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黄颗粒利尿作用的实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茯黄颗粒利尿作用的实验研究
李晓晶;闫雪生;孙丹丹;吴雪旖;刘瑾;隋在云
【摘要】目的研究茯黄颗粒对盐水负荷模型大鼠的利尿作用.方法以大鼠盐水负荷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氢氯噻嗪片为阳性对照,以大鼠药后6 h内的排尿量、尿液Na+、K+、Cl-含量和尿液pH值为检测指标,评价茯黄颗粒的利尿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茯黄颗粒2.16 g·kg-1组药后2 h内大鼠尿量和6 h尿液Na+含量明显增加;茯黄颗粒4.32 g·kg-1组药后4 h内大鼠尿量和6 h尿液Na+、K+、Cl-含量明显增加;茯黄颗粒各剂量组对大鼠尿液pH值均未见明显影响.结论茯黄颗粒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Na+、K+和Cl-的排泄有关.【期刊名称】《药学研究》
【年(卷),期】2018(037)005
【总页数】3页(P253-254,277)
【关键词】茯黄颗粒;盐水负荷模型;大鼠;利尿作用
【作者】李晓晶;闫雪生;孙丹丹;吴雪旖;刘瑾;隋在云
【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茯黄颗粒是临床应用多年的有效经验方,由黄芪、酒萸肉、茯苓皮、麻黄、桑白皮5味中药组成,具有补气益肾健脾、利水渗湿之功效,临床治疗慢性肾炎疗效显著。
本文采用盐水负荷模型大鼠研究茯黄颗粒的利尿作用,初步探讨其利尿作用机制,为茯黄颗粒的研制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实验环境 Wistar大鼠,SPF级,雄性,体重160~200 g,由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生产许可证号:SCXK(鲁)20130009。
环境级别:屏障环境,使用许可证号:SYXK(鲁)20130012。
温度:20~25℃,日温差≤3℃,湿度:40%~70%。
照明时间:每天12 h(上午8:00开灯,晚8:00关灯)。
1.2 仪器与试剂代谢笼(苏州市冯氏实验动物设备有限公司);PHS-2F型精密酸
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Beckman AU5821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科技有限公司);茯黄颗粒(本院中药制剂室提供,批号:20160905);氢氯噻嗪片(山东仁和堂
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61103);0.9%氯化钠注射液(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507252709)。
1.3 实验方法
1.3.1 合格实验大鼠筛选[1] 雄性Wistar大鼠70只,预先置于代谢笼内适应环境
2 d,禁食不禁水18 h后,用手轻压大鼠腹部,使其排尽余尿,然后按40 mL·kg -1体重灌胃给予0.9%氯化钠溶液,立即将大鼠放入代谢笼中,收集2 h尿液,
选用尿量达灌胃量的40%以上者为合格实验动物。
1.3.2 动物分组与给药取“1.3.1”项下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蒸馏水)、氢氯噻嗪片9 mg·kg-1组、茯黄颗粒1.08、2.16、4.32 g·kg-13 个剂量组。
每天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溶液,10 mL·kg-1,每天 1 次,连续 5 d。
1.3.3 动物造模及指标检测末次给药前禁食不禁水24 h,各组按40 mL·kg-1体重灌胃给予0.9%氯化钠溶液造成水钠潴留模型。
30 min后,按10 mL·kg-1剂量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给药后,轻压大鼠的下腹部使膀胱中尿液排尽,然后置于代谢笼内,分别于药后1、2、4、6 h收集药液1次,共收集4次,最后一次收集尿液前轻压大鼠的下腹部使膀胱中尿液排尽,记录给药后各组大鼠药后 0~1、1~2、2~4、4~6 h的尿量及 6 h内的总尿量。
合并各时间段尿样,混匀后,测定总尿样的 pH 值和 Na+、K+、Cl-含量。
1.3.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茯黄颗粒对水负荷模型大鼠不同时间尿量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茯黄颗粒2.16 g·kg-1组和氢氯噻嗪组大鼠药后2 h内尿量明显增加(P<0.05);茯黄颗粒4.32 g·kg-1组大鼠药后4 h内尿量明显增加(P<0.01或P<0.05),表明茯黄颗粒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茯黄颗粒各剂量组大鼠药后0~1 h 的尿量及 1.08、2.16 g·kg-1剂量组药后 1~2 h的尿量与氢氯噻嗪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 <0.05),结果见表 1。
表1 茯黄颗粒对水负荷模型大鼠不同时间尿量的影响(,n=10)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氢氯噻嗪组比较,△P<0.05,△△P<0.01组别剂量/g·kg-1尿量/mL·(100 g)-1 0~1 h 1~2 h 2~4 h 4~6 h正常对照-
1.61±0.27 1.09±0.15 0.77±0.19 0.44±0.23氢氯噻嗪0.009 3.36±0.74∗∗
1.89±0.69∗∗ 0.96±0.29 0.49±0.15茯黄颗粒1.08 1.86±0.30△△ 1.14±0.18△△ 0.79±0.21 0.49±0.15
2.16 1.94±0.26∗△△ 1.27±0.23∗△ 0.91±0.31 0.48±0.23 4.32 2.23±0.43∗∗△△ 1.39±0.36∗ 1.01±0.21∗ 0.56±0.25
2.2 茯黄颗粒对水负荷模型大鼠尿液pH值及Na+、K+、Cl-含量的影响与正常
对照组比较,茯黄颗粒各剂量组和氢氯噻嗪组大鼠药后6 h总尿液的pH值无明显变化(P>0.05);茯黄颗粒2.16 g·kg-1组可明显增加大鼠尿液中Na+含量(P<0.05),茯黄颗粒4.32 g·kg-1组和氢氯噻嗪组可明显增加大鼠尿液中 Na+、K
+和 Cl-含量(P<0.05 或 P<0.01)。
茯黄颗粒1.08 g·kg-1组大鼠尿液中 Na
+和 Cl-含量与氢氯噻嗪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见表2。
表2 茯黄颗粒对水负荷模型大鼠尿液pH值及Na+、K+、Cl-含量的影响(x±s,n=10)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氢氯噻嗪组比较,△△P
<0.01组别剂量/g·kg-1 pH Na+/mmol·L-1 K+/mmol·L-1 Cl-/mmol·L
-1正常对照-6.99±0.30 119.7±26.2 24.63±11.41 125.0±40.7氢氯噻嗪
0.009 7.11±0.22 171.0±34.7∗∗ 37.89±8.77∗∗ 173.6±27.1∗∗1.08 6.92±0.17 129.9±21.7△△ 27.91±5.27 137.5±25.4△△茯黄颗粒2.16 7.01±0.18
144.3±24.2∗ 31.99±5.29 154.2±30.4 4.32 6.85±0.31 152.7±36.8∗
33.84±7.69∗ 163.7±32.2∗
3 讨论
茯黄颗粒由黄芪、酒萸肉、茯苓皮、麻黄、桑白皮5味中药组成。
方中黄芪能补
气升阳,健脾利水消肿,为君药。
山萸肉能补益肝肾,收涩固脱,酒蒸后借酒力温通,助药势以温补肝肾,为臣药。
茯苓皮健脾利水渗湿,常用于治疗水肿肤胀,为“利水要药”。
《本草纲目》记载:(茯苓皮)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
《中国医学大辞典》中称:“茯苓皮行水而不耗气,胜似大腹皮。
”方中黄芪重在温运阳气,使气行湿化,清升浊降,茯苓皮重在通利水道,渗泄水湿。
二药合用,相使配伍,以黄芪补气升阳,健脾利水为主,配以茯苓皮,则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力增强。
桑白皮能清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故全身水肿,面目肌肤浮肿,胀满喘急,小便不利者用之。
麻黄宣发卫阳,散表祛邪,使风邪水气从外而解,又可使在里之水从小便而利。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益肾健脾、利水渗湿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2-
9]表明黄芪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利尿的主要机制与增加血中心房钠尿肽和减少醛固酮的分泌、竞争性抑制 Na+-K+-ATP 酶活力、促进尿液中 Na+、Cl-的排泄有关。
茯苓皮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利尿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了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Na+-K+交换,产生了类似于低效利尿药螺内酯的保钾排钠作用。
桑白皮能够增加盐水负荷大鼠的尿量,并能降低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尿蛋白含量,改善低蛋白血症,改善高脂血症,发挥利钠、利尿效应。
麻黄水煎液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茯黄颗粒中、高剂量组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茯黄颗粒各剂量组大鼠药后0~1 h的尿量及 1.08、2.16 g·kg-1剂量组药后 1~2 h 的尿量与氢氯噻嗪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氢氯噻嗪组药后2~4 h尿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但茯黄颗粒4.32 g·kg-1组药后2~4 h内尿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茯黄颗粒在较短时间内利尿作用虽不如氢氯噻嗪片迅速,但在较长的时间内却同样具有较好的利尿作用,利尿作用更为缓和、持久。
同时,茯黄颗粒能明显促进Wistar大鼠 Na+、K+、Cl-排泄,对大鼠尿液 pH 值未见明显影响,提示茯黄颗粒的利尿活性可能与促进Na+、K+、Cl-的排泄有关。
参考文献:
[1]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82-484.
[2] 张永娜,赵秀莉,陈秀英,等.黄芪注射液对盐水负荷模型大鼠的利尿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15,26(10):1366-1368.
[3] 李森,谢人明,孙文基.茯苓、猪苓、黄芪利尿作用的比较[J].中药材,2010,33(2):264-267.
[4] 林妮,潘竞锵,官娜.黄芪对小鼠利尿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J].今日药学,2014,24(7):481-483,488.
[5] 田婷,陈华,殷璐,等.茯苓和茯苓皮水和乙醇提取物的利尿作用及其活性成分
的分离鉴定[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28(1):57-62.
[6] ZHAO Y Y,FENG Y L,DU X,et al.Diuretic activity the ethanol and aqueous extracts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Poria cocos in rat[J].J Ethnopharmacol,2012,144(3):775-778.
[7] 郑晓珂,李玲玲,曾梦楠,等.桑白皮水煎液及各化学拆分组分利尿作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9):1946-1950.
[8] 郑晓珂,周静,于洋,等.桑白皮各化学拆分组分对阿霉素肾病大鼠水钠潴留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23):103-110.
[9] 王艳宏,王秋红,夏永刚,等.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麻黄化学拆分组分“辛温”发汗、利水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
18(6):489-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