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的读后感
绿的读后感(通用15篇)
绿的读后感篇1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写了一篇作文,在征文比赛中获了奖,经叶老先生修改,要印成书,作者读了修改后的作文,不仅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这年暑假,叶老先生主动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作者懂得了当作家,要作品好人品也要好。
我读了几遍文章,感到叶圣陶先生虽然是一个大作家,但没有大作家的派头容易近人。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还知道改作文6个要点: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3、把长句断成短句。
4、删掉重复啰嗦的词句。
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读后,我要认真学习,不能马虎。
绿的读后感篇2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由朱自清写的,书名《绿》。
这里写了梅雨潭的绿是多么奇异;梅雨潭的绿是多么醉人;梅雨潭的绿是多么可爱;梅雨潭的绿是多么明亮……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艺术手法,并且用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诸多美丽景色,构成了动态的感人画卷。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我对这篇文章印象很深。
有很多非常的生动的句子:“那醉人的绿啊!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绿,那绿招引着我,使我无比的神往,我要扑向它的怀抱!
啊,要是处处都有梅雨潭的绿,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干净,没有因为环境的污染而生病致残甚至死掉。
我们如果都想让自己的家园多一份绿,出一份力,我想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
绿的读后感篇3
看了朱自清先生的《绿》,我仿佛亲身到了梅雨潭,体会到了其中不同寻常的绿。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作者并没有像普通人一样,把绿单纯地当成一种颜色。
在作者的眼中,绿是活泼的,是跳动的;绿和人一样有着自己的思想,他们是可爱的,是伶俐的;他们也喜欢和人互动,让人们陪他们玩耍,这便更突出了绿的生动。
作者视角上的不同致使文章得以无比地有趣。
"招引"一词表现了绿的活泼与可爱;"追捉"一词则又体现出作者的天真与烂漫。
看来,梅雨潭这可爱的绿确实不同寻常啊。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的明亮看,像涂了明油一般。
"她是一位美丽的仙女,穿着漂亮的裙子,抹着动人的香水,漫步过了梅雨潭,从此这里留下了她的气息。
气息变化无端,诡异莫测,却又柔软轻柔,多姿多彩。
这便是绿。
绿有着她淘气的一面,变成这样,又变成那样,迷住了作者的眼球,只为让他多陪她一会儿。
若说作者上一段写的是绿的可爱,这一段便是写绿的美了:既有成熟之风韵,又有纯洁之无暇。
作者的刻画真可谓是细致入微,更是突出了梅雨潭的绿美得不同寻常。
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绿有着生命,可爱又美丽。
梅雨潭的绿是那么让人回味悠长。
绿的读后感篇4
《绿》是朱自清先生描写梅雨潭美景的一篇散文,非常富有诗意,那高超的写景手法,更是令我为之陶醉……
首先,作者并没有框定并写出游览路线,而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让我的心灵自由飞翔,更自然地亲近梅雨潭那醉人的绿,也让人
心中的梅雨潭更加广阔了:"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作者的动作贯穿全文,极其自然;"我们先到梅雨亭",作者把沿途的美景也顺路写下,更为美文增添了一份自然纯真之情,更让那梅雨潭的绿愈加醉人……
"绿",也是全文的中心词,虽若隐若现,却贯穿全文:"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瞧,作者真如一位画家,细心调配那水墨丹青,勾勒出水面的美。
此处是静态的`美,作者将广阔的潭水比拟成亭亭玉立的荷叶,虽广阔无边却又饱满而不单调,像荷叶般色彩变化万千,真是"相看两不厌,之友梅雨潭。
"啊!我也被作者笔下的绿陶醉了……
最后,作者的开头和结尾极其精妙:结尾只比开头多了"不禁"两字,却抒发了作者的无尽感概与神往,更使我也"不禁"被梅雨潭醉人的绿,以及作者高超的文笔"惊诧"了……
啊,那醉人的绿啊!
绿的读后感篇5
翻开这本书,那如梦如幻般的绿便占据了我的心灵。
那如一片青天似绿的水,那如一块豆腐般嫩的色,那如一面明镜样明的波,一股股梅雨潭中的水,似乎渗透了书页,融入我的眼。
我似乎正站在那潭碧水前,面对着那白而发亮的瀑布。
瀑布如一串串白色的珍珠,飞跃下来,洁而有色;瀑布上泛动的光如繁星缀落,纷而不乱,瞬忽一道光线划过,别有一番色彩。
我已然分辨不出现实与幻境,那飞逝而下的瀑布仿佛在书桌上流淌开来,水流轻轻触碰到黑黑的桌边,便化作一朵朵晶莹而多芒的白梅,如雨般飘散……仔细寻着一朵时,却发现它早已又融入书中那一潭碧色的水中去了。
目光跟随着那石棱中穿梭的水流,也一同落在那池洋洋的潭水之中。
作者笔下的潭水如荷叶,卷儿着边,铺在石中,宽大得把这一处占下了,触却触不着;它,又是那样的嫩,如鸡蛋清那样嫩,从手指间溜去了。
微风中,泛起的涟漪,恰似作者笔下那跳动着的初恋少女的心;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松松的皱褶着",一圈一圈往四周散去,悄悄的消失在远方,化作那离幻的光影,摇荡在那"女儿绿"的湖面之
上了。
我的心这时想是和作者一样的了,那么可爱的梅雨潭啊,我怎舍得了你啊?
作者曼妙的文笔从我眼中浮过,同梅雨潭的流一起逝去了……
绿的读后感篇6
当我读完朱自清先生的《绿》,我已经被梅雨潭明亮的绿色深深吸引了,沉醉在那细腻温柔的"绿"中。
读着这篇散文,从字里行间中用心灵感受,我仿佛穿越时空,站在朱自清先生旁边,感受着那独一无二的绿色带来的神秘感。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那宛若绿色丝绸的瀑布从岩石上倒挂下来,在某个点汇合,闪闪发光,别有一番风味。
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它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放眼望去,梅雨潭虽"绿",但如明镜般清澈,好像可以从潭中的倒影看到异世界的自己。
我赞叹着梅雨潭如翡翠,或如清晨沾有露珠的青叶,那样透明见底。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似乎又太浓了。
"这是朱自清对其他湖水的描写。
是啊,梅雨潭绿得那么干净,却又不失浓墨的重笔,在浓墨中,隐藏着细细淡淡的浅色勾勒。
若不是它晶莹剔透的瀑布,怎能使后人为它赞颂?若不是它清新脱俗、与众不同的明绿,怎会使朱自清先生为它惊诧?我爱梅雨潭那种非凡的颜色,更爱它那清纯的气质。
那如同绘画般的美,在朱自清先生笔下拥有生命,变得如此栩栩如生,我不禁佩服朱自清优秀惊人的文笔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绿的读后感篇7
打开这本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每一篇的目录,光一看目录,就知道这个小孩叫安妮,她的生活多姿多彩,有趣的事迹很不少,就是因为这本书,给我的暑假增添了不少乐趣,令我爱不释手。
马修·卡思伯特先生和玛丽拉·卡思伯特小姐他们平时不想出去干活,就是因为干的活太多,所以有些疲劳,所以他们想去孤儿院里找一位男孩到他们家里为他们打工,可是,也不知谁给推荐的,他们带回来
一个充满幻想的小女孩——安妮。
这个孩子天天唠唠叨叨,喋喋不休的说话,也不知道累不累,就这样天天的说话,因此,这里的人都很烦安妮,一心想把她赶走,可是,赶走了就没人干活了,只能选择留下。
她天天奇思妙想,想一些很有趣的事情,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他把自己想象的是那样美丽,那样漂亮。
安妮最后以自己的特点,让冷酷无情的玛丽拉·卡思伯特小姐渐渐喜欢上她,他还叫上了一个最要好的小伙伴——戴安娜。
他还给自己身边的事无趣了许多好玩的名字:“闹鬼的森林、白桦小路······”她每天都沉寂在幻想的境界里。
安妮的胆子非常大,连“闹鬼的森林”她都敢去绕一圈再回来,这也使周围的人感到无比的惊讶,要让别人去,还不得毛骨悚然、浑身发抖?
安妮的事迹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给大家讲述了,读完这本书,安妮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光是鲜花的芬芳,肯定会有一些磕磕绊绊,所以我们要向安妮那样,迎接新的阳光!”
绿的读后感篇8
或许,你不知道梅雨潭在哪,但你,一定知道朱自清笔下那梅雨潭的绿。
朱自清在《绿》中写到"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让我仿佛置身其中,面前是那一潭澄澈的,闪着光的池水。
这水,让人忍不住想捧一把在手中,细细观赏,又生怕这水离了这潭,就丧失了美感。
凝望一池春水,澄澈的可以看见池底的岩石,好似一位少女最单纯的眼神。
飞溅到身上的水滴,邀请着我与她玩耍,水滴落在岩石上发出的声音,好像是她的欢笑声,驱散了我所有的烦躁。
在我心中,西湖的绿更加美丽。
西湖的绿是明艳的,是干净的,就像脸上带着淡淡微笑,一身素衣的美丽少女。
被这淡淡微笑所迷倒的,不仅有我,还有古代的各路诗人,苏轼、杨万里、白居易……多不胜数。
在西湖边,不需任何介绍,只需自身的双眼,便可察觉到西湖明艳、干净的绿了。
梅雨潭的绿是美的,而西湖,又何尝不是呢!
绿的读后感篇9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由朱自清写的,书名《绿》。
这里写了梅雨潭的绿是多么奇异;梅雨潭的绿是多么醉人;梅雨潭的绿是多么可爱;梅雨潭的绿是多么明亮。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艺术手法,并且用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诸多美丽景色,构成了动态的感人画卷。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我对这篇文章印象很深。
有很多非常的生动的句子:“那醉人的绿啊!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绿,那绿招引着我,使我无比的神往,我要扑向它的怀抱!
啊,要是处处都有梅雨潭的绿,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干净,没有因为环境的污染而生病致残甚至死掉。
我们如果都想让自己的家园多一份绿,出一份力,我想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
绿的读后感篇10
总觉得梅雨潭的绿有些神奇,似乎能在这篇《绿》中感受到。
这字里行间,渗透着这样的淡淡的绿。
也不知它绿得为什么让人惊诧,或许是它的淡雅,又或者是它的柔软。
朱自清先生说这绿"醉人",确实让我产生了共鸣。
美,固然因为颜色纯;醉人,可不止颜色。
就像一阵清风,忽然把这绿染进心里了。
说是"醉人",还不但因为观了绿,更像是走进了这片水淋淋的绿。
不过,说"西湖的波太明了",我是不大认同的。
西湖虽无那醉人
之绿,却有别样的水蓝。
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但这"无穷"不是指浓郁,更像一种苍翠欲滴的碧。
或许朱自清先生太爱梅雨潭的绿了,这才把西湖水天一色的美景抛在了脑后。
说"潭水"和"情"是分不开的。
曾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和汪伦的友情。
又有《小石潭记》中,"水尤清冽",体现柳宗元清高自赏的思想感情。
而这梅雨潭的绿,又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我认为表达了朱自清先生对潭水的惊诧,也是赏了大片绿以后的震撼。
梅雨潭的绿,令人流连忘返。
不是因为多么浓,或多么淡,而是让人忽然被滋润了一般,仿佛拥有了灵魂似的。
朱自清先生赏了这样一派风光,必然愿意写下这篇引人入胜的《绿》。
而这世上,又有谁不会震撼于此呢?
绿的读后感篇11
再读朱自清的《绿》,我也是"第二次到仙岩了",感触更加深刻。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朱自清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带着他好奇的心,和我他一起走到了梅雨潭边。
我眼前就只有一个字绿!草是绿的,潭水是绿的,石头好像也被水染绿了。
从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朱自清对梅雨潭这种奇异的绿的喜爱之情。
"裙幅"、"跳动的心"、"涂了明油一般"、"温润的碧玉",梅雨潭这别具一格的绿色在这些比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浮想联翩,无法自拔。
我真想有朝一日能一览梅雨潭的风光啊!
不过,朱自清在后文中把梅雨潭的绿与杭州西湖、虎跑、秦淮河作对比,他认为后者都比不上梅雨潭之绿。
我身为杭州人,觉得西湖并不像朱自清说得那样,西湖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绿中带红,也有"绿杨阴里白沙堤"那看不厌的景色。
所以,西湖其实也很美。
毕竟"境由心生"嘛,朱自清当时肯定是因为初见梅雨潭那令人惊诧的绿而心情格外舒畅,十分陶醉;也是因为他想赞美梅雨潭,才这样写的。
要是朱自清来过西湖,他也一定会沉迷其中。
梅雨潭的绿是这样如诗如画,能让朱自清用如此大的篇幅去写。
我想,它一定真如文中朱自清所写,是那样有着无法比拟、奇妙的美吧!
绿的读后感篇12
《绿》是朱自清先生在《温州的踪迹》这篇文章中的一章。
朱自清先生在写景类散文上的特长,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章开头便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开头开门见山,我们可能觉得有些突兀,但是它说明了文章的描写对象,还起到点题的作用。
由此可见,"开门见山"这种写法是十分实用的,也可以看到朱自清先生的老练。
但作者并没有急着去写绿,而是选择坐在亭边作为切入口,慢慢接近"绿"。
作者花费大量的笔墨去描写似乎与主题"绿"无关的景物,其实暗藏玄机,我又从另一方面了解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老道。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这段话:"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一大段话中,朱自清先生用了大段的排比,其间又夹杂些比喻、拟人,把梅雨潭的动态美写得极为形象。
把瀑布比作一位少女,估计没几个人想得到吧?即使想到了,能有作者写得如此细致吗?作者甚至把少女的皮肤都写得这么形象、生动,似乎这位少女正站在你的面前,好像你和她的距离那么近,那么近……
能把景写得如此优美,而且不失逼真的现代作家中,恐怕只有朱先生一人了吧?
绿的读后感篇13
当我读完《绿》的时候,我被被深深地陶醉了,在这绿的仙境中我仿佛真的感受到那么明亮、深密、醉人的绿。
从文字间,我轻轻地抚摸、细细地品尝、用心地感受,我仿佛到了那儿,与作者并肩站在梅雨潭边,当瀑布从山顶直泻而下,梅雨瀑布却有着独有的晶莹多芒、独具风韵,让我不禁感慨万千。
放眼望去,
梅雨潭犹如镜般明澈,有节奏地摇荡,在深绿的衬托下,散发着魅力,或像带雾的碧叶,真怕无意间碰碎了它。
若不是它离合的神光,怎能吸引朱自清作者的注意;若不是它神奇的魔力,怎能使作者为它赞颂;若不是它晶莹多芒的瀑布,怎能让朱自清作者为它惊诧!它没有长城壮观宏伟,它没有长江一泻千里,它也没有兵马俑世界闻名,它只有那种清新脱俗的绿,清澈如镜的明,颇似豆腐的嫩,那种独有的魅力。
绿也许就是生命的本源,绿也是生命的体现。
张开眼,绿随处可见:不管是枝繁叶茂的大树,还是零星点大的小草,都昭示着绿的存在。
无需纷乱的点缀,无需斑斓的色彩,简简单单、素面朝天,也能给人深深的感动。
每一片的绿都能让人联想到浓郁的春光。
绘画的美,动态的美,音乐的美,全部集中在了朱自清笔下,他写出了对梅雨潭的喜爱,对温州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笔墨的渲染下,我也被这奇妙的大自然迷得神魂颠倒、如痴如醉,让我愈来愈佩服这鬼斧神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当你遇到挫折或是不愉快的事情后,为何不扑入绿的怀抱中呢?绿意融融足可熨平你心灵的褶皱,尽情欣赏这种简单,用心感受这份自然,难道还不够吗?
怀着遐想、怀着感慨、怀着憧憬,合上书本,激动之心久久不能平息,梅雨潭的那抹绿总是在眼前浮动。
绿的读后感篇14
凝望星夜,若摆脱世间的纷扰,亦是一件美事。
追寻心灵的宁静安详,亦为人间一大乐事。
自从读过《朱自清散文》,我发觉,我对人生的看法有了巨大转变。
此书以散文体叙述多事,也夹有几篇自己的论述与看法。
犹如一本隐匿于森林深处的魔力宝典,让我见到了另一番奇景。
谁曾想过,滚滚尘世中竟然有如此不入世俗之杂的书,它似人生之典,起开我对生活的领悟。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诗情画意的句中,隐现出一抹不沾风尘的芳影。
似散文中描绘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
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
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
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
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
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
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
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
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
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
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
松灯下,斑驳而迷离的影子逐渐消失,当夜幕降临,微灯已熄,你是否有恐惧之意?可为何要惧怕,为何要彷徨?但当你把心静下时,你便无畏黑暗,心灵光明一片,处处是娇艳的花儿。
是的,我们要用平静对待一切,即使伤痕累累,也要漂漂亮亮地度过每一天,不是吗?
回想当年,青涩的我只知玩乐,根本不懂人世间的欢乐与苦楚,更不知用静来提升心灵。
只是一味的玩儿,依偎在父母身旁上蹿下跳,没大没小。
有一次,我失手打碎妈妈心爱的玉镯子。
她一怒之下用鸡毛掸子狠狠的打我,我有些怀恨在心,一个星期不理妈妈,直到后来,妈妈主动给我道歉。
从此,我的心越发躁动,闯下许多祸,最终却都以同样的方式收场。
直到现在,当我读起此书,一开始觉得有趣,后来品出了其中的韵味,我开始反省自己,并逐步修养身心,使我的心安逸下来。
立于北国之阡陌,品茗茶玉露,只愿一人心静而安逸,览天下大事。
绿的读后感篇15
绿,这种神奇的颜色,在朱自清先生眼中,是动人鲜活的。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是朱自清先生看到梅雨潭中那醉人的绿时发出的感叹。
绿是醉人的,
绿是奇异的。
我幻想着我也去了那梅雨潭,见到一大片一大片醉人的绿,仿佛仙境似的,令人心旷神怡。
梅雨潭的绿是少女,充满着激情与活力。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梅雨潭的绿是多么美貌,是多么生机勃勃,以至于让朱先生看得如痴如醉,把瀑布也没装在心上。
放眼望世界,还有哪里的潭,哪里的湖,哪里的绿有这般美丽动人?
我不禁想起了我家乡的那颗璀璨明珠——西湖。
西湖,同样是一位少女,她一年四季都穿着裙纱,她的微波很明亮,夏天总能看见她映衬着太阳的倒影。
西湖会唱歌:风吹到湖面上,会发出“啫啫”的响声;西湖会微笑:泛起微波时她总是在微笑。
西湖她也有活力,细柳、荷花衬着她的小巧可爱;樟树衬着她的高大强壮。
梅雨潭与西湖取长补短,便是人世间最美的天堂。
梅雨潭,朱自清的向往,人世间的天堂;西湖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