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黄龙沟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合集下载

黄花杓兰菌根真菌rDNA ITS的多样性

黄花杓兰菌根真菌rDNA ITS的多样性

黄花杓兰菌根真菌rDNA ITS的多样性缪福俊;蒋宏;王宏虬;原晓龙;陈剑;杨宇明;王娟【摘要】杓兰属Cypripedium植物因具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而长期被过度采集,已成为濒危植物.菌根真菌是其栽培和保育能否成功的重要协同因子.采用免培养技术对滇西北4个不同居群的黄花杓兰Cypripedium flavum毛根的真菌进行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区段扩增.结果表明:从4个居群的毛根中共克隆得到366个真菌ITS-taxa,其中白水河居群93个,石卡雪山居群90个,天生桥居群103个,纳帕村居群80个;黄花杓兰毛根系统中存在丰富多样的菌根真菌类型,分别涉及胶膜菌属Tulasnella,伏革菌属Corticium,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和丝核菌属Rhizoctoia4个属及一类归属未定的真菌(uncultured mycorrhizal fungi);胶膜菌属对于黄花杓兰具有一定的寄主专一性特征,可能对黄花杓兰的生长有促生作用.以上结果为菌肥的研制和黄花杓兰植物的栽培与保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2)005【总页数】6页(P815-820)【关键词】微生物学;黄花杓兰;菌根真菌;rDNA ITS;胶膜菌属;多样性【作者】缪福俊;蒋宏;王宏虬;原晓龙;陈剑;杨宇明;王娟【作者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81;Q948.12Key words:microbiology;Cypripedium flavum;mycorrhizal fungi;rDNAITS;Tulasnella;diversity黄花杓兰Cypripedium flavum属兰科Orchidaceae杓兰属Cypripedium植物,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四川、甘肃南部和湖北西部的高海拔地区,是一种典型的多年生高山草本植物[1]。

让兰花持久飘香——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探索野生兰花保护利用工作纪实

让兰花持久飘香——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探索野生兰花保护利用工作纪实
兰花 受 破坏 的最 直 接原 因 。 只有解 决 了这 个 问
题 ,才 能保
护 住 山上 的
兰 花 ,因此
保 护 区不 能 划 个 圈保 护 就行 ,要 用
现有 的 兰花 吴天贵调研 员察 看铁 皮石斛 。韦健康摄
化产品。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多元化 、高档化 ,兰花
价 格 不 断 走 高 ,兰 商 纷 纷 从 农 民 手 中 收 购 这 种 “ 下
据介 绍 ,2 0 年 以来 ,保 护 区管 理 局 先后 与 中国 06 林 科 院植 物研 究 所 、中 国林 业 科学 研 究 院 热带 林 业 实 验 中心 、美 国f rh d a c i 热带 植 物 园 、美 国佛 罗里 达州 国 i l 际 大学 合 作 ,对 保 护 区 植物 多 样 性 、植 被 生 态 系统 稳 定 性及 抗 干 扰 能力 、雅 长 兰科 植 物 引种 驯 化 、栽 培 技 术 生物 及 生 态学 特 性 以及 雅 长 兰科 植 物 保 护 面 临 的一 些迫 切 问题等 进行研 究 。 2 1 年 ,雅 长 兰 科 植 物 研 究 中 心 科 研 工 作 硕 果 00 累累 :独 立 在 中 国 核 心 刊 物 发表 了 2 论 文 ,与 科 研 篇 单 位 合 作 ,在 国 际 科 学 界 享 有 盛 誉 的 美 国科 学 杂 志
雅长兰科植物研究 中心” ,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 兰科 植物 成立 的研 究 中心 。 兰科植物研究 中心的成立 ,为 国内外兰科植物研 究人员搭 建了科研平 台。中国科学 院植物研究所 、中 国林 科 院 、北 京 林业 大 学 、南京 林 业 大学 以及 广 西各
高校 等 几 乎所 有 研 究 兰花 的学 者都 来 到雅 长 。 中 国科 学 院植 物 研究 所 还 在保 护 区建 立 了博 士 生 T作 站 ,中 国植 物 学 会 兰花 分会 也 在 保 护 区建 立 了中 国兰 科 植物

“多样性研究”资料汇编

“多样性研究”资料汇编

“多样性研究”资料汇编目录一、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维管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研究二、人工湿地对低污染水体净化效果和基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三、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研究四、中国柑橘黄龙病病原菌原噬菌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五、青岛潮间带沉积物厌氧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多样性研究六、新疆、甘肃地区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鉴定及多样性研究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维管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研究北京东灵山,作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亚高山草甸作为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众多维管植物的栖息地。

本文旨在对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的维管植物区系与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生态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东灵山亚高山草甸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这一地区的主要植被为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具有丰富的草本植物多样性。

本研究采用样方法对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的维管植物进行调查,选取典型区域设置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的植物种类、数量及生长状况。

同时,利用生态学和区系地理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东灵山亚高山草甸共有维管植物125种,隶属于38科87属。

其中,蕨类植物4科5属7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32科79属116种。

该地区的维管植物区系成分复杂,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质,同时也有一定的热带成分。

在东灵山亚高山草甸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表现明显。

从物种丰富度上看,该地区的物种数量较高;从生态优势度上看,虽然有些物种的个体数量较多,但大多数物种的个体数量相对均衡,没有出现明显的优势种。

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分明,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

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的维管植物区系与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生态资源,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开展科学研究和监测,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一些珍稀濒危植物,应加强保护和繁育工作,确保其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

兰科花卉野生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兰科花卉野生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家族 , 全世 界约有 80属 , 2 0 0 近 500种 。全世界 所有野 生兰科植物均被列入“ 濒危 野生动植物物种 国际贸易公 约” 的保护范 围, 生物进化 的角度来看 , 从 绝大多数 兰科 植物种类正处在进化和特化 的活跃期 , 兰科植物 的保护
在某 种 程 度 上 意 味 着 对 地 球 生 物 多 样 性 未 来 的保 护 。
苞 杓 兰 ( brop in m) 广 布 红 门 兰 ( rhs C ad lha u 、 O ci cuu )二 叶红 门兰 ( da ta 及 少 花 虾 脊 兰 ( aa — h sa 、 Q inh ) C ln
园林 观赏价值 的有 1 __王文君 等对 河南省 野生兰 2种l ; 】 6 科花卉资源状况进行 了调查『 黄学文介绍 了大兴安岭 2 ; 2 2种野生 兰科花 卉l ; 晓钢等 通过 对九 顶 山区野生 2 喻 。
优的保护 , 是一个较为合理 、 科学和高效的保护策略 。 ] 生物多样性保 护优先地 区量化判 定是 区域 生物多 样性评价研究的热点 之一 。孙学 刚等以甘肃省 1 个 主 1
要天然林 区作为优先保护 区判定 的基本地理单元 , 以兰
科植物的区系丰 富度 、 有性和 等级性作 为评价指 标 , 特 运用 区系互补性原理确定最 低保护区组合及优先序 , 确 定 了甘肃省兰科植物物种 多样性保 护的关键地区L 。 3 ] 云南省具有 十分 丰富 的野生 兰花 资源,共有 兰科
架林区是一个野生兰科植 物资源极其 丰富的基 因库 , 具 有极大的科研和保护价值口 。
中 国兰 科 植 物 具 有 附 生 与 地 生 种 类 数 目大 致 相 同 的 特点 , 时 是 世 界 上 地 生 兰 科 植 物 种 类 最 丰 富 的 地 同 区 。 因此 地 生 兰 科 植 物 的 保 护 是 中 国 兰 科 植 物 保 护 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点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到450万种。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在整理校园生物时,可以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统计校园生物时,不能漏掉那些不知名的动植物。

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扬子鳄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藏羚羊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

珙桐是中国鸽子树,人参是“关东三宝”之一,金花茶是“茶花皇后”,水杉是植物界的“活化石”,银杏是植物界的“大熊猫”。

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植物。

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的。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成不同的类型,如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以及人类食用的蔬菜、水果、粮食、药材等。

开花植物的身体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在已经发现的30多万种植物中,开花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菌类是一个特殊的类别,它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是靠吸收其他生物体或土壤里的养料而生存。

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家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将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动物可以根据其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进行分类。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这些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

例如,昆虫类是指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

而鱼类是指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动物。

中国兰科植物保护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兰科植物保护取得显著成就

FOREST PROTECTION森林保护“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是清代书画家、诗人郑板桥的一首咏兰诗。

兰花,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是高洁典雅的象征,被誉为“花中君子”;而在植物学界,兰花比人类经历了更为漫长的历史,有“达尔文花”之称。

兰花有近3万种,广泛分布于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占开花植物物种的10%,作为植物界种类最丰富的家族之一,它呈现出独特的花的形态,有唇瓣、蕊柱、花粉块,种子尘状无胚乳,可在地上或树上、石上生长,从而成功地生活在地球几乎每一种栖息地,呈现出巨大的多样性。

同时,全世界所有的野生兰科植物均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占该公约保护植物的90%以上,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类群。

我国野生兰科植物极为丰富,分布范围非常广,具有从原始类型到高级类型的一系列进化类群以及复杂多样的地理分布类型, 目前已记载有兰科植物约194属1620种。

2001年,野生兰科植物作为重点保护物种列入《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01—2030年)保护范围,兰科植物的保护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在兰科植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了解了我国兰科植物多样性、物种地理分布等重要的本底资料;开展就地和迁地保护、部分极其濒危物种重引种工作;对部分需求量比较大的药用兰科植物成功开展人工繁殖工作。

与此同时,我国兰科植物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通过大量艰苦的野外考察和调查等工作,更全面了解了我国兰科植物本底资料调查。

1999年《中国植物志》17—19卷出版时,我国兰科植物约171属1247种,随着野外调查工作的持续开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中国兰科植物保护取得显著成就■金效华高山杓兰大理铠兰暖地杓兰462019.1森林保护编辑 李晓清1263451660@ 属(如丹霞兰属、先骕兰属)、新纪录属(二叶兰属)、新种、新纪录种被发现和发表。

文雅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文雅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斯特 地 貌 , 地 形错 综 复 杂 , 北 高 南低 , 最 高 峰 海拔
1 0 7 0 m, 最 低 海拔 3 5 0 m, 属 喀斯 特 常 绿落 叶 阔 叶森 林 生 态 系统 , 植被保存较好 , 森 林 覆 盖 率 达
9 1 . 6 。土壤 为黑 色 石灰 土 和棕 色石 灰 土 , 气 候
物具 有较 高 的遗传 多 样 性 和重 要 的科 研 、 观 赏和
药用 价值 。文 雅 自然 保 护 区是 2 0 1 0年 刚 刚建 立
的县 级 自然保 护区 , 区内 兰科 植物 丰富 , 目前 国 内
外还 没有 文雅 自然保 护 区有 关兰 科植物 方 面的研
究报 道 。该文 运用 植 物 区系 分析 方 法 , 分析 了文
3 . 2 地 理 成 分 分 析
2 5 。 1 6 , E 1 0 8 。 1 5 ~1 0 8 。 1 8 。北 起 明 伦镇 龙 水 村
小文 屯 , 南 至 环江 老 氮肥 厂 , 东 起 文雅 村 大吉 屯 ,
西 至大 环江河 , 管辖 面积 3 5 . 3 k m。 。 保 护 区 属 喀
属亚 热 带季风 气 候 , 年均气温 1 7 . 0 ~2 3 . 3 ℃, 年 降雨 量 1 2 0 0  ̄1 8 0 0 F i l m, 相 对 湿度 6 O %~9 O %。
根 据吴 征镒 划分 种 子 植 物 的 分 布 区类 型 ,
文雅 自然保 护 区 3 4属 8 1种 兰科植 物分 为 8个类 型和 1个变 型 ( 见表 2 ) , 热带 成 分 占绝 对优 势 , 世
分别 占 3 8 . 2 和4 2 . 8 , 附生 兰和地 生兰共 占总 属 和种 数的 9 4 . 1 和 9 7 . 6 %。种 数最多 的是兰 属

浅析四川野生兰花资源及其保护

浅析四川野生兰花资源及其保护

浅析四川野生兰花资源及其保护作者:杨丽琼汪源陈岱开来源:《现代园艺·综合版》2019年第02期摘要:结合野生兰花资源的实地走访、拜访专家和文献查阅等多种方法,对四川野生兰花资源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四川地区野生兰花资源分布情况,并对四川地区野生兰花资源的保护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四川;野生兰花;资源;保护四川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向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段,东部与重庆、湖北相邻,北部与陕西、甘肃、青海交界,西部与西藏接壤,南部与云贵高原相交。

四周高山林立,著名的邛崃山脉、岷山山脉,贡嘎山、大相岭、峨眉山、西岭雪山、四姑娘山均在西南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多变,山势险峻,气候多变。

西南横断山区,构造奇特,多处存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部分地区海拔5000m仍有丰富的植被。

山区气候的差异较大,为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所需的自然条件,这就赋予了该区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据初步统计,目前四川省有野生兰花种类100余属,450余种,属的总数超过国内现有属的一半以上,总种数接近国内总数的一半,是我国第二大兰花资源大省,仅次于云南。

1 野生兰花资源调查研究的意义1.1 兰花资源是兰花育种的物质基础通过调查、收集野生兰花种质资源,利用兰花自然变异丰富这一特点,可以筛选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变异植株;野生兰花通过具有优良观赏特性的兰花可以培育出优良观赏品种;另外,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的品种比引进更经济实惠。

1.2 调查和保护利用四川地区野生兰花资源意义重大一方面,对国家濒危野生兰花保护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四川珍稀野生兰花的种类,为兰花的良种选育和栽培繁殖提供母本资源,为开发利用四川野生兰花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四川野生兰花资源分布情况四川是亚洲亚热带兰科野生资源基因库,其中,一些著名野生珍稀濒危兰科植物弥足珍贵。

笔者一方面通过走访当地兰花爱好者、林业员、护林员及当地农民,另一方面通过拜访兰花专家,向兰花专家请教求证的方式,与兰花专家一起搜集历年掌握的相关资料,初步得到以下数据。

黄桷兰及其栽培技术

黄桷兰及其栽培技术

黄桷兰及其栽培技术杨崇蓉1杨崇莲2(1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农村发展局611630;2成都市蒲江县建设局)黄桷兰俗称白兰花,是人民群众极其喜爱的一种观赏性植物。

在城市园林建设中,黄桷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地运用于庭院和行道种植。

本文介绍了黄桷兰的生态特性、繁殖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参考。

黄桷兰;生态特征;繁殖方法;栽培技术2黄桷兰繁殖方法黄桷兰的繁殖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嫁接法为切接和腹接。

一般以紫玉兰作砧木进行切接和腹接,易操作并可批量生产。

2.1苗圃地的选择1黄桷兰生态特征黄桷兰喜阳光充足,暖热多湿气候,以及通风环境,不耐低温。

根肉质,怕积水。

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及壤土能促进它的生长和发育。

花期从6~11月,长达170天左右,每年的6~7月份为其盛花期。

(上接第16页)at)是Zietkeiwitcz 等于1994年在SSR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标记。

陈学军等用RAPD 、ISSR 分子标记及28个表型性状数据对辣椒属5个栽培种的13份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RAPD 相比ISSR 标记检测到的遗传离散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和遗传分化系数等参数都较大,说明ISSR 有更高的多态性检测效率,且适合亲缘关系较近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分析[12]。

ISSR 标记在保留SSR 检测技术优点的同时,克服了其开发困难的不足。

在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多样性研究、基因定位等方面得到较多应用。

其引物种特异性不强,可在不同的物种间通用;ISSR 可获得几倍于RAPD 的信息量,精确度可与RFLP 相媲美,检测也更方便,是较有发展前途的分子标记。

2.6其它方法SCAR 标记(sequence-characterizedamplified region),SCAR 标记由于所用引物较长及引物序列与模板DNA 完全互补,因此,可在严谨条件下进行扩增,结果稳定性好,可重复性强。

它们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STS 标记(sequence-tagged site),是指长度200~500bp 的序列已知的单拷贝序列,可用STS 位点两端的一对长约20bp 的特异引物进行专一性扩增。

黄龙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
主要景观集中于雪宝峰下的黄龙沟中,沟内遍布乳黄色的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从顶峰流下的雪 水汇聚成溪,在黄龙沟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状湖泊、池沼,池水澄清无尘,水色因水底沉积物和树木、山色的变化 而呈现黄、绿、浅蓝、蔚蓝等颜色。
黄龙沟景区-映月彩池
黄龙沟因流水中钙化沉淀堆积,形成了3400余个钙化彩池,8万平方米的钙化流滩,5个岩溶瀑布,4个溶洞。 在黄龙五彩池长3.5公里,宽1~2公里的黄龙沟内,面对玉翠山,四周原始森林密布,钙化翠池、金色流滩,似 一条黄色巨龙俯卧于密林之中。池水清澈透明,在日光照射下,五彩缤纷。人行其间,似入画中,被誉为“人间 瑶池”。
主要景点
01
综述
02
黄龙沟
03
五彩池
04
黄龙中寺
06
雪山梁
05
扎嘎瀑布

牟尼河
雪宝顶
红军长征纪念碑园
黄龙风景名胜区由黄龙主景区、牟尼沟景区、红星岩景区、雪宝鼎景区、四沟景区、丹云峡景区、红军长征 纪念碑碑园等部分组成,是以绚丽多彩的民族风貌为特征的综合型风景名胜区。 核心区域点缀着大大小小三 千多个五光十色的彩池。
黄龙风景名胜区
四川境内世界自然遗产
01 历史沿革
03 自然资源
目录
02 地理环境 04 主要景点
05 历史文化
07 开发建设
目录
06 文化活动 08 旅游信息
黄龙风景名胜区(黄龙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 在一条由南向北逐渐隆起的山脊上。
黄龙风景名胜区面积700平方千米,与九寨沟相距100千米,海拔1700~5588米。核心区域点缀着三千多个彩 池。以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由黄龙沟、丹云峡、牟尼沟、雪宝鼎、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等组成。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太子山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和保护分析

太子山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和保护分析

372023.7太子山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和保护分析马国瑞,王启胜,齐立强(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 康乐 731500)摘要:本文通过点线结合的调查方法对甘肃省某自然保护区的兰科植物进行调查,现场拍照并采集标本,以便专家鉴定。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兰科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和生长数量等。

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中有兰科植物9种。

根据当前太子山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的分布状况,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兰科植物;植物保护;植物调查兰科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中的第一大科,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目前自然界中仍然有许多观赏价值高的野生兰科种类有待开发、保护和利用。

我国西北分布有较多的兰科植物,甘肃省是中国兰花生长比例较高的省份之一,结合甘肃太子山自然保护区对区域环境和植被的保护,有必要根据自然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的调查结果,对兰科植物进行严格的保护,使其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更好的繁衍生长。

1 调查方法1.1 保护区概况甘肃太子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东南起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夏河、合作三县(市)毗邻,西北至青海省循化县,东北和临夏州的康乐、和政、临夏、积石山4县接壤。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43′~103°42′,北纬35°02′~35°36′之间。

全区呈东南向西北走向的狭长地带,长约100公里,宽约10公里。

太子山自然保护区类型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型。

主要保护对象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总面积84700公顷。

1.2 外业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区中兰科植物种类、生活型和分布数量等项目,通过对当地标本和文献等资料查阅,可以确定本次调查的保护区中兰科植物的花期主要集中在6~8月,因此将调查时间定为此段时间。

野外实地调查采用点线结合的调查方法,将调查路线覆盖保护区全境及周边地区,首先根据线路规划对保护区内兰科植物进行调查,记录兰科植物分布相对更为集中的区域。

【高中生物】化解野生兰花困境现曙光

【高中生物】化解野生兰花困境现曙光

【高中生物】化解野生兰花困境现曙光兰花拥有美丽幽香的花朵和清雅的叶片,自古以来,作为观赏花卉或药材被广泛采集。

因此,我国的野生兰花正面临着疯狂采集和走私。

兰科植物成为了全球性最为濒危的植物类群,同时,兰科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目录收录的受威胁种类最多的科,已成为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

我国大约有350种兰科植物被用于传统的中药材原料,约占我国兰科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许多种类由于过度采集而变得区域性濒危或灭绝。

兰之困境“在兰科植物最为天然的西双版纳,石斛属于的很多种类和开唇兰属的金线兰等,被人们做为药材而遭了过度收集和全面收购,引致一些种类目前在野外已踪影难寻。

一些开花可爱的种类,例如大花万代兰、鸟舌兰、版纳蝴蝶兰、大花鹤顶兰、多花指甲兰和各种兜兰等,也被兰花爱好者大量收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缩写版纳植物园)研究员低江云说《中国科学报》记者。

因此,生境的丧失和过度采集是兰科植物濒临灭绝的两大主要原因。

“兰科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变化极为敏感,一是由于对传粉者的高度专一性和依赖性,而生境的破坏可能首先影响到传粉者;二是兰科植物和真菌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高江云说。

二十多年前,低江云怀著激动的心情走进谜样的西双版纳,在随中科院植物所首席专家吉占和先生几次野外实地考察后,他对兰科植物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而后,低江云在版纳植物园成立了“极危植物迁地维护与再人工”研究组,专门致力于西双版纳和相连地区兰科植物的综合维护研究。

“兰科植物保护的基础是对其生境的保护、管理和恢复,而基于植物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繁殖技术、真菌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基础上开展兰科植物的回归,被证明是有效的综合保护策略。

”他和同事们在西双版纳428种野生兰科植物中,将目光聚焦在石斛身上。

石斛黑喉兰科第二大属,全世界约存有1500~1600种,主要原产于热带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

我国约存有78种,其中存有将近40种药用。

云南就是我国石斛种类最少的地区,约50种,主要原产在滇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仅西双版纳就存有48种。

川西高原小巧玲珑的无柱兰

川西高原小巧玲珑的无柱兰

SHAN YE HUA KAI
8. 头序无柱兰 Amitostigma capitatum 植株高 8~14 厘米。 块茎肉质, 椭圆形。 叶片狭椭 圆形或狭长圆形。 总状花序具 3 至 10 余朵花, 花序轴 缩短呈近头状; 花白色, 花瓣、 唇瓣和萼片的内面均具 多数细乳突; 中萼片卵状椭圆形; 侧萼片斜卵状椭圆 形, 上举; 花瓣斜宽卵形; 唇瓣向前伸出, 基部之上 3 裂, 侧裂片稍斜线形, 中裂片线形; 距圆球状, 长仅 1 毫米。 下垂。 花期 7~8 月。 生长在川西高原的无柱兰属植物在营养期形状极为 类似, 都为柔弱小草本, 在茎基部通常均生长有 1~2 枚 筒状鞘, 近基部或中部通常具 1 枚叶片, 种与种之间极 难区分。 由于无柱兰属植物花色和斑点常呈现变化, 不 易鉴定和辨别, 目前除专业志书外, 能参考的资料也有 限, 对个别物种记载的分布区域和形态特征也需要根据 考察进一步丰富, 如前在川西高原地区拍摄到的西藏无 柱兰, 《中国植物志》 记载产西藏和云南, 在四川的松 潘高寒草甸发现为其新分布地。 这些区域近年来多有植 物爱好者进行观花考察, 相关部门可针对一些具观赏价 值的类群进行专项考察, 并及时整理成果公布, 促进以 观赏植物多样性为目的生态研学旅游。
46Biblioteka FLOWERS 2022·13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7. 西藏无柱兰 Amitostigma tibeticum 植株高 6~8 厘米。 块茎肉质, 椭圆形或圆球形, 径 约 5 毫米。 叶片披针形, 基部收狭成抱茎的鞘。 花单生 于茎顶端, 深玫瑰红色或紫红色; 萼片狭卵状长圆形, 中萼片直立, 侧萼片上举, 偏斜; 花瓣狭卵形, 偏斜; 唇瓣向前伸展, 轮廓为倒卵形或心形, 基部宽楔形, 具 距, 中部或中部以上 3 裂; 距近圆筒状, 长近 1 厘米, 下垂, 向前弯曲, 距口部颇大, 上部较粗, 下部狭细。 花期 7~8 月。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

○文/ 蒋 勇 贾国清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康定市、九龙县、泸定县和石棉县四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面积约41万公顷。

主峰贡嘎山是大雪山山脉最高峰,海拔7556米,有“蜀山之王”之称,保护区内地形地貌多样复杂, 海拔差异大, 深受印度洋季风影响, 气候多样复杂, 生态系统丰富多样, 植被带谱完整而复杂,而且东西坡垂直带谱结构差异明显,植被可划分为14个植被类型,67个群系,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宝贵的植物资源库。

自然地理条件贡嘎山地处横断山区系东北端,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最高处海拔7556米,最低处为大渡河河谷,海拔约1100 米, 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气候条件的形成,造就了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由东向西和由南至北丰富的植被类型。

 低海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低中海拔的河谷稀树灌丛、中高海拔的寒温性针叶林到高海拔的高山草甸灌丛植被带以及高山流石滩的疏稀植被带在贡嘎山地区都有出现。

 目前研究表明,在各种主要的植被类型中,都有兰科植物的分布,尤其是在垂直的分布替代现象十分明显。

兰科植物研究历史和多样性贡嘎山虽然分布着较多的兰科植物,一直以来交通及海拔问题致使进行兰科植物研究者甚少,仅有1979年成都生物所刘照光带领团队进行过一次《贡嘎山植被》的全面调查,对兰科进行了一些涉及。

2006年甘孜州林科所贺家仁对全州高等植物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出版的《甘孜州高等植物》对兰科植物名录有了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总结。

直到2018年我保护区启动《贡嘎山保护区维管植物本底调查》,有幸得到中科院植物所的帮助,兰科植物由金效华老师负责内外业工作,得以使贡嘎山保护区兰科植物第一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普查,根据最新调查野外调查和标本研究,贡嘎山分布的兰科植物约48属150种2变种,占中国兰科植物全国所有属的28.07%,所有种的12.03%,在如此相对狭小的区域,分布如此丰富种类,非常少见,仅低于高黎贡山和喜马拉雅山脉。

黄龙钙化滩流地物种-面积关系

黄龙钙化滩流地物种-面积关系

黄龙钙化滩流地物种-面积关系黄宝强;罗毅波;安德军;寇勇【摘要】黄龙沟钙化滩流地由于溪流的作用,在滩流地之间形成面积大小不一的植物群落斑块.这些小尺度斑块面积的大小对植物物种数量的影响尚不清楚.应用回归分析法和幂函数方程对黄龙沟钙化滩流地内的物种一面积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龙沟钙化滩流地中斑块的大小对物种数(含兰科植物)具有强烈的影响,而调查的其他因子对总的植物物种数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所调查的环境因子中,斑块面积对物种数量的影响达到79.5%,即斑块越大,所包含的物种数量越多.兰科植物种类数量除了受斑块面积的影响外,还与距离林缘的距离有关(负相关).物种-面积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S=cAz的规律.不同的尺度下,z值略有差异,在中等尺度下(1-10m2)最大,为0.2616,较大尺度下(10-100m2)的最小,z值为0.2050,小尺度下(<1m2),z值为0.2382.表明中等尺度的斑块(1-10m2)包含的物种数(含兰科植物)的增长速度最快,而在斑块面积大于10m2时,物种数增长速度最小.【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04【总页数】6页(P1124-1129)【关键词】小尺度;物种丰富度;斑块;兰科植物【作者】黄宝强;罗毅波;安德军;寇勇【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南昌,330099;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四川省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四川,黄龙,624000;四川省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四川,黄龙,624000【正文语种】中文物种-面积关系的基本格局是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物种的数量也随之增加[1]。

物种-面积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经典内容,是生态学研究中最为基本的几个问题之一[2-4],是生物多样性管理和自然保护的基础[1,5],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生态学家的广泛关注[1,4,6-9]。

然而,物种-面积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1,3]。

四川黄龙沟少花鹤顶兰繁殖成功特征

四川黄龙沟少花鹤顶兰繁殖成功特征

第32卷第21期2012年11月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Vol.32,No.21Nov.,20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70379);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kzcx2-yw-414)收稿日期:2011-09-30;修订日期:2012-01-10*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hbq_eric@163.comDOI :10.5846/stxb201109301441黄宝强,寇勇,安德军.四川黄龙沟少花鹤顶兰繁殖成功特征.生态学报,2012,32(21):6795-6802.Huang B Q ,Kou Y ,An D J.Pollination success of Phaius delavayi in Huanglong Valley ,Sichuan.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32(21):6795-6802.四川黄龙沟少花鹤顶兰繁殖成功特征黄宝强1,*,寇勇2,安德军2(1.南昌工程学院,南昌330099;2.四川省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黄龙624000)摘要:少花鹤顶兰(Phaiu delavayi )是多年生、多次结实的具有克隆能力的地生兰科植物,是中国特有种。

目前少花鹤顶兰开花物候、花寿命、繁殖成功等生物学特征尚不清楚,而这些资料是开展少花鹤顶兰进化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利用2005—2007年四川黄龙沟少花鹤顶兰的调查数据,对少花鹤顶兰繁殖成功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黄龙沟少花鹤顶兰每个花序的平均花朵数为3(1—7)朵。

叶和花的形态指标在年季间无显著变异。

2005—2007年3年间的开花物候没有明显的差异,花期始于6月中旬,于7月底至8月初结束,持续约6—7周,80%—90%的花在7月初的开花高峰期开放,属花集中开放模式。

花寿命与是否授粉密切相关,成功授粉的花寿命比没有授粉的花寿命短。

四川黄龙沟森林植被中兰科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和相关分析

四川黄龙沟森林植被中兰科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和相关分析

四川黄龙沟森林植被中兰科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和相关分析①黄宝强2,3,4 罗毅波1,23 于飞海5 唐思远6 董 立6 安德军6(1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深圳 518114)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4南昌工程学院,南昌 330099)(5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 (6四川省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四川黄龙 624000)摘 要 四川黄龙沟内分布着十分丰富的兰科植物(19属30余种),并且部分种类在沟内形成优势群落。

目前尚不清楚在群落中这些兰科植物种之间作用关系。

运用种间关联分析和相关分析对黄龙沟森林植被兰科植物群落中的24个优势种的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表明黄龙沟优势兰科植物可以分为两组。

一组包括无苞杓兰(Cypripedium bardolphianum )、黄花杓兰(C.flavum )、二叶红门兰(Orchis diantha )、广布红门兰(Orchis chusua )、少花虾脊兰(Calanthe delavayi )和西藏杓兰(C.tibeticum ),主要分布在光线充足但又具有一定遮荫条件的环境中;另一组包括筒距兰(Tipularia szechuanica )、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 )、珊瑚兰(Corallorhiza trifida )、小斑叶兰(Goodyera repens )、布袋兰(Calypso bulbosa )、小花舌唇兰(Platanthera minutiflora )和小叶对叶兰(Listera smithii ),它们主要分布于荫蔽的环境中。

这些兰科植物在组内大多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组间大多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黄龙沟兰科植物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可能产生了分化。

浅谈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

浅谈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

浅谈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作者:刘玉凤来源:《种子科技》2021年第10期摘要:兰花极具观赏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

近年来,兰科植物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野外采挖等破坏现象极其严重。

通过对兰科植物保护现状及受危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兰科植物保护对策,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保护措施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0-012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682.31 文献标志码: A兰科植物(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中仅次于菊科(Asteraceae)的第二大科,素有“达尔文花”之称,其中又以兰属(Cymbidium)、石斛属(Dendrobium)较多。

因花部各器官奇特为食源性欺骗传粉、具假鳞茎、全株入药,生物习性特征显著。

我国兰花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自然属性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美,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

1 兰科植物研究进展1.1 国外兰科植物研究进展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目前全世界共有野生兰科植物800属,30 000种,野生兰科植物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干旱沙漠和极寒地区也有分布,但仅个别种有分布,且分布数量较少。

近几年来,兰科植物保护工作迅猛发展,物种名录不断更新,新记录逐年递增,因兰科植物生物习性特殊且极具科研价值,兰科植物全部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野生植物共1 300种,其中兰科植物1 200种,占濒危野生植物的90%。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兰科植物种类正处于进化和特化的活跃期,兰科植物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3]。

1.2 中国兰科植物研究进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因此我国生物多样性位居世界前列,被称为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

野生兰科植物种类也较为丰富,共有野生兰科植物194属1 620种,栽培历史约2 000年,地生兰较多,附生兰次之,腐生兰最少,地生兰与附生兰种类大致相同,这一显著特征区别于其他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样性 2005, 13 (3): 255-261 doi: 10.1360/biodiv.050030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收稿日期: 2005-01-28; 接受日期: 2005-04-02基金项目: 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2001CB711103)*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luoyb@256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3卷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之一, 全世界约有700属、20000–35000种(Dressler, 1993; Mabberley, 1997); 我国已知有171属、1247种(陈心启, 1999)。

兰科植物多为珍稀濒危植物, 全世界所有野生兰科植物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 占该公约中应保护植物的90%以上, 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罗毅波等, 2003)。

我国政府对兰科植物的保护十分重视, 在2001年底正式启动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 兰科植物被作为15个野生动植物类群之一, 列入工程建设的重点。

兰科植物拟将全部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 进而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

兰科植物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沙漠地区以外的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 但在热带地区具有最丰富的多样性(Dressler, 1993; Gustavo, 1996)。

根据生活型特点, 兰科植物可分为地生兰与附生兰两种类型(Benzing & Atwood, 1984; Gustavo, 1996)。

据估计, 全世界兰科植物中77%–80%的种类是附生类型, 并且仅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Whigham & Willems, 2003), 一些地生兰种类也可生长在热带地区。

多数热带分布的兰花种类生长在没有人为干扰的原始森林中(Salazar, 1996)。

相比之下, 温带地区的兰科植物多样性要贫乏许多, 并且仅有地生兰分布。

一般认为温带地区兰科植物的分布常常与人为干扰密切相关(Catling, 1996)。

中国典型热带地区所占面积不大, 因而不是兰科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但由于中国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以及具有复杂的地理环境, 特别是拥有广阔的亚热带地区和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等独特地理区域, 其相应的兰科植物区系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陈心启和吉占和, 1998)。

在中国兰科植物组成中附生兰与地生兰种类数目大致相同(624种地生兰, 586种附生兰), 这一特点也是世界其他地区所没有的(Luo et al., unpublished)。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地生兰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远高于加拿大和美国(约190种)、欧洲地区(300多种)和澳大利亚地区(300多种)(Whigham & Willems, 2003)。

我国的地生兰种类主要分布在西部横断山区和北部温带地区。

与其他生物类群一样, 兰科植物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 存在一些明显的“多样性中心”、“生境多样性中心”或“特有中心”等。

确定这样的中心地区, 对制定兰科植物的就地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是一个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罗毅波等, 2003)。

黄龙沟是四川黄龙寺自然保护区已开发的主要景区, 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结构最完整、造型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拥有3300多个彩池及1.2 km长的钙华滩流, 被誉为“人间瑶池”, 是保护区对外开放的窗口, 也是保护区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依托部分。

对黄龙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整个保护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根据2002年黄龙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顾问Holger Perner博士的初步调查, 保护区内共有兰科植物种类31属58种(按照Dressler (1993)兰科植物分类系统); 仅黄龙沟内就有18属28种(Perner, 个人通讯)(按照《中国植物志》的兰科分类系统, 应为16属24种)。

Holger Perner博士的初步调查结第3期李鹏等: 四川黄龙沟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257果表明, 黄龙沟虽然只占整个保护区很小的一部分, 但所拥有的兰科植物种类却占整个保护区的一半以上。

毫无疑问, 黄龙寺自然保护区的兰科植物种类的丰富性, 特别是黄龙沟内的兰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仅仅了解一个地区内的兰科植物种类组成对该地区兰科植物的保护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只有当我们对该地区内每一种兰科植物生长在什么地方, 它在该地区内是常见还是少见, 每一种有多少个体, 有多少个体可以开花结实繁衍后代等数据后, 才能对该地区兰科植物的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和具体保护措施。

本研究通过对四川黄龙沟内兰科植物种类、生境及开花物候等进行综合调查, 来进一步摸清沟内兰科植物的种类、分布、居群状况以及繁殖情况。

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为制定该地区兰科植物保护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为探讨人类活动对黄龙沟兰科植物的影响以及大气候变化对黄龙沟兰科植物的影响提供基础性的数据。

1研究地点与方法四川黄龙寺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省北部松潘县境内, 分为东西两片, 东片地理位置为103°44′–104°04′E, 32°39′–32°54′N; 西片地理位置为103°36′–103°42′E, 32°43′–32°48′N。

南北长31.5 km, 东西宽28.4 km。

该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 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急剧下降的两大地貌单元的一部分。

黄龙沟是保护区内一条狭窄的山沟, 长仅3.6 km, 海拔在3100–3569 m之间, 森林覆盖率65.8%, 植被覆盖率88.9%。

属典型的高原温带-亚寒带季风气候, 平均降雨量758.9 mm, 5–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0%–73%。

主要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 土壤主要为钙华土及山地暗棕壤(冉江洪等, 2002)。

2003–2004年, 我们对沟内兰科植物进行了拍照, 记录各种兰花的生境、位置、数目、花果期等。

为了解兰科植物的开花物候, 结合沟内地形, 在兰花分布密集地区设置一个20 m×16 m的样地, 于花期内统计主要兰花的开花情况。

兰科植物的鉴定和命名依据《中国植物志》17、18卷(郎楷永等, 1999; 陈心启等, 1999)进行。

2结果2.1黄龙沟内兰科植物的多样性黄龙沟内共有兰花19属30种(表1)。

对比Perner的调查结果, 新发现了6个种, 它们是峨眉无柱兰(Amitostigma faberi)、凹舌兰(Coelo- glussum viride)、紫点杓兰(Cypripedium guttatum)、火烧兰(Epipactis helleborine)、一叶兜被兰(Neottianthe monophylla)与筒距兰一种(Tipularia sp.)。

其中凹舌兰属(Coeloglussum)与火烧兰属(Epipactis)为新发现属。

2.2黄龙沟内兰科植物的生境黄龙沟北高南低, 被上山、下山两条游览栈道人为分成三部分。

兰科植物可以生长在两类不同的生境中: 一类生长在林分稀疏、透光性好的疏林或灌木丛中, 通常钙华滩流贯穿其中; 另一类生长在林分较密、透光性差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中, 林中地表一般布满苔藓, 土壤肥沃, 无水流。

(1)疏林及灌木丛。

共20种兰科植物分布于这类生境中, 即单花无柱兰(Amitostigma monan-thum)、峨眉无柱兰(A. faber i)、凹舌兰、珊瑚兰(Corallorhiza trifida)、无苞杓兰(Cypripedium bardolphianum)、黄花杓兰(C. flavum)、西藏杓兰(C. tibeticum)、紫点杓兰、褐花杓兰(C. smithii)、火烧兰、角盘兰(Herminium monorchis)、沼兰(Malaxis monophyllos)、尖唇鸟巢兰(Neottia acu-minata)、高山鸟巢兰(N. listeroides)、一叶兜被兰、硬叶山兰(Oreorchis nana)、少花虾脊兰(Calanthe delavayi)、广布红门兰(Orchis chusua)、二叶红门兰(O. diantha)及小花舌唇兰(Platanthera minuti-flora)。

这一类型群落的特征是乔木层树种很少, 郁闭度很小, 仅有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及一些槭树(Acer spp.)等; 而灌木层树种较多, 盖度为30%–40%, 主要物种包括金露梅(Dasiphora fruticosa)、细枝绣线菊(Spiraea myrtillo)、湖北花楸(Sorbus hupehensis)、西南樱桃(Prunus pilosiuscula)、峨眉蔷薇(Rosa258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Science第13卷第3期李鹏等: 四川黄龙沟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259omeiensis)、四子柳(Salix tetrasperma)、刺黄花(Berberis polyantha)及忍冬(Lonicera spp.)等; 草本层除兰科植物外, 主要有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及其他多种禾草类、圆穗蓼(Polygo- num sphaerostachyum)等, 盖度亦较低。

兰科植物主要生长于林缘及灌木丛周围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 特别是灌木丛周围常可见成片的兰科植物生长。

黄龙沟内数量最多的杓兰类、红门兰类及虾脊兰主要分布在这一类型群落中。

(2)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

该类生境乔木层树种较密, 郁闭度可达70%–80%, 主要树种有青杨(Populus cathayana)、糙皮桦(Betula utilis)、紫果云杉、岷江冷杉、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等; 灌木层稀疏, 主要是蔷薇(Rosa spp.)、茶藨子( Ribes sp.)、忍冬(Lonicera spp.)等; 草本层盖度很高, 接近100%, 主要有多种禾草、橐吾(Ligularia sp.)、圆穗蓼、太白韭(Allium prattii)、紫菀(Aster tataricus )、大菝葜(Smilax ferox)及苔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