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画好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导 学 生 画 好 示 意 图
河南省伊川高中 刘敬壮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情景复杂、过程曲折的问题,指导学生排疑解难,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的一项繁重的任务。
引导学生画好示意图是最基本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画好受力示意图、运动状态分析图、物理过程展现图等。
强调学生画好示意图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增强对题意理解的能力;二是培养他们把文字信息转换为形象的示意图,把较抽象的问题转变成形象的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一、受力分析示意图
对确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第一步工作,画好物体受力示意图,不仅能清晰地看到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而且还能找到某些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如重量为G 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当用F 1=10N 的外力水平向右拉它时,物体保持静止,根据力的平衡原理,让学生画出示意图1(a ),并指出
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标在图上);教师启发: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增大到F 2=15N 时,物体仍保持静止,要学生画出示意图1(b ),并在图上标好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师再启发: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增大到F 3=20N 时物体仍不动,画出示意图1(c )……,让学生从画出的所有示意图
中寻找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画好示意图,还能帮助他们从复杂变化的情
景中找到解题思路。
如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以初速度v 0竖
直上抛,已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小恒为f ,试f 1=F 1=10N
f 2=F 2=15N f 3=F 3=20N (a) (b)
(c) 图
1
v 0 v ’ G (a ) (b )
图2
比较物体在上升和下落两个过程中哪个过程用的时间短?
根据阻力的含义,要学生画出物体上升时的受力示意图2(a ),从示意图2(a )中可以看出物体受到的合力情况,产生的加速度情况,从而可以判断速度变化的快慢。
再让学生画出物体下落时的受力示意图2(b ),从2(b )图中可以看到物体受到的合力变小,加速度也变小,完成相等位移的条件的情况下,上升过程所用的时间短。
二、运动状态的分析
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一些实际情况中,由于运动状态变化的时间非常短,过程完成地太快,使得相关的物理量(如加速度、速度、动能等)变化难以判断。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题意,把运动状态变化的快节奏变成“慢镜头”,要学生画出不同过程的运动状态图,以便于正确理解题意。
如图3(a )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竖直放置并固定于地面的弹簧上方,物体释放下落与弹簧碰后不分离,在物体与弹簧自接触开始至运动到最低处(瞬间)的过程中,物体受的力、加速度、速度如何变化?我们引导学生按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顺序分别画出状态的示意图。
现画出物体下落后与弹簧接触瞬间状态的示意图3(b ),把此时物体的受力、加速度、速度用矢量图表示出来;第二步画出物体压缩了一小部分弹簧后的状态示意图3(c ),同时把物体受力、加速度、速度用矢量表示出来;第三步画物体压缩弹簧,使弹力增大,画好物体受到重力大小和弹力大小相等时的状态示意图
3(d ),同样画各个物理量的矢量图,第四步画出物体继续压缩弹簧,使重力小于弹力的某瞬间示意图3(e );最后画出物体将弹簧压至最低点瞬间状态的示意图3(f )。
a 5
(a ) (b ) (c )
(d ) (e ) (f )
图3
学生画好了这五个状态分析图后,不难判断力、加速度、速度的变化规律。
这样纠正了一部分学生认为加速度越大速度也越大的,加速度越小速度也越小的错误认识。
为了加深对上述变化规律的理解,我们指导学生从状态图3(f)开始,把物体被弹簧弹起至最高点的过程中,用状态分析图把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加速度、速度用矢量图标出,并找出变化规律。
三、物理过程展现图
有的物理问题情景隐蔽,过程复杂,研究对象不是单个物体,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
对这类题目,我们指导学生要根据题意,分析情景的变化,画出(展现)对应的过程变化图,将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使隐蔽点明确化,从而把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分过程。
如1993年高考题:一平板车质量M=100千克,停在水平路面上,车身的平板离地面高度h=1.25米,一质量m=50千克的物体置于车的平板上,它到车尾端的距离b=1.00米,与车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0,如图4(a)所示。
今对平板车施一水平方向的恒力F,是车向前行驶,结果物体从车板上滑落下来,物块刚离开车板时,车向前行驶的距离S0=2.0米,求物块落地时,落地点到车尾的水平距离S。
不计路面与平板车及轮轴之间的摩擦,取g=10m/s2。
怎样指导学生画好过程变化展现图?首先要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目所描述的情景变化,按过程的发展逐一地画好示意图。
现引导学生从题图4(a)开始分析:据题意,车受到恒力F的作用向右水平运动,运动方向确定了,那么车板上的物块怎样运动?启发学生:假设车板光滑且已向右水平运动,物块应落在原位置正下方;但现在是车板与物块之间存在摩擦,物块不可能落在原位置正下方,更不可能向左(后)运动,只有随车向右运动。
从车开始受恒力水平向右运动到物块滑到车尾的瞬间位移过程,此过程中,车对地的位移题中已给出为S0,根据对上述情景的描述,可以引导学生画出过程展现图4(b),从图4(a)到图4(b),学生还可以找到这个过程物
块对地的位移是S
0-b,进而求出物块离开车前的水平速度v
物
和物块离开车的瞬间
车的水平向右的速度v
车。
(物块和车均做匀速运动)
再引导学生分析情景变化的第二个过程,根据过程展现图4(b)物块离开车后
是以v 物水平向右作平抛运动的,展现图4(b )上的明显标志就防止了部分学生不画
图,仅凭题中“物块从车板上滑落下来”所得到错误结论,误以为物块向左平抛。
物块从离开车板开始到平抛落地为第二过程,学生对平抛运动规律比较熟悉,物块落地的位移S 物不难求出也不难画出,这里要引导学生分析两点:
一是物块离开车向右做平抛后,车上已没有其它物体,车的受力情况发生了变化,加速度也发生了变化,在第二过程中,车做什么运动?对地位移S 车怎么求?
二是物块和车的运动起点相同,都是从物块离开车的瞬间开始,第二过程就是从这里开始,到物块落地结束,很明显,在第二个过程中,物块对地的位移S 物和车对地的位移S 车的起点相同,学生根据对第二过程的分析,不难画出过程展现图4(c ),
而从图4(c )中很容易找到本题所求为S=S 车-S 物
当然,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好示意图仅仅是学好物理的第一步,它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要学好物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图4 (c ) (b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