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传记阅读之把握叙事脉络,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人物传记阅读之把握叙事脉络,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作者:汪芒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2年第23期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初,吕蒙病笃,吴王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
”朱然者,九真太守朱治姊子也,时为昭武将军。
蒙卒,吴王假然节,镇江陵。
及曹真等围江陵,破孙盛。
吴王遣诸葛瑾等将兵往解围,夏侯尚击却之。
江陵中外断绝,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
真等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魏两屯。
魏兵围然凡六月,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且尽,惧不济,谋为内应,然觉而杀之。
(选自《资治通鉴》)
吕蒙称赞朱然“胆守有余”,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请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这道题,首先要理解“胆守有余”的含义(“胆守有余”即很有胆识,很有操守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朱然很有胆识,很有操守的句子,并分析其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参考答案:①当江陵城危难之际,朱然泰然自若(晏如无恐意),并且不断激励将士,可见其胆识过人。
②当朱然发现江陵令姚泰想做魏军内应时,就处死了他(然觉而杀之),可见他忠于职守,执法严明,很有操守。
【阅读指导】
一、了解传记材料特点
古代人物传记,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
近年考试中文言文里面出现的人物,或保持操守、善于破案,或处事高明、有勇有谋,或勤于治政、劝民农耕,都包含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极因素。
传记文本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开篇介绍主人公的姓名字号、祖籍族望、家境师学、父兄仕途、布衣声名等基本信息。
正文主要记载主人公生平事迹。
这些材料多以时间为线索贯串始终,以品行为核心决定取舍,以任职与官衔为行文标志,以事迹片段为表意载体。
结尾交代主人公所至官位、朝野名望、人生结局、卒年赐谥等。
了解传记谋篇布局上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把握叙事脉络,从而归纳出人物性格特点。
二、积累传记相关常识
传记中常见的人物性格类型:聪慧博学、淡泊名利、孝亲爱民、知错能改、秉公清廉、智勇过人、忠肝义胆、刚正不阿等。
传记中常见的表现人物个性的词语:埂、鲠、耿、仁厚、耿介、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阿谀、献媚、谄谗、谲。
传记中常见的表示人物身份变化的词语:表示授予、提升的有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表示调动官职的有迁、转、调、徙、出;表示兼职、代理的有兼、领、署、权、摄;表示降职、罢免的有贬、谪、出、左迁、罢、黜。
三、掌握传记阅读方法
1.疏通文意,圈画重难点。
疏通文意,要从头到尾通读文本,碰到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先“跨”过去,也许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来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此基础上,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
“重要信息”主要指主人公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
“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
各层意思断开以后,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一目了然。
2.知人明事,理清层次。
在对文章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所写之人,是朝廷官员、功臣烈士、还是文人高士?(2)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3)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哪几件事?(4)事件按怎样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
3.知人论世,了解性格。
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和人物生活小环境来解读人物性格,仔细分析人物语言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及行动所体现的社会意义。
我们可以从主人公一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中,通观其思想性格,特别要注意人物在人生转折点处的特殊表现。
史传文末一般都有作者的评语,称为“评”或“赞”。
这样的评语,既可以帮助我们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去审视主人公的思想、个性、人格、情感、价值观等,也可以让我们获知作者本人的观点态度。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
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
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
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
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
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
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
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
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
”大军还邺,议所并省。
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
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
”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於东,月盛於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
初,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
”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馀。
迁右军师。
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
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
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后群僚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改删改)
1.下列选项中,全部表现毛玠“有古人之风”的一组是()
①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②太祖敬纳其言③太祖知其情④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⑤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⑥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2.下列选项中,全部直接表示毛玠“清廉正直,奉公执法”的一组是( )
①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②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③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④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⑤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⑥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
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
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选自《宋史》,有删改)
3.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包拯“清廉自律”和“为官正直”的一项是()
A.①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
②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B.①犹徘徊不忍去
②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C.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②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D.①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②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试根据以上文段提供的信息,分析包拯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