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完整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症状—发热
教学目标
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发热的临床表现(分度、临床过程及特点、热型及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的病因及分类、伴随症状。
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问诊要点。
教学重点
发热的正常范围、发热的临床表现(分度、临床过程及特点、热型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发热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持续数秒至1~2min,骤发骤止。偏头痛的特点是头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多于上午发生,持续数小时至1~2日。脑肿瘤所致头痛通常为慢性进行性,早期可有或长或短的缓解期。脑外伤性头痛有明显的发病日期。神经官能性头痛以病程长、明显的波动性与易变性为特点。
5.影响头痛的因素
对提示诊断常有帮助。如摇头、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动作,常使脑肿瘤与脑膜炎的头痛加剧。神经官能性头痛因精神紧
一.发热概述
1.发热的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
2.正常体温
口温:36.3~37.2℃腋温:36~37℃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3.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
(1)一般情况下,24小时内下午较早晨高,剧烈运动、劳动、进餐、紧张、情绪激动都会使体温略微升高,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
1.感染性发热 五.伴随症状
2.非感染性发热 六.问诊要点
三.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学科主任签字
年月日
教 案 首页
章、节
第一篇第二节
授课题目
常见症状—疼痛
教学目标
掌握:疼痛、牵涉痛(放射痛)的定义;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熟悉:疼痛的分类;头痛、胸痛、腹痛的伴随症状。
了解:疼痛的发生机制、头痛、胸痛、腹痛问诊要点。
张、焦虑、失眠等诱发或加重。丛集性头痛因取直立位而减轻;腰椎穿刺后的头痛则因直立位而加重。颈肌急性炎症时的头痛因颈部运动而加重;而与职业有关的颈肌过度紧张所致头痛则在颈部活动后减轻。组胺试验可诱发丛集性头痛;而麦角胺可使偏头痛缓解。
(三)伴随症状
1.伴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与头痛同时出现者,常为急性感染、中暑等;急性头痛后出现体温升高,可见于脑出血、某些急性中毒、颅脑外伤等。
5.伴视力障碍:多为眼原性(如青光眼)和某些脑肿瘤。短暂的视力减退可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或偏头痛发作开始之时,偏头痛发作开始时可有闪光、暗点、偏盲等先兆。
6.伴癫痫发作:可见于脑血管畸形、脑寄生虫囊肿、脑肿瘤等。
7.伴神经官能症症状:见于神经官能症性头痛。
(四)问诊要点
二、胸痛
胸痛主要由于胸部(包括胸壁)疾病所引起,有时腹腔疾病也可引起胸痛。
导入新课:生活中,不小心经常遇到一些小意外,比如烫伤、刺伤、冻伤,这些都会出现一种反应(症状)——疼痛,当然也有些疼痛是发自我们脏器和肢体本身的,比如说头痛、腹痛、腰痛、腿痛等等,我们一起来学习疼痛。
讲解新课:第二节疼痛
发生机制:(略)
分类:按发生部位和传导途径不同分:
1.皮肤痛----挤伤、戳伤、压伤、刺伤、割伤、烧伤等引起的疼痛
(6)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斯菌病。
四.伴随症状(略)
五.问诊要点(略)
教学小结:
发热这一症状生活中比较常见,通过学习需要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发热的临床表现(分度、临床过程及特点、热型及临床意义);熟悉发热的病因及分类、伴随症状;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和问诊要点。
超 高 热:41℃以上。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2.发热的过程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期(高热持续期)
(3)体温下降期
3.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如最低时低于正常水平则称为消耗热)。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疾患等。
黑板、黑板檫、粉笔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复习巩固:1、诊断学、症状、体征的定义
2、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临床诊断的种类
导入新课:发热(俗话叫发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而且有时候烧的比较严重,正如我们常开玩笑说:“你是不是脑子被烧坏了”。我们一起学习常见症状—发热。
讲解新课:
第一篇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2.颅外病变----颅骨疾病、颈部疾病、神经痛、其他(眼、耳、鼻、齿疾病)
3.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毒、其他(尿毒症、肺性脑病)
4.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症性头痛
(二)临床表现
1.发病情况
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性头痛等。急性头痛伴有意识障碍与呕吐者,青壮年应注意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人多注意脑出血。慢性头痛进行性加剧并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常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不伴颅内高压症的慢性头痛,以肌收缩性头痛与鼻原性头痛为多见。慢性复发性头痛是偏头痛的特征之一。
2.学习诊断学的意义------防治疾病
3.诊断学的内容
1.病史采集(问诊):
(1)定义:是以对话的方式向患者或知情人了解病情和健康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
(2)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史及家族史
2.症状与体征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1)症状:是指在患病的状态下,患者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与感受,主要是患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
2.内脏痛----牵拉或扩张、化学刺激、痉挛或强烈收缩、机械性刺激引起的疼痛
3.牵涉痛----胆囊疾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引起的疼痛
4.深部痛----肌肉、筋膜、肌腱、关节、骨膜的疼痛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一、头痛
头痛:是指头颅内、外各ຫໍສະໝຸດ 性质的疼痛。(一)病因1.颅脑病变----感染、血管病变、占位性病变、其他(偏头痛)
布置作业:
1、体温的正常范围,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有哪些;
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有哪些;
3、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热型的定义,常见的热型有哪些,意义如何;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二.发热概述 四.临床表现
1.发热的定义: 1.发热的临床分度
2.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 2.发热的过程
二、病因与分类 3.热型及临床意义
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被检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获得疾病的病原体组织的病理形态或器官状态等资料再结合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的诊断方法
教 案 首页
章、节
授课题目
绪论
教学目标
掌握诊断学、症状、体征的定义。
熟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了解临床诊断的种类。
教学重点
诊断学、症状、体征的定义
2.头痛部位
颅内或全身急性感染所致的头痛多为全头痛,呈弥散性,较少放射,随感染的缓解而好转。伴颈部剧烈疼痛和脑膜刺激征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侧性头痛见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与脑神经痛。颅外病变(眼、鼻、耳、牙原性头痛)为浅在性头痛,位于刺激点或受累神经分布的区域内。颅内病变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肿瘤等引起的头痛常较弥散与深在,其部位不一定与病变部位相符合,但疼痛多向病灶侧的外面放射。
3.头痛程度与性质
血管性头痛多为胀痛、搏动性痛。脑神经痛多为电击样、烧灼样或刺痛性质。肌收缩性头痛多为重压感、紧箍感。颅内高压性头痛多属深在性,呈胀痛、钻痛、牵拉痛、转动性痛等。神经官能性头痛性质不一、部位不定,或弥漫全头部。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头痛的程度和病情轻重之间通常无平行的关系,而可能与患者对痛
(2)妇女在月经期、排卵期、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
(3)老年人比青壮年体温低------代谢低。
(4)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
二.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等
2.非感染性发热-----非病原体引起的发热。
(1)无菌性组织损伤或坏死;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持续1日乃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2.诊断思维
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略)
教学小结:
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也是学好临床医学之前的一门必要的课程,学好诊断学对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绪论部分需要掌握诊断学的症状、体征的定义;熟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了解临床诊断的种类和必要性。
布置作业:
1.什么是诊断学?
2.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学反思:
(2)体征:在体格检查时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
3.体格检查
(1)定义:是医师应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单的工具,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2)基本方法:视(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4.实验室检查
定义: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被检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获得疾病的病原体、组织的病理形态或器官状态等资料,再结合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的诊断方法。
(2)抗原-抗体反应;
(3)内分泌代谢疾病;
(4)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三.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1)内源性致热源
(2)外源性致热源
2.非致热源性发热
四.临床表现
1.发热的临床分度(口温)
低 热:37.2~38℃;
中等度热:38.1~39℃;
高 热:39.1~41℃;
2.伴剧烈呕吐:常见于颅内高压症,如脑膜炎、脑炎、脑瘤等;偏头痛在呕吐后头痛明显减轻。
3.伴剧烈眩晕:见于小脑肿瘤、小脑脑桥角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基底型偏头痛等。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4.伴神经精神症状:急性头痛可见于颅内急性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氧化碳中毒等;慢性进行性头痛须注意脑肿瘤。慢性进行性头痛如突然加剧,神志逐渐模糊,提示有发生脑疝的危险。
觉的敏感性有关。一般以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最为剧烈。有时神经官能性头痛也可相当剧烈。眼原性、鼻原性、牙原性头痛多为中度。脑肿瘤的头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可能为轻度或中度。
4.头痛发生与持续时间
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头痛常在晨间加剧,与睡眠后颅内压
相对增高有关。高血压性头痛也常于晨间较剧,其后逐渐减轻。由于睡眠中鼻窦内脓液积蓄,副鼻窦炎可出现有规律的晨间头痛。丛集性头痛往往于夜间发作。眼原性头痛在长时间阅读后发生。
教学重点
疼痛、牵涉痛(放射痛)的定义;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牵涉痛的产生机理;
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黑板、黑板檫、粉笔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复习巩固:1、体温的正常范围,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有哪些;
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有哪些;
3、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热型的定义,常见的热型有哪些,意义如何;
板书设计
绪论
一、诊断学的定义及学习诊断学的意义(4)实验室检查
定义:(5)辅助检查
学习诊断学的意义三、临床诊断的种类与诊断思维
二、诊断学的内容1.临床诊断种类
(1)病史采集(问诊):2.诊断思维
(2)症状与体征 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
(3)体格检查
学科主任签字
年月日
教 案 首页
章、节
第一篇第一节
授课题目
5.辅助检查(仪器或设备检查)
(1)X线检查
(2)心电图检查
(3)超声诊断
(4)内镜检查
(5)其他
三.临床诊断的种类与诊断思维
1.临床诊断种类
(1)病因诊断----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结核性腹膜炎
(2)病理解剖诊断----大叶性肺炎、二尖瓣狭窄、胆囊炎
(3)病理生理诊断----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衰竭
(一)病因
1.胸壁及胸廓疾病
2.心血管疾病
教学难点
临床诊断的种类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复习巩固:
导入新课: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必要的课程,学好诊断学对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讲解新课:绪论
一.诊断学的定义及学习诊断学的意义
1.定义: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教学目标
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发热的临床表现(分度、临床过程及特点、热型及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的病因及分类、伴随症状。
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问诊要点。
教学重点
发热的正常范围、发热的临床表现(分度、临床过程及特点、热型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发热的发生机制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持续数秒至1~2min,骤发骤止。偏头痛的特点是头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多于上午发生,持续数小时至1~2日。脑肿瘤所致头痛通常为慢性进行性,早期可有或长或短的缓解期。脑外伤性头痛有明显的发病日期。神经官能性头痛以病程长、明显的波动性与易变性为特点。
5.影响头痛的因素
对提示诊断常有帮助。如摇头、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动作,常使脑肿瘤与脑膜炎的头痛加剧。神经官能性头痛因精神紧
一.发热概述
1.发热的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
2.正常体温
口温:36.3~37.2℃腋温:36~37℃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3.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
(1)一般情况下,24小时内下午较早晨高,剧烈运动、劳动、进餐、紧张、情绪激动都会使体温略微升高,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
1.感染性发热 五.伴随症状
2.非感染性发热 六.问诊要点
三.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学科主任签字
年月日
教 案 首页
章、节
第一篇第二节
授课题目
常见症状—疼痛
教学目标
掌握:疼痛、牵涉痛(放射痛)的定义;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熟悉:疼痛的分类;头痛、胸痛、腹痛的伴随症状。
了解:疼痛的发生机制、头痛、胸痛、腹痛问诊要点。
张、焦虑、失眠等诱发或加重。丛集性头痛因取直立位而减轻;腰椎穿刺后的头痛则因直立位而加重。颈肌急性炎症时的头痛因颈部运动而加重;而与职业有关的颈肌过度紧张所致头痛则在颈部活动后减轻。组胺试验可诱发丛集性头痛;而麦角胺可使偏头痛缓解。
(三)伴随症状
1.伴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与头痛同时出现者,常为急性感染、中暑等;急性头痛后出现体温升高,可见于脑出血、某些急性中毒、颅脑外伤等。
5.伴视力障碍:多为眼原性(如青光眼)和某些脑肿瘤。短暂的视力减退可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或偏头痛发作开始之时,偏头痛发作开始时可有闪光、暗点、偏盲等先兆。
6.伴癫痫发作:可见于脑血管畸形、脑寄生虫囊肿、脑肿瘤等。
7.伴神经官能症症状:见于神经官能症性头痛。
(四)问诊要点
二、胸痛
胸痛主要由于胸部(包括胸壁)疾病所引起,有时腹腔疾病也可引起胸痛。
导入新课:生活中,不小心经常遇到一些小意外,比如烫伤、刺伤、冻伤,这些都会出现一种反应(症状)——疼痛,当然也有些疼痛是发自我们脏器和肢体本身的,比如说头痛、腹痛、腰痛、腿痛等等,我们一起来学习疼痛。
讲解新课:第二节疼痛
发生机制:(略)
分类:按发生部位和传导途径不同分:
1.皮肤痛----挤伤、戳伤、压伤、刺伤、割伤、烧伤等引起的疼痛
(6)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斯菌病。
四.伴随症状(略)
五.问诊要点(略)
教学小结:
发热这一症状生活中比较常见,通过学习需要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发热的临床表现(分度、临床过程及特点、热型及临床意义);熟悉发热的病因及分类、伴随症状;了解发热的发生机制和问诊要点。
超 高 热:41℃以上。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2.发热的过程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期(高热持续期)
(3)体温下降期
3.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如最低时低于正常水平则称为消耗热)。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疾患等。
黑板、黑板檫、粉笔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复习巩固:1、诊断学、症状、体征的定义
2、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临床诊断的种类
导入新课:发热(俗话叫发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而且有时候烧的比较严重,正如我们常开玩笑说:“你是不是脑子被烧坏了”。我们一起学习常见症状—发热。
讲解新课:
第一篇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2.颅外病变----颅骨疾病、颈部疾病、神经痛、其他(眼、耳、鼻、齿疾病)
3.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毒、其他(尿毒症、肺性脑病)
4.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症性头痛
(二)临床表现
1.发病情况
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性头痛等。急性头痛伴有意识障碍与呕吐者,青壮年应注意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人多注意脑出血。慢性头痛进行性加剧并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常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不伴颅内高压症的慢性头痛,以肌收缩性头痛与鼻原性头痛为多见。慢性复发性头痛是偏头痛的特征之一。
2.学习诊断学的意义------防治疾病
3.诊断学的内容
1.病史采集(问诊):
(1)定义:是以对话的方式向患者或知情人了解病情和健康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
(2)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史及家族史
2.症状与体征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1)症状:是指在患病的状态下,患者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与感受,主要是患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
2.内脏痛----牵拉或扩张、化学刺激、痉挛或强烈收缩、机械性刺激引起的疼痛
3.牵涉痛----胆囊疾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引起的疼痛
4.深部痛----肌肉、筋膜、肌腱、关节、骨膜的疼痛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一、头痛
头痛:是指头颅内、外各ຫໍສະໝຸດ 性质的疼痛。(一)病因1.颅脑病变----感染、血管病变、占位性病变、其他(偏头痛)
布置作业:
1、体温的正常范围,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有哪些;
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有哪些;
3、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热型的定义,常见的热型有哪些,意义如何;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二.发热概述 四.临床表现
1.发热的定义: 1.发热的临床分度
2.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 2.发热的过程
二、病因与分类 3.热型及临床意义
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被检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获得疾病的病原体组织的病理形态或器官状态等资料再结合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的诊断方法
教 案 首页
章、节
授课题目
绪论
教学目标
掌握诊断学、症状、体征的定义。
熟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了解临床诊断的种类。
教学重点
诊断学、症状、体征的定义
2.头痛部位
颅内或全身急性感染所致的头痛多为全头痛,呈弥散性,较少放射,随感染的缓解而好转。伴颈部剧烈疼痛和脑膜刺激征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侧性头痛见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与脑神经痛。颅外病变(眼、鼻、耳、牙原性头痛)为浅在性头痛,位于刺激点或受累神经分布的区域内。颅内病变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肿瘤等引起的头痛常较弥散与深在,其部位不一定与病变部位相符合,但疼痛多向病灶侧的外面放射。
3.头痛程度与性质
血管性头痛多为胀痛、搏动性痛。脑神经痛多为电击样、烧灼样或刺痛性质。肌收缩性头痛多为重压感、紧箍感。颅内高压性头痛多属深在性,呈胀痛、钻痛、牵拉痛、转动性痛等。神经官能性头痛性质不一、部位不定,或弥漫全头部。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头痛的程度和病情轻重之间通常无平行的关系,而可能与患者对痛
(2)妇女在月经期、排卵期、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
(3)老年人比青壮年体温低------代谢低。
(4)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
二.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等
2.非感染性发热-----非病原体引起的发热。
(1)无菌性组织损伤或坏死;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持续1日乃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2.诊断思维
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略)
教学小结:
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也是学好临床医学之前的一门必要的课程,学好诊断学对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绪论部分需要掌握诊断学的症状、体征的定义;熟悉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了解临床诊断的种类和必要性。
布置作业:
1.什么是诊断学?
2.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学反思:
(2)体征:在体格检查时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
3.体格检查
(1)定义:是医师应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单的工具,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2)基本方法:视(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4.实验室检查
定义: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被检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获得疾病的病原体、组织的病理形态或器官状态等资料,再结合病情进行全面的分析的诊断方法。
(2)抗原-抗体反应;
(3)内分泌代谢疾病;
(4)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三.发生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
(1)内源性致热源
(2)外源性致热源
2.非致热源性发热
四.临床表现
1.发热的临床分度(口温)
低 热:37.2~38℃;
中等度热:38.1~39℃;
高 热:39.1~41℃;
2.伴剧烈呕吐:常见于颅内高压症,如脑膜炎、脑炎、脑瘤等;偏头痛在呕吐后头痛明显减轻。
3.伴剧烈眩晕:见于小脑肿瘤、小脑脑桥角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基底型偏头痛等。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4.伴神经精神症状:急性头痛可见于颅内急性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氧化碳中毒等;慢性进行性头痛须注意脑肿瘤。慢性进行性头痛如突然加剧,神志逐渐模糊,提示有发生脑疝的危险。
觉的敏感性有关。一般以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最为剧烈。有时神经官能性头痛也可相当剧烈。眼原性、鼻原性、牙原性头痛多为中度。脑肿瘤的头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可能为轻度或中度。
4.头痛发生与持续时间
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头痛常在晨间加剧,与睡眠后颅内压
相对增高有关。高血压性头痛也常于晨间较剧,其后逐渐减轻。由于睡眠中鼻窦内脓液积蓄,副鼻窦炎可出现有规律的晨间头痛。丛集性头痛往往于夜间发作。眼原性头痛在长时间阅读后发生。
教学重点
疼痛、牵涉痛(放射痛)的定义;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牵涉痛的产生机理;
头痛、胸痛、腹痛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黑板、黑板檫、粉笔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复习巩固:1、体温的正常范围,影响正常体温的因素有哪些;
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有哪些;
3、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热型的定义,常见的热型有哪些,意义如何;
板书设计
绪论
一、诊断学的定义及学习诊断学的意义(4)实验室检查
定义:(5)辅助检查
学习诊断学的意义三、临床诊断的种类与诊断思维
二、诊断学的内容1.临床诊断种类
(1)病史采集(问诊):2.诊断思维
(2)症状与体征 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
(3)体格检查
学科主任签字
年月日
教 案 首页
章、节
第一篇第一节
授课题目
5.辅助检查(仪器或设备检查)
(1)X线检查
(2)心电图检查
(3)超声诊断
(4)内镜检查
(5)其他
三.临床诊断的种类与诊断思维
1.临床诊断种类
(1)病因诊断----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结核性腹膜炎
(2)病理解剖诊断----大叶性肺炎、二尖瓣狭窄、胆囊炎
(3)病理生理诊断----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衰竭
(一)病因
1.胸壁及胸廓疾病
2.心血管疾病
教学难点
临床诊断的种类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授课内容、过程、方法和时间分配
复习巩固:
导入新课:诊断学是一门桥梁课,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必要的课程,学好诊断学对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讲解新课:绪论
一.诊断学的定义及学习诊断学的意义
1.定义: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