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课时分层作业2六国论鲁人版必修4word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 2 六国论
一、基础运用层
1.以下各项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导学号: 64412003】A.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的,他们的
.
B.率赂秦耶
.率:一律
C.输赢之数.数:次数
D.洎牧以谗诛
洎:及,到
.
【分析】 C 项,数:天数,命运。
【答案】C
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A.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波折
B.
②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①非兵不利,战不善
D.
②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分析】 A 项,原来; B 项,冒着 / 残暴; C 项,扔掉 / 消亡; D 项,兵器 / 军队。
【答案】A
3.从文言句式看,以下各句与“日削月割”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幻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分析】 A 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B 项,判断句; C 项,状语后置句; D 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A
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C.是故燕虽小国此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思厥先祖父
..
【分析】 A 项,“其实”:古:那实质状况;今:实质上。
B 项,“颠覆”:古:灭亡;今:采纳阴谋手段从内部颠覆合法的政府。
D 项,“祖父”:古:祖辈和父辈;今:
爷爷。
【答案】C
5.以下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为哪一项()
【导学号: 64412004】A.近期,学校为了让学生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减少心理压力,在同学们必经
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书“烈火试真金,困境试强者”。
B.好多同学围着在此次考试中表现优异的张强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张强说:“你
们先到一边等等,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
C.学校通知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当心扔掉了《高中语文
题典》,若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
”
D.只见大厅的角门一开,走出一位老人,手挂拐杖,答道:“老朽写得不好,让大
陆的兄弟见笑了。
权当文字游戏吧!”
【分析】 A 项,对联中的话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B 项,面对他人的请教不可以语言骄横,“赐教”使用不妥。
C 项,“请迅速还我”语气过于强硬,表达不得体。
【答案】D
6.请用一句话概括下边一段文字的主要看法。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盘据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 ,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原来是个微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
鞅变法的完全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盛起来;而本来富强的六国却因宗法权利的强盛,
因循保守,经济和军事实力日趋衰败。
秦富强起来后,踊跃向东方发展,抢夺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抗衡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类
联合其实不坚固。
秦国采纳“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所以直
接遇到秦国的威迫和侵略,在秦国强盛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乞降,并最早被消
灭,齐、燕、赵三国随之接踵消亡。
六国消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由是多方面的,绝不不过是由于割地赂秦。
苏洵不从其余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幻灭“弊在赂秦”这一
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段文字主要讲了六国消亡的背景和原由,这包含秦国强盛后逐渐兼并六
国的土地,六国消亡原由是多方面的,不不过是由于割地赂秦。
别的,文段指出了苏洵只
抓住六国幻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的企图。
【答案】六国幻灭的原由是多方面的,苏洵只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
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7.“苏老泉,二十七。
始奋发,念书本。
”(《三字经》)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
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信心努力学习,以后成了大学识家。
请你依照《三
字经》的格式,写出下句,以鼓舞年轻学子提早奋发念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第一,形式上一定相同,都是三个字;其次,苏洵的案例是取其反面意义,
27岁才开始奋发念书是有些晚了,下句就要以苏洵为例来劝告人要提早奋发念书。
所以
先承上“彼既老,犹悔迟”,再启下“尔小生,宜早思”。
( 马虎:像苏老泉年近三十,
才后悔当初没好好念书。
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当掌握大好岁月,奋发念书,才不至于将
来后悔。
)
【答案】( 示例 )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8.名句默写。
(1)《六国论》中,作者用“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对自己的看法
“弊在赂秦”进行认识释。
(2)《六国论》中,作者援引古语,一语中的地指出“以地事秦”结果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 假如六国礼遇贤臣,爱惜子民,并力西向,则也许能防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的命运。
(4) 《六国论》中,作者用于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劝谏的三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赂秦而力亏幻灭之道也(2) 薪不尽火不灭(3)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 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二、
阅读提高层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 9~ 12 题。
【导学号:64412005】
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
边军夜呼,野无居人。
妖言流闻,京师震撼。
方
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
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足,变且中起。
既不
可以文令,又不行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
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不行,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
日,归屯军,撤守备。
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累。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改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可以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
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
乱难治。
不行以有乱急,亦不行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
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可是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
张公。
尔繄以生,惟尔父亲母亲。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
变。
于是待之以待响马之意,而绳之以绳响马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
忍以其父亲母亲老婆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响马,故凡是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
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
..
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任意于法律以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呜呼!爱蜀人之
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此后辈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
“公则何事于斯?固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居
之所在,以致于其长短小大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一生所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
亦书之于其传。
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为人大方有大节,以胸怀雄天下。
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 节选自《古文观止》)
()
9.以下用“/ ”给文中画波涛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
哪一项
A.苏洵又曰/ 公之恩在尔/ 心尔死在尔/ 后辈其功业在史官/ 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
何/
B.苏洵又曰 / 公之恩在尔心/ 尔死在此后辈/ 其功业在史官/ 无以像为也 / 且公意不欲 /如何 /
C.苏洵又曰 / 公之恩在尔 / 心尔死在此后辈/ 其功业在史官 / 无以像为也 / 且公意不欲如何/
D.苏洵又曰 / 公之恩在尔心/ 尔死在尔 / 后辈其功业在史官/ 无以像为也 / 且公意不欲 /如何 /
【分析】联合文意,借助文言虚词可断句。
第一个“尔”是代词“你们的”第二个
是“你们”所以“尔心”中间不可以断,消除A、 C;第三个尔也是代词“你们的”,“尔子孙”中间不可以断,消除D。
【答案】B
10.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记为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故又称“杂记”。
B.朔又称新月,指农历( 亦可称为农历、汉历) 每个月初一。
C.稽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是臣子见君父时所用。
D.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齐、鲁两地自古便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分析】 C 项,在文中“稽首”是大家都点头赞成的意思。
【答案】C
11.以下各句对文章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第 1 段第一交代了张方平至蜀的背景,接着记述了张方平至蜀后准备迎击来犯之
敌的策略,即抓紧训练驻军,并增强守备。
B.张方平爱惜蜀人特别深切,对待蜀人特别老实,所以蜀地百姓坚持要把他的像安
放在净众寺里,表现了蜀地百姓对他的敬爱之情。
C.苏洵以为祸乱未发生或祸乱已成都简单治理,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他由
此充分必定了张方平面对紧张局势,沉着自在,措施适合的治理才能。
D.张方平分析了蜀人常常发生大乱的原由,并拿齐、鲁之人与之比较,重申假如用
礼义来拘束蜀人,用法律来差使蜀人,杂乱即可能防备。
【分析】“张方平到达后,就抓紧训练驻军,并增强守备”不正确,原文是说张方
平就任的那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掉守备。
【答案】A
12.把文言文阅读资猜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寇来在吾,无尔劳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待之以待响马之意,而绳之以绳响马之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夫任意于法律以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敌寇来了由我负责,不用劳累你们。
(2)于是上级就用对待响马的情意去对待他们,用办理响马的刑法去处理他们。
(3)超出法律以外任意胡来,用权利威迫老百姓百姓,我不忍心做啊。
【参照译文】
至和元年秋季,蜀人中传说,有敌寇到达了界限入侵。
驻边军士夜里惊呼,野外农村
没人敢居住。
谣言流传开来,京城震动惧怕。
朝廷正命令选派统帅,天子说:“不要酿成祸
乱,不要助成事变。
固然各种说法同时流行,但我的想法已定,外祸不必定会酿成,事变将
会从内部流行。
这事既不行一味用文教感人,又不行以一味用武力解决,只需要我的一二个
大臣去妥当办理,谁能才兼文武,我就派他去抚慰我的军队。
”于是大家介绍说:“张方平
就是这样的人。
”天子说:“好!”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同意,于是就出发出发。
冬天十一月到达蜀地。
就任的那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掉守备,派人对
郡县长官说:“敌寇来了由我负责,不用劳累你们。
”第二年正月初一,蜀地百姓像早年相同
相互庆祝新春,竟没有发生什么乱子。
第三年的正月里,百姓相互商议要把张公的像安置在净
众寺里,张公没能严禁得住。
眉阳人苏洵对大家说:“祸乱没有发生,这是简单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简单治理。
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既不
能由于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可以由于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掉到地上相同的紧张。
只有你们的张公,平稳地坐在
它的旁边,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
扶正以后,沉着退坐,没有一点夸耀的神情。
替皇
上管理小民百姓,不知疲倦的,只有你们的张公。
你们靠着他的正确措施才活下来,他
真是你们的再生父亲母亲。
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看上级如何对
待他们。
人们常说:蜀地人常常发生事变。
于是上级就用对待响马的情意去对待他们,用办
理响马的刑法去处理他们。
对于原来已经谨小慎微、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忍的刑
法去命令他们。
于是百姓才忍心把他那父亲母亲妻儿所仰望依赖的身子,投奔响马,所以常
常发生大乱。
若是用礼义来拘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简单管理的。
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事变,那么即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这样的。
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
法对待蜀人,那么蜀人也会用齐、鲁百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超出法律以外任意胡
来,用权利威迫老百姓百姓,我不忍心做啊。
’唉!这样深切地爱惜蜀人,这样老实地对待
蜀人,在张公以前,我还不曾见过。
”大家听了,一齐点头说:“是这样的。
”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泽,在你们心中。
你们死了,在你们后辈内心。
他的伟绩业绩,载在史官的史册上,不必用画像来表示啊。
何况张公的情意是不要这样,怎么办呢?”众
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怀这事?固然这样,但在我们内心却放不下呢。
现在平常听得有人
做件好事,必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所,向来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纪大小、面貌美
丑等状况。
更有甚者,也许要问到他一生的喜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
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入
他的传记里。
意思是让天下人在内心思念,眼睛里也保存着他的形象。
眼睛里保存
着他的形象,所以内心对他的思念就更加坚固。
由此看来,画像也不是没有帮助。
”苏洵听了,没有方法辩驳,于是撰写了这篇记文。
张公是南京人,为人开朗豪放,有尊贵节操,以胸怀弘大闻名天下。
国家有重要事情,张公是可以交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