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间尽芬芳——记水稻品种“星2号”研育者童泽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田间尽芬芳——记水稻品种“星2号”研育者童泽霞
作者:暂无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3年第3期
本刊记者李瑚黄丽
“不求流芳百世,只求有生之年在田间留下脚印,也不枉在世上走一遭。

”这是一位种田
人倾尽毕生的执著追求,这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栉风沐雨30多年的坚强信念。

2012年12月,经湖南省分析测试中心测定,优质稻“星2号”的重金属含量在国家标准
以下,在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稻田生产出的“星2号”,其含量标准也在国家标准之下。

收到这个消息,童泽霞欣喜不已,“星2号”就像是他的宝贝儿子,花了16年时间来培育,
现在到了成才的时候了。

今生缘定泥土
童泽霞的父亲是普通泥木工人,母亲是农民。

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是父母的得力
助手,插秧、水稻收割、种菜、浇水样样都行,对泥土的情缘自幼就在童泽霞心里落地生根了。

1978年是新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大学录取率仅为1%左右。

对童泽霞来说,这一年具有
转折意义,因为他参加了高考,而且还考取了学校,也就意味着可以“跳出农门”了。

然而,
填报什么学校,他的父母没有主意,15岁的他更是懵懵懂懂。

“当时思想特别单纯,对世界充
满期待、对未来充满希望。

因为心里惦记着毛主席说过的‘广大农村大有作为’,于是我选择
了长沙农校。

”多年后回想起人生的那个重大抉择,童泽霞笑言。

1981年毕业后,童泽霞被分配到长沙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以“天之骄子”的身份重新跳回
“农门”。

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任务是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测报,同时引进并推广农业新品种、
新技术。

然而要做好这份工作并不轻松,一方面当地农民对陌生技术、品种的态度并不友善,
另一方面,并不是每项新技术、每个新品种都能随遇而安。

这些矛盾成为童泽霞参加工作之初
就必须面对的难题。

1994年,作为国家的一个推广项目,水稻塑料软盘旱育抛秧技术在长沙县展开试验。

水稻
塑料软盘旱育抛秧技术源于日本,是一项轻便简捷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也是一个懒办法,它
让农民在“插秧”时终于可以挺直腰杆,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

这项
技术是好的,但要想改变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劳作习惯,并不是几次动员、几句口号就可以办到
的。

同时,由于当时技术还不成熟,实施起来也困难重重:塑料软盘必须放在室内,培育上营
养土后再移到秧田,整个过程劳动强度大、劳作时间长;塑料软盘的营养土取自菜地土或干后
的塘泥等细泥,提取困难;在塑料软盘内施肥,水稻种芽易烂,成秧率低。

在1994年至1996年技术试验期间,童泽霞受到了很大的推广阻力。

当地农民不仅不支持,
甚至投以嘲讽,同事也说他是纯粹找累受。

然而推广难度越大,童泽霞的工作动力越足,为了
让这项新技术能尽快尽好地本土化,他干脆住到了当地的农户家,一住就是两年。

这期间,他
每天两点一线,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病虫害预报,他比任何一个农民都要称职。

经过近三年的试验和实践总结,童泽霞最终成功把塑料软盘“移植”到秧田,直接用秧田沟中的烂泥做营养土,均匀地糊到塑料软盘上,沉淀24小时后,再播稻种发芽,从而有效解决了推广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1999年,水稻塑料软盘旱育抛秧技术在长沙县的推广普及率达到90%,2000年达到98%。

该技术的推广为农民节省了大量时间,以前一个人插一亩地最少需要4天时间,而掌握了抛秧技术后,每亩地只需半个小时,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和时间。

这么多年来,这项技术的推广到底产生了多大的效益,童泽霞自己也算不清。

然而,这份产生了广泛社会效益的工作让童泽霞体会到了农业工作者的艰辛,也让他实现了自我价值,并为此深感自豪。

他坚信,农业这条路算是选对了,他想走一辈子。

“我只把自己当傻子”
中国是农业大国,19世纪80年代全国有8亿农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粮食的产量成为当时农民追求的唯一目标,但珠三角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米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类似的讯息触动了童泽霞的神经,他在心中许了一个愿:有生之年选育出一个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科学研究是枯燥无味的,植物育种更是一项实力与机遇并存的科研项目,即便童泽霞再吃得苦、耐得烦,若没有那几十万分之一的机遇也是难以成功的。

回想机遇降临的那一天,童泽霞记忆犹新。

“1997年,长沙县农业局分配我主管优质稻生产,10月下旬的一天,我与县粮食局李厚祥书记一同去长沙县跳马镇督查优质稻生产工作,途中田间的稻谷被风吹得横七竖八,但是其中有一株却屹立不倒,我马上下车察看,发现这株稻禾无论是表面的成色、叶型、稻谷粒型,还是结实率、米质都要比其他的稻禾高一个等级,我确认这是一株天然的优秀变异种。


1998年秋初,童泽霞用这株变异稻谷与泰国香米“好100”杂交,1999年杂交种繁殖,2000年后经过系统研究选育后终于育成了水稻新品种——“星2 号”。

“狗戴帽子碰中了。

”童泽霞至今都认为自己纯粹是运气好。

“星2号”虽然问世,但一个新品种的稳定期至少需要10年。

这期间的压力都由童泽霞一个人扛下来,他自掏腰包租了十几亩田,开工资请当地农民种田,工作十几年存的20多万元,到2006年已全部用光,后来向亲戚借了钱,才付清了农民的工资。

穷困潦倒之际,童泽霞也遭受过别人的冷嘲热讽,“当时的艰辛,现在回忆起来真想哭,但是没办法,我只把自己当傻子,就什么事都没了。


童泽霞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2005年还只是一个育种材料时,“星2号”就被金健米业的专家相中,2007年,知识产权转让给该公司;
2008年,在第7届湖南省优质稻米评比中,经过田间、米质、口感、冷饭效果等一系列综合鉴评,“星2号”被评为一级优质米,口感比泰国香米“好100”更胜一筹;
2011年3月,“星2号”成功通过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同时,童泽霞个人也获得了2011年长沙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更令童泽霞欣慰的是,如今“星2号”已实现产业化,在湖南省的推广面积达到了20万亩以上,江南各省的大型超市都有“星2号”的稻米销售,平均价格7元/斤。

一辈子做“农民的儿子”
在大学同班的40个同学中,童泽霞算得上是“最没长进的一个”,别人都已当上干部,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他却和泥巴团玩了大半辈子,一家人也还住在原来单位分配的老房子里。


他就是乐意,在他心中,只要能做实事,就是开心的,坐在办公室还比不上在农田活动一下筋骨,住大房子也不如老房子温馨。

现在,每次回到农村,不管有事没事,他总爱在田埂上走一走,这种感情说不清、道不明,就像鱼水之情,一辈子都离不开了。

童泽霞为农民付出了大半辈子,农民也把他当亲人一样对待。

2009年,童泽霞严重中风,73岁的老农彭正益来医院看望他,两个人都湿了眼眶,彭正益哽咽着说:“童满爷,几个月不
见就病成这样,你平常身体算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

”经过9个多月的治疗,童泽霞的病情
开始好转,彭正益第三次来看他,感慨道:“人做的好事多,菩萨都来保佑,童满爷好得这样快,是做的好事多啊!”
也正是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家人的理解,童泽霞一路走来才这么顺心。

现在,他已经50岁了,在这个知天命的年纪,童泽霞有满满的信心,他希望在退休前再育成2至4个水稻新品种。

在心中,他早已打好“如意算盘”:如果能育成几个水稻品种,就可能得到400至500万元的
知识产权转让经费,除了用以继续“玩泥巴团”外,他将与畜牧界的专家们一起进行洋鸭(又
名麝香鸭、旱鸭)品种的提纯复状工作,如果这个项目能顺利完成,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当然,童泽霞也清楚,这个项目不只是500万元能完成的,即使有了水稻品种知识产权转
让费用,也只能用来做一个铺底,“要多少经费?我说不清。

哪年能成功?也说不准。

寿命长
也许能看到成功的一天,寿命短就只能在阴间相见了。

”童泽霞打趣着说道。

就像满天繁星,童泽霞只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技工作者中的一员,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努力地发光发亮;他出生在农民家庭,一辈子都做“农民的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