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地下水的剥蚀、搬运、沉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地下水的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一、地下水的剥蚀作用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是在地下进行的,称为潜蚀作用。
冲蚀作用: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冲刷破坏的作用,仅在松散堆积物或胶结较差的沉积物区才具较明显作用。
溶蚀作用: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和分离的破坏作用。
岩溶作用(喀斯特)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类、硫酸盐岩、卤盐岩)所进行的以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从而引起岩石破坏及物质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过程及其产物。
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广西桂林与云南路南石林闻名于世。
1. 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
易溶的卤盐岩
岩盐(NaCl ),钾岩(KCl ),镁岩(MgCl 2)
中等溶解的硫酸盐岩
石膏(CaSO 4⋅2H 2O ),芒硝(Na 2SO 4⋅10H 2O )难溶的碳酸盐类
石灰岩(CaCO 3),白云岩(CaMg (CO 3)2)
(2)水的溶蚀性
空气:
CO 2水:CO 2+H 2O H 2CO 3H ++HCO3-
岩石:H ++CaCO 3HCO 3-+Ca 2+
综合:CO 2+H 2O+CaCO 3
Ca 2++2(HCO 3-)CO 2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与气压成正比。
纯水的溶蚀作用很弱人类活动———酸雨
(3)水的流动性
◆滞流的水,由于不能及时补给CO
,其溶解力是有限的,
2
所饱和。
很容易被CaCO
3
◆流动的水,由于水温、水量及气压条件的不断改变,可保
浓度地下水混合,会大大持水的溶解性能,特别是不同CO
2
提高水的溶解力。
◆湿热地区雨量丰富,地表水不断补充地下水,使溶液不饱和,常保持较高的溶蚀力;而干旱地区则相反。
(4)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与连通性,对可溶岩的透水性来说,裂隙度比孔隙度更为重要。
2.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1)溶沟与石芽
溶沟
石芽埋藏石芽半裸露石芽裸露石芽
(2)落水洞、漏斗、溶蚀竖井、天坑
漏斗
河流
溶蚀洼地
溶蚀竖井
(3)溶洞、暗河、溶蚀谷和天生桥
潜水面附近,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层面、节理面和断裂带从高水位向低水位作近于水平方向的流动,溶蚀形成近于水平的洞穴称溶洞。
暗河(伏流):地面以下的河流,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经过溶蚀、坍塌以及搬运而形成的地下河道,主要是在喀斯特发育中期形成。
湖北利川伏流
天生桥:地下河或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河谷的残留顶板,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
贵州六盘水水城县天生桥
(5)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峰丛
洼地
泉峰林
河流
孤峰
坡立谷溶蚀平原
(6)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
溶蚀洼地:四周为
峰丛包围的封闭洼
地,规模大,底部
平坦,并覆盖溶蚀
残积物,可耕种,
直径超100m,最
大可达1-2km。
坡立谷:平坦开阔的盆地和谷地,地表有河流通过,有冲积、坡积及残积等堆积,长轴方向常与构造线一致。
峰丛
洼地
泉峰林
河流
孤峰
坡立谷溶蚀平原
溶蚀平原:溶蚀洼地、溶蚀谷进一步溶蚀扩大,相邻的溶斗连接合并,形成较大的溶蚀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面积广阔的溶蚀平原。
峰丛
洼地
泉峰林
河流
孤峰
坡立谷溶蚀平原
二、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地下水的机械搬运较弱,除溶洞外;主要的搬运作用以化学方式进行。
三、地下水的沉积作用
机械沉积和化学沉积,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
机械沉积:地下河流到开阔地段,流速降低,动能减弱,沉积砾石、砂、粘土,水动力小,沉积物粒细、量少、分选和磨圆差。
化学沉积:过饱和沉积作用;胶结作用;置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