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詹天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自主认识十个生字,部分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詹天佑事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前先学,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还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詹天佑的言行、想法等关键词句,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内容。

课前准备:
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以课前先学,课中展示的方法学习.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力图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展示自己自主学习成果,交流搜集整理过的资
料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体验感受詹天佑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抓住先学,导入新课
⑴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詹天佑,昨晚你们已经进行了先学,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现在请同学们先汇报一下:你怎样学习这课的生字词的?(用什么方法记住和理解这课的生字词?)(注意引导:可用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用造句的方式理解;也可利用形近字记住字形;也可用近义反义词记字理解字义.)
(2)思维导图展示(学生字词)(学生汇报)
(3)开火车读读这些生字
(二)初步了解课文
⑴过渡:同学们刚才开火车特别顺溜,就因为学习方法用得好,古人言:得法者,事半功倍。

有方法,费力小,效果好。

⑵昨晚通过先学,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一课写了什么事?(清朝末年,詹天佑在受帝国主义欺侮和压迫的历史条件下,主持第一条完全由我国施工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的事迹。


⑶那通过初读课文,你们感受到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成功、爱国、杰出、才能出众、伟大、严肃认真、实干精神、创新精神、严谨)
(三)研读体悟,拓展延伸
师:过渡:你们的脑袋瓜转得可真快,看来昨晚还是下了功夫的。

真棒!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好好读读,品品。

先看第一自然段,比较简单,请一个同学大声朗读。

师: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介绍詹天佑的身份——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还知道了什么?(体会“完全”)
我知道有很多同学都搜集和整理了关于詹天佑的资料,现在给你机会与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所得。

生:谈自己的体会
师:下面让我们看看第二自然段,比较长,一共有6句话,请一行开火车朗读。

想想第二自然段主要说了什么?(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后,帝国主义想尽办法阻挠和要挟。

(板书,理解阻挠和要挟)
(3)为什么帝国主义要阻挠?(时代背景)
(4)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5)结果怎样?
(6)其中的一位,也就是说当时还有很多位,你知道与詹天佑同一时期的工程师还有谁?
(7)小结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理解文段语句一般可分为表现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

刚才我们就是从思想内容上分析文段语句。

而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就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还能让我们开拓视野,受到更多的启发。

(1) 过渡:我们知道了帝国主义阻挠,要挟,那么结果怎样呢?下面让我们
分小组来读第三自然段的前4句话,最后一句全班齐读。

(2) 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京
张铁路,引起国内外轰动。


(3) 这消息传来,帝国主义者是怎样的态度?(嘲笑)(板书)
(4) 谁能读这句?(个人读)
(5) 为什么会嘲笑?
(6) 你体会到什么?
(7) 小结:通过刚才各位同学的汇报与交流,我们知道了詹天佑的身份,也
知道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

那詹天佑将会怎样去修筑京张铁路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作业布置
(1) 4~7自然段把你最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写批注.
(2) 回去听写7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学习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情感。

3.加强句式训练。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四、五、六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

2、理解火车是怎样爬坡的。

教学准备:搜集詹天佑的相关资料、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课詹天佑。

(板书课题)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詹天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谁来说一说?
生: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由他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等
师:(视具体情况进行补充)这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呢?
生: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那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回击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4-6自然段。

二、浏览全文,理清层次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到116页,哪位同学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能?其他同学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出来,写在旁边。

生汇报:勘测线路
(板书)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2、师:你听的非常认真,概括能力也很强。

三、自读自悟,多角度探索
1、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是怎样做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

根据投影出示的要求学习:(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读书要求:(师朗读)
(1)、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他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请分别用“”、“_____”、“()”在书上标出。

(2)、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并谈体会:
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
严谨的科学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以身作则
与工人同甘共苦
3、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感受詹天佑的精神和那爱国热情。

生读
四、设计图纸,汇报演示
1、师:从勘测线路中,我们可以看出詹天佑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开凿隧道时,詹天佑又有怎样出色的表现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把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在老师发的白纸上画下来。

开凿方向用箭头表示。

生画
老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给大家展示一下。

(上台讲为什么这样画,其余同学看他画的对不对,给与纠正)
2、师:从詹天佑所采用的不同方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詹天佑聪明的智慧与才干。


3、学到这儿,老师真佩服詹天佑的杰出才干,但更令老师惊叹的是,他在设计“人”字形线路时的奇思妙想,不信咱们就一同看一看课文的第6自然段。

(1)快速自由读文,思考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
(2)四人为一小组,下面咱们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这一段,我来请一位学生读一读学习要求。

生小组讨论
(3)哪个小组愿意来演示。

(事物演示)
先纠正线路是否对。

(4)谁来解说,谁来演示(注意配合),其余同学认真看。

4、想不想看老师演示火车上山的过程呢?(由老师播放火车上山过程的课件,同学们边看边想,)
从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构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答
五、总结全文,畅谈感受
1、师:居庸关、八达岭隧道、“人”字形线路的修筑是詹天佑高度智慧、杰出才能的具体体现,也是世界铁路修筑史上的新创举。

就这样,詹天佑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杰出才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筑任务,给予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2、这时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呢?
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来读一遍,注意要读出中国人民的扬眉吐气、自豪的感情。

4、是啊,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这又让老师想起课文开头的那句话:
生:(齐答)詹天佑的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板书:杰出、爱国)
六、课后作业
1、詹天佑崇高的爱国思想、杰出的创造才能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2、在中国近代,还有许多有志气的中国人,他们也为我们的国家争了光,他们也是我们的骄傲!课外搜集他们的资料,大家一起来交流。

板书设计:
爱国杰出
毅然接受任务勘测线路(不辞劳苦,亲自测量)
提前竣工开凿隧道(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
有力回击火车爬坡(“人”字形线路)
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情朗读。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
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

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

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

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
止,数十年如一日。

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

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

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四、感悟“我”对生母的真挚情感。

1、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圈划有关词句。

2、反馈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B: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C: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学习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交流:为什么母亲的离世让作者如此的痛、悔、恨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日记,再次体会母子情深。

1、默读日记,体会日记中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2、交流,体会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的原因,想象她的行为举止。

作者看到“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会想到谁,为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3、动笔写话:一边是无尽地等待,一边是永久的悔恨。

走进母子心灵,动笔写一写母子的心里话:
儿啊,——母亲啊,——
六、引读作者《寻梦》中的两段话,结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关键词句。

2、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感教学法,师生互动法、
教学准备:课件、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

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

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

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

(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教学反思:
7*彩色的翅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3、自学本课生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驻守海岛的解放军战士不怕条件艰苦,热爱生活,想方设法改造海岛环境的事迹。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不怕困难。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教学难点: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感情诵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师生互动法、阅读法、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语段,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

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

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棵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2.指名若干学生分别朗读语段,教师简单评价朗读的投入程度,相机提问学生:A、“残存”是什么意思?
B、有哪些词语可以在这里替换“残存”?
C、通过“残存”,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揭示课题。

教师:读了这个语段,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学生质疑:
这个残存的小瓜最后长大成熟了吗?
小瓜为什么种在小岛上?
小瓜一个个都打掉了,主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教师选择课文能够解答的问题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彩色的翅膀)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水平啊!请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残存的小瓜和“彩色的翅膀”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读《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不但要把课文读通顺,而且把刚才我们的提问整理一下,看看课文可以解决哪一些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三、建构“海岛”意象
1.根据板书,指名汇报读后所得,引导学生用读书的方式来回答提问,要求把相关语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

2.引导学生建构“宝石岛”的意象。

教师:课文中的“宝石岛”是一个怎样的海岛?你能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仔细找找答案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巡视帮助。

4.指名汇报读后收获。

学生可能汇报的要点:
海岛离陆地远。

海岛面积小。

海岛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连昆虫都没有。

海岛上除了一群可爱的战士,好像没有其他什么人了。

……
(在指名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候,教师需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尽量不要作过多的分析和说教。


四、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建立起这个新的阵地。

他们在岩石下、小路旁,垒
出一块块“海岛田”,把从家乡带来的蔬菜种子,连同自己建岛爱岛的深情一起播种下去。

(教师引导语参考: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终于迎来了可爱的子弟兵!战士们笑了,小岛也笑了!)
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

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

有些战士灰心了,撅着嘴巴,说:“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


(教师引导语参考:海水是咸涩的,土地是贫瘠的,没有和风细雨,多的是风急浪高,西瓜啊西瓜,确实难为了你,但是,我们实在是不甘心啊!)
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

小瓜果然结了不少,水灵灵的,真惹人喜爱。

谁料一阵暴雨过后,巨浪扑上了小岛,把小瓜一个个打掉了。

后来一检查,只有种在大石头后边的一颗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

五、海岛“尝瓜会”
1.找到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尝瓜会”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观察通讯站站长如果问大家:在我们的宝石岛上,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大西瓜,今天,我们应该把第一块西瓜送给谁尝呢?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总结──雷达兵。

教师:是啊,如果没有雷达兵头脑里那些农业知识,恐怕宝石岛上的战士们吃不上自己种的大西瓜了!我们应该让雷达兵在吃第一口大西瓜之前,先向我们介绍一下他找到答案的过程,你们说好不好?那么,他可能会怎么介绍呢?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写一段雷达兵的“战功”介绍吧!
3.课内小练笔。

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组织学生交流表演。

六、结识战士“小高”
教师:小高是宝石岛观观察通讯站的信号兵,是他陪着“我”来到宝石岛的。

这个小战士很有意思,请通讯们把课文中描写小高的一些词句用”“画出来,多读读;说说你觉得这个小战士的身上有些什么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同桌或者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对战士“小高”的印象。

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
小高在码头上有说有笑,这时候不吭声了,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楞。

他把他的大
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教师引导语参考:一边是一个大提包,一边是一只纸箱子,同学们,这两样东西,你能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吗?──装的东西不同,和小高的距离不同,小高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不同……,好一个可爱的小高啊!)
小高点点头告诉我,晚饭以前,他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

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七、认识升华
1.用一两句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岛,海岛上有一群怎样的战士。

2.指名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生活呢?
战士们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有什么意义吗?
……
教师:同学们问得真好,这些问题,也是老师一直在思考的。

让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那些方位?
第二:如果这个小岛上没有战士驻守,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3.学生发言后,播放《说句心里话》结束课文教学。

八、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给宝石岛的战士写一封信,可以刊登在黑板报上,也可以投稿给编辑部,有条件的把信发布在网站上。

板书设计:
7*、彩色的翅膀

蝴蝶等小昆虫

丰富多彩、富于革命理想的生活

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