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供.养(gòng) 杯杓.(sháo) 求阙.(quē) 下载.( zài )
B.濡.湿(rù) 杀戮.(lù) 参乘.(shèng) 氾.南(fán)
C.叱.(zhì)咤忤.逆(wǔ) 瞋.视(chēn) 睚眦.(zì)
D.重创.(chuāng) 匕.首(bǐ) 荷戟.(jǐ) 枸杞.(qǐ)
【答案】D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学科网
【技巧点拨】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语体色彩等记忆。
1.舍众取寡辨析法:有些多音字的读音的词汇量差异很大,有的读音只能组一个词,同学们可以舍众取寡,记住词汇量较小的读音,以减轻记忆负担。
如“供”记住以下情况读【gòng】(1)奉献:~养。
~献。
~奉。
~佛。
~职。
(2)祭祀用的东西:~桌。
~品。
~果。
上~。
(3)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
口~。
~状。
~认。
~词。
2.不同的词性,读音往往不同。
例如:载【zǎi】为名词,(1)年;岁:千~难逢。
三年两~。
(2)记录;刊登;描绘:记~。
连~。
转~。
3.多音字有不同的含义,往往有着不同的读音。
例如:乘【chéng】(1)骑,坐:~马。
~车。
~客。
~警。
(2)趁着,就着:~便。
~机(趁着机会)。
~势。
~兴(xìng)。
因利~便。
(3)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法。
~幂(mì)。
~数。
(4)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
小~。
上~。
下~。
(5)姓。
乘【shèng】(1)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舆。
千~之国。
(2)古代称四为乘:~矢。
~壶。
“以~韦先牛十二犒师”。
(3)中国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史~。
野~。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气慨侮辱卮酒色彩斑斓B.瞋目寥阔尺牍惶恐
C.笙萧插座薄情完璧归赵D.鞭笞偏袒忖度刀俎
【答案】D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学科网
【技巧点拨】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主要的方法是
①形辨法。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萧(冷落,没有生气)——箫(乐器)。
②音辨法。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慨(情绪激昂,愤激)——概(气度) 气概: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③义辨法。
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
树立:在人的思想里使新事物建立起来。
阔(宽广、长久)——廓(空阔) 寥廓:空旷深远。
④联想法。
有些字形相近,意思也相近的一组成语,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记住其固定搭配。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B.发尽上.指冠
C.又前.而为歌曰D.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其实也是变相的考查实词。
C项“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其它三个都是名词做状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知识拓展】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大题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2)能愿动词+名词/数(3)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4)名+名/代。
2.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名+名/代)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因便乘利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看作/当作……/以……为……)(名+名)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4.名
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动/不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主+【名、代】+谓语)②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③(秦王)卒【廷】见相如。
(在……时/上,当……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一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朝济而夕设版焉。
○于是项伯复夜去。
(【方位名词/时间名词】+动词)如本题例句为名词用作状语。
C.“箕”是名词用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D.“东”是名词用作动词。
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B.使毕使于前
C.是寡人之过也D.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A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学科网
【名师点睛】概念: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分类: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一)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
译文:“梁惠王不仁!”(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的情况。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
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
....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
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
....,心情澎湃。
C.有些心情浮躁的人,每当听到一些顺耳的话,不管是外交辞令还是真心赞许,马上就变
得非常“灿烂”,飘飘然忘乎所以
....。
D.进入2013年,“房子”仍是人们炙手可热
....的话题,特别是政府接连出台的房价调控政策,
更是让房地产成为大众关注的热门。
【答案】C
【试题分析】A.风华正茂:形容一个人青年时期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B.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此处望文生义;C.忘乎所以:①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②忘记了一切。
此处第一项意义符合语境;D.炙手可热:比喻气
焰很盛,权势很大。
此处望文生义。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B.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此处望文生义。
D.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此处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如A.风华正茂:形容一个人青年时期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
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部公布,“汉语能力测试”研制工作已经完成,计划今年10月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等地试点。
B.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C.考试所用的铅笔、钢笔、橡皮、圆规、直尺和准考证等文具,都应集中在一起,放入一个透明的塑料袋中。
D.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
【答案】A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B项表意不明。
C项分类不对,准考证不属于工具。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D项主客体颠倒,应改为“备受新老顾客的信赖”。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学科网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学“三病”当须“治”
苏全有
当前我国的史学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智慧缺失、远离现实、考据失真。
所谓智慧缺失,就是指史学研究的成果不仅缺乏价值、意义,还缺乏启迪、借鉴。
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读史可以明智,说的就是史学的功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史学研究并非都是如此。
例如,有铁路史论者经过长篇大论之后得出结论称,铁路的修筑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有外交史论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的结论是“弱国无外交”;甚至有人口史论者通过对史料的艰难爬梳,指出人才主要分布在都城和省会……至于为数不菲的所谓“历史启示”,却鲜有启示可言,反而令人哑然失笑。
诸如此类的情状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每念及此,不由得令人心中黯然。
智慧缺失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马后炮史学”。
所谓“马后炮史学“,就是以结果作为判断的支撑,成者王侯败者贼寇。
如有观点认为,即使是在德川时期的中叶,日本已经开始接受西方的货币管理,这和帝制末期的中国真是一大对比。
对此有学者批评道:这言下之意显然指18世纪仍为封建社会的日本,在制度上已较帝制中国更为优胜。
这便纯属马后炮的历史认知。
仅仅因为日本在近代迅速强盛,就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也是好的;因为中国在近代节节败退,就证明其制度在帝国盛世也是坏的。
历史就像一个迷宫,其中布满智力机关,一不小心就找不到出口。
显然史学界应该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多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思想。
“爸爸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当面对儿子的突然提问时,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显露了一丝犹疑和紧张。
布洛赫之所以少了些自信,主要就在于象牙塔式史学的弊端:面向过去,背对现实。
在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之间,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重前者,轻后者。
特别是远离现实,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民众、民族关怀的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成了职称、奖金、晋升等目的的敲门砖。
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小我”,少了“大家”。
另一方面则在于研究成果与现实缺乏紧密关联。
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社会既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亦需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司马光。
不能仅仅是“太史公曰”,还应有“臣光曰”。
今天的史学研究者,在面对“据古鉴今、以立时治”的《新唐书》、明清的经世学派时,显然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其实,真正有意义的史学研究应该是,以在今天看来已然陈旧无华、在当时却石破天惊的认知为研究对象,努力阐释其引发、生成的客观环境、条件等促动因素,不是着意于就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评判,而是寻觅蝴蝶效应中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
此外,史学研究中的失真之严重,我们从光绪死因课题的研究史即可洞悉无遗。
20世纪80 年代之后,学术界通过种种文献史料,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脉案文献、医疗档案,时人日记、信札、笔记、野史等,综合认为光绪帝系病死无疑。
然而,到了2008年,经过众多科研、考古单位的数年努力,借助科技手段检测后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并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科学发现。
传统的文献档案研究与科技检测结果迥异,不免令人对前
者顿生疑窦。
文献档案在历史研究中一直被认为具有不容置辨的权威,但有关光绪死因问题的事例却给我们敲响警钟,所谓的文献档案真的可靠吗?另外,文献材料的不足还在于其内涵的多歧性。
面对同一文献,必定见仁见智,还原真实的历史不能仅仅依据一家之言,我们应当批判地、慎重地对待文献资料,在实际研究中加强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
今天,我们需要反璞归真、重建史实,也需要了解历史的底色、对比色。
在未来的历史研中,亟须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文献档案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以去伪存真,复原历史的真实性。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史学“三病”的表现的一项是( ) (3分)
A.一些学者认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早期改良思潮虽然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时发展,却最终走向夭折,是因为中国的改革理论体系与日本相比还不够完备。
B.一段时期,一些研究者对陈独秀基本上持否定态度,除了认同他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外,对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倡导推动作用也从来不提。
C.关于孙中山曾试图用租让中国满州地区权益来换取日本军阀或财阀的援助的情况,日本学者先后撰文加以披露,而中国学界却对此讳莫如深,甚至刻意否认。
D.杨善群《变混沌为清晰的重大发现》一文,对1972年出土的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中的文献资料作了详细辨析,驳斥了疑古学者怀疑《孙子兵法》为后人伪作的言论。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当今史学研究成果并非都是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的创造性思想结晶,很多所谓“历史启示”不仅不能给人以启迪与借鉴,还常令人哑然失笑。
B.有学者认为,德川时期中叶的日本较帝制末期的中国更为优胜是马后炮的史学认知,作者却认为,日本近代的强盛足以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是好的。
C.史学研究成果要与现实紧密联系,史学研究者更要摒除象牙塔式的史学弊端,对民众、民族要多一些关怀,在心中多装些“大我”,少装些“小我”。
D.真正的史学研究需要返璞归真,面对同一文献不能仅依据一家之言,更不能不关注它内涵的多歧性,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下努力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底色。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马后炮史学”是史学研究智慧缺失的集中表现,这样的研究成果不仅不能以创造惶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更无法打开历史中的智力机关来去伪存真、复原真实。
B.史学研究要为现实服务,作者提出不能仅仅是“太史公曰”,还应有“臣光曰“,就提醒今天的史学研究者,应该把研究重点从《史记》转移到《资治通鉴》上。
C.“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的新发现表明:文献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权威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今后在实际研究中应该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和文献档案研究相结合。
D.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今天的史学研究者需要借鉴《新
唐书》的编撰者和明清的经世学派的做法,认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答案】
7.D
8.B
9.B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学科网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D可以根据第一段来推断,是据实考据,不仅还原了历史原貌,还对后人有启迪作用,所以不属于史学“三病”的表现。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B项,“有学者认为,德川时期中叶的日本较帝制末期的中国更为优胜是马后炮的史学认知,作者却认为,日本近代的强盛足以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是好的”有误,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第二段,文中的表述是“对此有学者批评道:这言下之意显然指18世纪仍为封建社会的日本,在制度上已较帝制中国更为优胜。
这便纯属马后炮的历史认知”,可见“马后炮的史学认知”是作者而非学者的观点;“日本近代的强盛足以证明其制度在中世纪是好的”也不是作者的的观点,文中只是讽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张冠李戴。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B项,“应该把研究重点从《史记》转移到《资治通鉴》上”错,原文第三段是“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社会既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亦需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司马光。
不能仅仅是‘太史公曰’,还应有‘臣光曰’”,意在强调史学研究要为现实服务,不是具体研究项目重点的“转移”。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B曲解文意。
学科网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
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
厉,同“癞”。
癞疮。
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襄子最怨.智伯怨:痛恨B.卒释去.之去:使……离开
C.何乃残身苦.形苦:痛苦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数:责备
1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句子中,不正确的是( ) (3分)
A.《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叙述了我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课文《荆轲刺秦王》就是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B.《史记》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
其中“列传”所占篇幅最多,主要内容是“叙人臣”。
C.文中“寡人不复释子!”的“寡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用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我国春秋时期,上至周天子,下至卿大夫都是世袭罔替制,那时候的爵位主要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
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5分)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5分)
【答案】
10.C
11.A
12.D
13.(1)可是我选择这样的做法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所以”、“愧”、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对待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事”1分、两个“众人”各1分、“遇”1分,大意1分,共5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学科网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比如本题的C项,因为“明经”是选举官员的科目,故应解释为“考取”。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同时也考查实词的意思。
A项中的“课文《荆轲刺秦王》就是选自《史记•刺客列传》”说法错误,课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
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
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
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
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
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
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
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
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
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
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