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将相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识记

和氏璧 召集
进宫 献上
典礼
lián
廉颇
抄写
dǐ yù
抵御
击缶 拒绝
读一读
chén
大臣
qiǎnɡ
强逼
zuì
得罪

推辞
qīnɡ
上卿
商议
nuò
允诺
lìn
蔺相如
huà
划归
渑池 胆怯
rǔ shàn
侮辱 擅长
xuē
páo
削弱 战袍 荆条
6 将相和
缶: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4.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 ( 宽容大度)
课后习题
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 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了多少 内容?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 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 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 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壁 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是怎么做的?蔺 相如又是怎么做的?
廉颇:负荆请罪——脱下战袍, 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 如门上请罪 知错就改
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
宽容、大度
思考:本文的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 么关系?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会面” 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 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是因。
大臣(c√hén chénɡ) 允诺(n√uò ruò)
抵御(√yù yǜ)
上卿(qīn q√īnɡ)
胆怯(q√iè què) 侮辱(rú √rǔ)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 璧交给他。(换个说法,不改变句意)
如果秦王不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 不把璧交给他。
2.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改为陈述句)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指导:课文共分三个部分,在讲述每一 部分的主要内容时,要抓住其中的要素,即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 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示例: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奉命出使 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后来又陪同赵王 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奖 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 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来 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我一眼看到了“秦国的国君”。
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秦 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
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画一些关键 词句,也可以帮助我理解,加快阅 读速度。
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 要内容。
朗读第1~4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 来商议。
知道秦王假意以城换璧 为什么呢?
送去
不会得到十五座城
不送
怕秦王派兵进攻
蔺相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场的?
在赵王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人推 荐了蔺相如。于对比中初步凸显蔺相 如的勇敢机智、胆识超群。
读第5~8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了解蔺相 如出使秦国,并完璧归赵的过程。
秦王我都不怕,不会怕廉将军。
三、从下面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并用一个 词语概括出来,写在括号里。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
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 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聪明机智)
2.“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 赵国啊!”( 顾全大局)
3.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 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他脱下战袍,背上绑 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知错就改)
玉 璞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 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 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 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 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 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 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 玉命名为“和氏璧”。
简单交代故事的结局,这 是接下来发生的故事的前提。
默读课文第10~14自然段,了解“渑池会面” 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 经过:①秦王刁难赵王,要他为自己鼓瑟。
②蔺相如挺身而出,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蔺相如被封为上卿。
分析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 能示弱,还是去的好。




写一写
按结构将下列生字分类。
召 臣 议宫献诺
典抄 罪怯拒荆
半包围结构:臣
上下结构: 召 宫 典 罪
左右结构: 议 献 诺 抄 怯拒荆
词语解释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完璧归赵 ):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 原主。
( 推辞 ):对任命,邀请,馈赠等表示 拒绝不接受。
( 发难 ):发起质问、责难。 ( 同心协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 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 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壁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 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 我的话。”
机智勇敢
读第9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结局。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立 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 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 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 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语言描写
深谋远虑,有过人的智慧。
蔺相如进宫献宝,见了秦王,秦王是 怎么做的?蔺相如又是怎么与秦王斗争的?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 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 座城的事。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上大夫
以国为重
将 相
前提
渑池会面:上卿 职位比廉
品德高尚 (蔺相如)
和 颇还高
起因
知错就改
负荆 蔺相如 团结忍让 请罪 廉颇 知错就改
பைடு நூலகம்精神可嘉 (廉颇)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 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 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 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说明团结一致 共同对敌才有利于国家。
将——廉颇 相——蔺相如
完璧归赵(1-9)
渑池会面
(10-14)
负荆请罪(15-17)
课文品读
初读课文第1~9自然段,说说故事的起因、经 过、结果。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 ①蔺相如骗他说璧上有瑕疵夺回了和氏璧,以毁璧相逼。 ②蔺相如安排手下人化了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结果: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
蔺相如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外交家、军事家。因完璧归赵、渑池之 会而立下大功,官至上卿。他在强秦意 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 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 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 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 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政治家。
廉颇 战国末期赵国的名 将、杰出的军事家,封信平君。 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 取得胜利,和赵国上卿蔺相如 之间曾发生过“负荆请罪”的 故事,传为美谈。
结合前两个故事,梳理本文的情节。
完璧归赵
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
渑池会面
蔺相如被封为上卿
廉颇不服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听闻蔺相如之言
廉颇负荆请罪
将相和
默读第15~17自然段,说一说“负荆 请罪”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 不服气。 经过:①廉颇想羞辱蔺相如。
②蔺相如处处回避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
这一部分中有很多对蔺相如的语言描 写?找出这些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1.秦王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 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
2.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后: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 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 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不畏强权,机智勇敢
3.举行典礼那一天
可见秦王没有换璧的诚心,“绝口不 提”一词将他的丑恶嘴脸暴露出来了。
蔺相如设计要回和氏璧(璧有瑕疵),理 直气壮地与秦王谈条件,并派人化装,带着 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
蔺相如提出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可能真的以城换璧, 他提出举行典礼只是缓兵之计,目的是以此 赢得暗中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同时这样做 可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承诺,看 秦王是否守信。
下面这段话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心理?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 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 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廉颇心里不服气。
蔺相如这样做是因为害怕廉颇吗?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 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 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 的是我们赵国啊!
大将军廉颇在渑池会上起到了怎 样的作用?
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因此 秦王才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可见廉颇 英勇善战,就连秦王也惧怕他几分。
“渑池会面”的结局: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
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引出下文“负荆请罪”的故事。这句 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击画面 播放视频
默读要求
①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不回读; ②不放在字词上,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 ③眼到、心到、手到; ④边读边思考;
默读课文
① 快速默读课文,记录自己默读课文所用的 时间。
② 将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在文中标注出来。 ③ 默读后尽量多地说说自己默读时获取到的
信息。
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文题中的“将”和“相” 分别指谁?课文围绕他们写了几件事?
玉 璧
6 将相和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 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 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赵国紧 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 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 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 大意义。
6 将相和
助读资讯
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 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 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辩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 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 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 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整定,结果 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蔺相如和廉颇审时度势,认为不能对秦 王示弱,还是去的好。可见二人时时以国家 的尊严和利益为重,有着高尚的爱国情怀。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 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 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 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蔺相如以死相逼,表现出他的勇敢、无畏。
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
如何理解蔺相如的这番话?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 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关 系到国家的安危: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 和,国家则危。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 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 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50 多万字,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 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还被认 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
素材积累
与历史人物相关的诗句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唐]杜甫《蜀相》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题乌江亭》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课堂练习
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