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全能知识点练习题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全能知识点练习题册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古诗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
文/〔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透过“少壮”和“老”,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遗力”表现出古人怎样的一种学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我们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解释词语。

但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外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解释下面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1)之:______ (2)若:______ (3)沾:______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达送别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理解本诗与普通的送别诗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解释下列词语。

(1)吟: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千锤万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诗。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物喻理
[5]诗句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6]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_)千锤万击,(_________)烈火焚烧,(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B.不管C.无论D.也
[7]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一语双关,借石灰石之口,表现
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追求。

5. 快乐读书吧。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欧阳修是________代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之一。

[2]这首诗写了哪几种画眉鸟?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抒发了______的感情。

[2]传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才用了“绿”。

那么他为何要用“绿”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从诗的前两句看出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后两句在结构上有两两相对的特点,写出你积累的类似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
A.饮完
B.全,都
C.尽头
[2]“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
A.死去的人
B.老朋友
C.故事中的人
[3]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4]诗中作者用一个“____”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5]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

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古诗阅读。

观书有感
文/〔唐〕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半亩方塘一鉴开”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2]“渠”在本诗中指什么?渠水非常清澈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

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11. 快乐阅读。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的诗人苏轼,他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
“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惠崇的一幅名为《______》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________,动的景物有________,诗人从这些景物中感受
到_________来了,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12. 古诗赏析。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遍插茱萸少一人。

[1]把诗句补充完整。

这首诗作者是代的。

[2]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古诗阅读。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__时偶然写得的。

[3]本诗中通过诗人的“变”——“___________”和“不变”——
“____________”之间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1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解释词语:
银汉:___________
玉盘:___________
[2]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A.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3]翻译诗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一首你知道的描写中秋的古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古诗欣赏。

观书有感
文/〔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①巨舰一毛轻②。

向来③枉费推移力④,此日中流⑤自在行。

注释:①艨艟(ménɡ chōnɡ):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②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③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④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⑤中流:河流的中心。

[1]写出诗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艨艟巨舰一毛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以水上行舟比喻什么?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要不要学习古人的那些读书方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