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子里,锁好。

小福子料定那只小瓷瓶里装的正是柔面剂,心想:“师傅果然留着一手。

这是怕自己抢他的饭碗啊。

”想到这里,小福子心一横:罢罢罢,看来我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了,留在得月楼将永远被师傅压制。

不如趁年轻,远离此地,另起炉灶。

⑤当晚,小福子就不辞而别,离开龙城,从此杳无音信。

⑥时光如电,转眼就是三年。

这一天,正是掌灯时分。

龙城得月楼上早已座无虚席。

余师傅沐手更衣,正准备表演他的耍面绝技。

这时门外走进一人,大喊一声:“且慢。

”众人抬眼观瞧,不禁发出一片惊讶之声,来人正是三年前出走的小福子。

⑦原来,三年前他负气出走,在一个偏僻的小城,苦苦寻觅配制柔面剂的方法,他本就伶俐,再加上反复试验,这柔面剂竟当真被他配制出来了。

有了柔面剂,他有恃无恐,所以今天来和师傅一较高下。

⑧只见小福子拱手一揖:“师傅,一别经年,一向可好?”余师傅道:“小福子,你到哪里去了?为何不辞而别?”小福子无话,只冷笑一声,转向大家:“各位龙城的老少爷们,今天我小福子就想干一件事,这就是和师傅比试一场。


⑨一位食客说道:“怎么个比法?”小福子说:“我和师傅各耍一趟面,要是我赢了,师傅就得让出得月楼总厨的位置。

”一听此话,众人顿时议论纷纷,有人问:“那你要是输了呢?” 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傅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

”大伙心里一惊,这小子来真的了。

得月楼的老板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准备过来劝劝。

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⑩小福子说:“我要亲自和面。

”说完走进后厨,少顷,推着和好的面走出来,立在大厅中央。

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

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

一趟面耍完,面条齐刷刷分作几段落入锅中,引得大家一阵大声喝彩。

喝彩归喝彩,众人也为余师傅捏着一把汗,看样子,这小福子的功夫已经不在余师傅之下,这下余师傅有麻烦了。

⑪只见余师傅不慌不忙,走进房间拿出一个白色小瓷瓶。

小福子一看,正是三年前那只小瓶,看来师傅终于肯承认有柔面剂了。

谁料余师傅道:“我手里的这一瓶药剂,并不是什么柔面剂,却能检验出面团中是否添加了柔面剂。

”说完打开瓶盖,在小福子刚才剩下的面团上滴了两滴,奇事发生了,那面团竟然出现奇特的粉红色,小福子心下一惊,众食客也是面面相觑,不明
就里。

⑫余师傅这才讲出其中的故事。

原来余师傅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跟着叔叔研习中医多年,谁料成年后却忽然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改行做了一名面食厨子。

六年前,他无意中发现一种柔面剂,能让面条柔韧无比,但很快就发现,柔面剂虽然可以增加面条的弹性,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毒素。

为了防止别人配制出这种柔面剂来使用,余师傅苦心配制出另一种药剂,这种药剂能检验出面团里是否加入了柔面剂。

这就是他手中的那个小瓷瓶里的药剂。

⑬听完余师傅的话,众人才恍然大悟,小福子也羞愧难当。

这时余师傅叫徒弟当众打开一袋面粉,又舀来清水,重新洗手和面。

面和好后,他对小福子说:“你看到了,我这面里并没有添加柔面剂,我还是那句话,无论和面还是耍面都是真功夫,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

”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选自《2018 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有删改)
●思考与练习
1.阅读小说第⑦段,简要概括内容,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拓展:插叙的作用(SSS 答题法)
(内容主旨 substance)补充交代情节或原因,突出/凸显人物品质或情感。

(结构 structure)照应前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手法 skill)和前后文形成对比,使人物或事件更加丰满。

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有起伏。

2.小说第⑨段中的两个句子分别写了师徒两人的“笑”,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

(1)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傅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


(2)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3.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比较描写“耍面”的两个场景,并简要赏析。

(1)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

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

(2)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4.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还是小福子?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主人公判断标准:
①故事情节围绕谁展开。

②主旨在谁身上体现出来。

(静教院附校俞青青供稿)
读人如读书(议论文)★★
王玉
①在《择书的标准》一文中,曾谈到读书实际上是读人,读写书人的才气、天分、性情和智慧,而不是读他的身份和专业知识。

其实这话也可以倒过来说,读人也如读书,与人打交道,不必看重
对方的身份,才学、性情、心智才是要紧的。

②虽说读人如读书,但在书房里读人与在生活中读人毕竟不是一回事。

书房读人如单思暗恋,不管你如何心猿意马、情不自禁,人家都坐怀不乱、无动于衷,生活中读人却是人约黄昏,当
面锣对面鼓,当场就要过招。

③生活中读人,有时候形势比较明朗,比在书店挑书省心。

譬如对方一见面便递上一张名片,上面写满了各种各样的理事、会长、副会长之类的头衔,甚至还细心周到地在“副处长”后
面注明“(没有正处长)”,这样的人,如同书店那些《如何获得芳心》一类书籍,一瞥之下,
水落石出,无须再翻,三言两语打发走人,肯定不会留下失.之.交.臂.的遗憾。

④有时候情况稍复杂一点儿,双方得搭上几句腔,才好做判断。

那情形有点儿像杨子荣初上威
虎山,一个说“天王盖地虎”,一个答“宝塔镇河妖”,一个问“脸红什么”,一个答“精神焕发”,
再紧逼一句“怎么又黄了”,忙说是“防冷涂的蜡”。

外人听来是天上一句,地下一句,不知所云,但
对话者几个回合下来,属哪一个溜子的,各自心知肚明。

譬之如读书,便是读序读跋,虽然是一目十行,但值不值得读,还是不难判断。

⑤有时候局势却是扑朔迷离了。

你刚要寒暄两句说“今天的天气哈哈哈”,他便马上说起防
汛抗旱不能掉以轻心。

你正庆幸遇上了一个心系天下、忧田忧民的志士,想跟他讨论媒体公布的
SARS 发病数的可信度,他却诚恳地告诉你不要传播小道消息。

不谈国事,那就说点柴米油盐的
家常话吧。

他又可以及时从“米”字切入,说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老先生,进而说到自己并不想
当官,很痛恨当官的。

这种人大抵都是有点儿身份的人。

智商应该不低,只是性情不明,读起来有些
费力。

实际上,他们比那些谈“后现代”“后后现代”的新潮读物还难读,那些书好歹把该说的都说了,这种人却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吞吞吐吐,让你一时云里雾里。

⑥说起身份和性情,我倒是有一帮所谓“贩夫走卒者流”的朋友,因为我曾下过乡,又在水电工地做过多年苦力,原本就是个贩夫走卒。

直到现在,我还和当年生产队的社员及工地的工友过从甚密,对他们,有些百读不厌的味道。

他们中许多人不只是性情中人,而且也很有天分,说着说着便蹦出一句机智诙谐或一针见血的妙诤,比书店那些厚如砖头的《名人名言》要耐读得多。

⑦我曾说过我的藏书不多,其原因除了钱不够多之外,还因为现在的写书人不够聪明,实际上,我的朋友也不够多,其原因却是现在聪明人太多,这些人的脸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一会儿“怎么又黄了”。

当然我并不是不知道。

那都是演戏化的妆,或者是“防冷涂的蜡”。

⑩这样的聪明人,不读也罢。

(选自《玉与君说》散文集)
●思考与练习
1.第③段“失之交臂”在文中的意思是。

拓展:词语理解题的答题方法
1.翻译法:将该词翻译或替换为另一个词,保持句子意思不变即可。

2.互文法:如果文段前后有类似表达,直接摘录、拼接即可成为答案。

3.归因法:如果前两个方法都不可行,则可以思考该句话背后的原因,及其与主旨的关系。

2.下列对第⑦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钱够多,“我”会买很多书。

B.如果钱够多,“我”会结交很多朋友。

C.现在聪明人情绪变化太快太大。

D.“我”不愿意和戴了面具的人交朋友。

3.本文已经提到三类人,为什么还要提到“贩夫走卒者流”的朋友?
4.读不同的人感受不同,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有比较明朗的人,
(2)有稍微复杂的人,
(3)有扑朔迷离的人,
(4)有性情中的人,
5.文末提到“这样的聪明人,不读也罢”,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静教院附校俞青青供稿)
母亲石(记叙文)★★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wān yán 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
,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 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子酸了。

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我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

一下班,她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

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那年我已是 17 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

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

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

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

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

现在,她年近 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

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

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

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拄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

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
●思考与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wán yán()
2.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是因为。

第②段中又说它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是因为。

拓展:指代(细节)题做题技巧
定位寻找、上文优先、就近原则
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和母亲有关的三件事。

4.第③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红线”和“细针”既是指上文信徒们在圣母石上放置的红线和细针,又象征着,而“银针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这句话表达游子之情。

5.对文章第⑤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赞颂了伟大的母爱。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块石头代表母爱。

C.借景抒情,烘托游子和母亲之间深厚情感。

D.点明主旨,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宋珊华供稿)“蜇人”的静电(说明文)★★
王志成
①人们在气候干燥的秋冬季节,经常出现被“电击”的现象。

比如,脱毛衣时听到嚓嚓的声音,在光线暗时还能看到绿色的火花;在铺有地毯的房间行走时,也会出现“被蜇”的感觉…… 这些现象让人烦恼,但又很难避免,其实,这都是人体静电惹的祸。

②自然界中有物质存在的地方,就有静电的存在。

人体静电主要有两类:体外污染源静电和生理源静电。

③体外污染源静电主要是由充满静电荷的空气与空间污染物、衣物、人体之间的摩擦造成的。

因此,穿着不同材质的衣物时“带电”多少是不同的。

由于干燥的环境更有利于电荷的转移和积累,所以秋冬季节人们会觉得身上的静电较多。

④生理源静电也叫生物静电。

由于人体存在大量的水与微量金属元素,所以人体内存在不少游离态的电荷。

同时人体器官也会不断地发出电信号。

心电图与脑电图就是人们心脏与大脑活动的静电记录。

⑤当体外源静电污染人体时,便会与生理源静电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给人体带来一定危害。

美国生物学家拉切尔·库克的实验发现,在干燥的季节,外源静电污染几乎无处不在。

人体污染外源静电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温度。

⑥人体吸收外源静电后,当吸收的外源静电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释放出来。

通常逐渐吸收积累起来的静电电压超过 3000 伏时,就会与生理源静电发生冲突,出现“蜇人”现象。

静电干
扰人体超过 7000 伏时,就会向外界放电使人产生“瞬间电击”感,这时可听到“嚓嚓”或“咝咝”的响声,皮肤感到又麻又痛。

当然,人身上的静电虽然电压很高,但由于电流很小,不会产生类似“触电”的危险。

但是,静电放电会在其周围产生电磁场,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很大。

⑦另一方面,体外源静电吸存在体内会与生理源静电产生静态冲突,影响人体的组织性态与器官功能。

⑧外源静电污染会改变人体体表的正常电位差,影响心肌正常的生理源静电工作过程及心电的正常传导,使机体细胞功能紊乱,引起疲倦、大脑活力下降,甚至会诱发偏头痛等。

⑨外源静电也会干扰人体血液循环、免疫和神经系统,影响各脏器(特别是心脏)的正常工作,有可能引起心率异常和心脏早博。

在冬季,约三分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静电有关。

老年人的皮肤比年轻人干燥,加上心血管系统老化、抗干扰能力减弱等因素,更容易受外源静电的危害,引发心血管疾病。

⑩持久的外源静电还会使血液的碱性升高,导致血清中的钙含量下降,尿中钙排泄量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