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九、工场手工业时期——近代前期的世界(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工场手工业时期——近代前期的世界
1.(2022全国卷)
该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
据表可知,该时期()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2.(2022山东卷)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3.(2023湖南卷)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
”这反映了诗人()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4.(2023全国卷)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
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
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
这说明当时英国()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5.(2023海南卷)“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
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
这说明()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6.(2022河北卷)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将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并对未来意大利的政体提出了设想。
这种观念()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B.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D.促进了浪漫主义的形成
7.(2022重庆卷)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
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
这现象揭示出当时()
A.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8.(2022重庆卷)11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君主具备手到病除的神性。
君主的触摸可以治愈各种疾病,尤其是被称为“国王病”的淋巴结核。
君主触诊成为备受珍视的仪式,成为君主威望的象征。
到牛顿和洛克的时代,就像占星术和炼金术突然间风光不再一样,触诊也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科学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君权观念
B.近代医学进步攻克诸多传染疾病
C.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D.科学宇宙观动摇了教会神圣地位
9.(2023北京卷)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
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
”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
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
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
10.(2023湖南卷)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
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
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11.(2022福建卷)1867年,政治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论及英国政治体制时,总结国王在国事中扮演的角色是“接受咨询,给予支持,提出警告”。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权力的加强
B.责任内阁制的出现
C.政党政治的发展
D.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2.(2023全国卷)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
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
这一系列举措()A.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 B.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
C.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D.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
13.(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
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
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
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
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
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
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
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14.(2022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
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
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
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
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
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
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
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
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
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7-18世纪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胡椒明显减少,茶叶,咖啡的数量在增长,棉纺织品稍有减少,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茶叶,咖啡的增多,表明民众的消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C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这一时期仍属于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方式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
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西亚北非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和印度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
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AB项;水稻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与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位意大利诗人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淡定,同时追求财富,强调人的荣誉等,结合题干时空16世纪的意大利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个性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屈从命运,与题意相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待宗教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个人对待社会的态度,主要涉及个人追求,排除D项。
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
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
”并结合所学可知,1661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再度开始了君主威权统治,可知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B项正确;18世纪中后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不断完善,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项。
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7世纪西方学者在给《论语》作注时,引用《说苑•至公》中的“楚弓楚得”,将“弓”换成西方骑士的“盾”,结合题干时空17世纪的西欧可知,当时西欧正在进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思想解放运动的积极意义,西方学者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有益部分来开展反封建斗争,西方学者将“弓”换成西方骑士的“盾”基于特定历史语境,D项正确;材料中西方学者在翻译“楚弓楚得”时,将“弓”换成西方骑士的“盾”并非是曲解原著,而是根据自身需要故意为之,排除A项;材料信息涉及文化借鉴,据材料信息无法推知世界文化繁荣,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学者根据自身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借鉴时做出一定的变通解读,排除C项。
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5—16世纪是欧洲封建国家解体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国家权力在一些国家高度地集中于君主之手,而同一时期的意大利却处于分裂之中,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意大利学者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初,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也即人文主义的兴起早于15—16世纪,且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主张以人为中心,与“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直接关系不大,排除A项;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兴起于19世纪前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
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可以看出16世纪的新教地区,个人可以直接阅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得益于宗教改革的推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D项正确;材料
体现的是新教地区的状况,无法得出贵族的宗教特权状况,排除A项;传统的惩戒方式并没有被废除,排除B项;领导宗教改革的是新兴资产阶级,排除C项。
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11世纪,人们认为国王可以治愈疾病,这成为国王威望的一种象征,但伴随着自然科学和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对王国能够治愈疾病的认识几乎消失,这体现了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君权的认识,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近代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国王治愈疾病的认识,并没有体现近代医学对诸多传染疾病的攻克,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科学对君权认识的冲击,并没有体现君权受到法律的限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科学改变了人们对君权的认识,而非动摇了教会的地位,排除D项。
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可知在初稿中对英国在北美地区的奴隶贸易,进行了批判和抨击,但是最终没有出现在定稿中,说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分歧,C项正确;1807年,英国宣布废止奴隶贸易,而美国《独立宣言》的时间是1776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独立宣言》并没有否定天赋人权观念,而是宣扬天赋人权,排除B项;1866年宪法修正案中,美国第一次承认黑人享有公民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
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这一时期英国政党政治渐趋成熟,而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会内对内阁不利的议案会遭到首相所在政党的否决,导致有人所戏称的“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现象,C项正确;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不存在集权问题,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内阁和议会的权限是清楚的,排除B项;议会的权力受到压制,不意味着议会体制受到损害,排除D项。
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与完善是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材料中“接受咨询,给予支持,提出警告”是对君主立宪制中“君主”作用的一个形象描述,可以推知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D 项正确;A 项明显错误,其误导点在“提出警告”一词,虽然国王可以对国事提出警告,但这一时期国王的权力已大大削弱,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形成于 18 世纪中期,排除B项;政党政治发展在 19 世纪有所发展,但与题干呈现的内容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以及材料内容可知,本题主旨是近代日本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科技等内容,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日本政治、军事以及科技的近代化,D项正确;这些举措只能说打击了封建势力,不能说摧毁了,排除A项;日本只是学习西方科技,还达不到西方科技本土化的程度,排除B项;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材料的主旨是学习西方制度和技术,无法得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排除C项。
故选D项。
13.答案:(1)特征: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2)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
解析:(1)据材料“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
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
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可知,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制衡趋势;据材料“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可知,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2)据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可知,国家实力的变化;
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可知,世界战争的影响;据材料“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可知,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据材料“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可知,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调。
14.答案:(1)相同:①政府积极扶持;②学习他国制糖技术;③重视甘蔗等制糖原料的供应(或原料基地建设);
(2)①中国制糖业发展成效很小;②近代以后日本制糖业发展迅速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启示:①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②技术创新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关键;③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④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解析:(1)根据材料一“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
”材料二“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
”得出政府积极扶持;根据材料“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
糖”“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
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得出学习他国制糖技术;根据材料“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得出重视甘蔗等制糖原料的供应。
(2)不同结局:根据材料一“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得出中国制糖业发展成效很小;根据材料二“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得出近代以后日本制糖业发展迅速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关于启示,结合两国糖业发展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技术创新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关键;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