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潮州市瓷都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潮州市瓷都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
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
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着摇头:那可不行。
只有半个月假。
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
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
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
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
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
其实不尽然。
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
就是他。
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
但去年他死了。
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
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
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
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
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
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
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
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
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
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
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
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
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
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
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
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
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
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
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
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
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
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 “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D.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2. 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体的形象特点。
3.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
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
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其内涵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信息通信产业部分,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二是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即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数字经济特色鲜明。
首先中国的数字经济覆盖面更加广泛,囊括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
其次,中国数字经济独有的政府支持和企业创新双驱动模式效果显著,推动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此外,中国数字经济的市场应用较为广泛,民众接受度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最后,不同于其他国家只有大企业参与数字经济创新,中国不仅有大企业引领创新,各中小企业的创新参与度也很高,表现活跃。
(摘编自张莉《中国数字经济须正视挑战》)材料二:
当下,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字经济大国。
同时,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联合国《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中美两国是全球数字经济领跑国家。
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
产业数字化效能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产业数字化规模为24.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6%。
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崛起,网络零售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均位居全球首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轨迹。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数字经济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型互联网平台优势,不仅为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作出贡献,更成为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让行业、企业、政府、学术界甚至是个人都越来越意识到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摘编自高晓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材料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展,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产业组织形态和实体经济形态不断重塑,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但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首先是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当前,数字经济在第三产业中发展较为超前,第一、二产业相对滞后;在东南沿海发达省市数字经济发展较好,而西部省区市在规模和增速上都普遍落后;在消费领域数字经济发展较快,而生产领域技术和资源投入仍然不足,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的实质性变革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其次是融合发展基础仍然薄弱。
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足,信息化投入的试错成本和试错风
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
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快但体量尚小,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有限。
再次是治理能力和制度建设滞后。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线下线上问题聚合交错,市场运行更加复杂,线下不规范问题在线上被快速复制放大,一些新型经营不规范问题持续涌现。
现有监管框架条块化与属地化分割,而数字经济发展跨领域与跨地区特点突出,传统监管已不能适应跨界融合发展需要。
还有些新的业务领域存在制度空白,给行业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洪慧民《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4. 下列关于“数字经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是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其重要载体是现代信息网络。
B. 数字经济用以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
C. 数字经济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其重要性已得到全社会一致认同。
D. 数字经济在中国呈现出覆盖面更广、驱动模式独特、市场应用较广泛等鲜明特色。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政府支持和企业创新驱动下,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目前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B. 我国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但当前也存在产业、地区等发展不平衡现象。
C.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产业数字化规模居全球首位。
D.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带来一些弊端,如市场运行更加复杂,出现了新型经营不规范问题。
6. 根据材料三,谈谈如何发展我国数字经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逆行夫妻
今年33岁的小梅是明月街道清风社区一名网格员,老公德哥是省直中医院肾内科的一名医生,今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夫妻二人义无反顾,分别踏上抗击疫情的征途。
农历大年三十,本是举家欢庆的日子,却因为一场新冠病毒疫情让年味变得沉重,正在外面和其他网格员一起排查新冠病毒疫情的小梅接到了老公德哥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激动地声音,“现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不断扩大,医院的发热门诊专门接收和排查这次疫情的居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报了一个名,明天我就要去发热门诊上班了,最近都不能回家。
”听到这段话,小梅的心中忐忑不安,却只说了一句话“老公,你要保重身体,一定平安归来!”,挂完电话后又继续自己的网格排查工作。
大年初一早上,夫妻二人同时离开,最不放心的还是孩子,德哥的父母说:“你们放心去吧,我们会照顾好孩子的,你们一定注意安全!”
社区的工作每天都很繁忙。
早上一来到工作岗位,小梅和网格员们就开始沿街开展排查工作,来到每个楼栋进行消毒处理,并沿街发放和张贴宣传公告,给居民测量体温,普及防疫知识,指导居民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
在巡查当中有时会遇到没有佩戴口罩的居民,小梅和网格员们会立即上前提醒居民,现在是疫情高发期,尽量少出门,出门一定要戴好口罩。
社区书记也了解到小梅家中的状况,关心地问道:“你老公在医院发热门诊上班,你要打电话多给他加油鼓劲!”谈到自己的老公,小梅心里满满都是自豪,说道:“他是一名好医生,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好父亲,更是我的好老公,他在医院战疫,我在社区防疫,我们一起加油!”
在这分别的一个月里,两个人唯一的沟通就是微信视频,通过沟通,她知道自己老公穿上防护服后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因为防护服的紧缺,不能够造成浪费,也为省下脱防护服的时间救更多的人,老公也知道小梅和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辛勤的工作,晚上还要在没有物业的小区值班,只为打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疫战,为社区奉献小小的一份力。
虽然小梅和老公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是无数普通工作人员的缩影,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疫情,他们都毅然选择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这样的大爱情怀让他们成为疫情防控最可爱的“逆行夫妻”。
7. 小梅接到老公的电话后,心中为什么忐忑不安?
8. 德哥的父母与社区书记的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9. “逆行夫妻”最可爱的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昱字仲德。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
后绍与瓒有隙。
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
岱议连日不决,乃问计于昱。
昱曰:“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
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
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
”岱从之。
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
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汜嶷取范,吏民皆恐。
昱过范,说其令靳允曰:“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兵虽众,终必无成。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乃表昱为东平相。
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
蝗虫起,乃各引去。
于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
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
时昱使适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太祖曰:“然。
”昱曰:“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太祖乃止。
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
文帝践阼,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
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
(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B.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C.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D.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亲,指我国古代不同民族或不同政权之间所进行的政治联姻。
B. 太祖,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是开国皇帝。
C. 侯,古代爵位的一种。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的死亡,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昱择木而栖。
刘岱曾两次征召推荐程昱为官,但是程昱都没有答应刘岱;太祖到了兖州,征召程昱,程昱便欣然前往。
B. 程昱料事如神。
公孙瓒打败袁绍之后,派人让刘岱遣返袁绍妻儿,刘岱于是向程昱询问计策,程昱认为公孙瓒终会失败,最后事情果然如程昱所料。
C. 程昱审时度势。
袁绍派人劝说太祖与他联合,想让太祖迁家到邺城居住,太祖于是召回程昱协商,程昱帮太祖分析形势,使太祖打消了与袁绍联合的念头。
D. 程昱深受信任。
有人告发程昱阴谋反叛,但太祖相信他,给他的赏赐和待遇更加丰厚;魏文帝时又封他为安乡侯,加封邑三百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2)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
14. 听了程昱的劝说后,范县县令靳允是怎样做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开头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蚕卵孵化,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的萌发,而且能够让人感到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B.三四句的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的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C.五、六、七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头,纵横的道路,飘荡的酒旗,自然景物与农村人事相结合,画面清新而充满生活气息。
D.辛弃疾的词本以浑雄豪放见长,本词却很清丽素净,看上去作者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16.赏析词的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想象和对比手法,来写作者遥望金陵,感叹物是人非、人生无常。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3)苏轼《赤壁赋》中,“客” 认为人生短暂,犹如“_________________”,而苏轼却认为,如若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__________________ ” ,就没有什么可羡慕的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同学致老师的赠言,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对您的深情难以言状。
所有的迷恋都已凝成一串省略号。
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敬;走上了成功,才知道您的伟大。
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我多想再一次关注您的目光,让热情重新把我的理想点燃;我多想再一次倾听您的讲课,让知识重新给我飞翔的翅膀。
春风化雨沐我心,师恩浩大永记心。
在人
生的旅程中,您启迪了我的心灵,开拓了我的智力。
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
谢谢您,老师!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亲爱的老师,愿您永远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18. 赠言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19. 仿照上面文字中的画线句子,续写两句献给老师的赠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你的作文写得不错,但对其中不妥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四、写作(60分)
21.按要求完成作文。
最近,很多新闻媒体就文明习惯养成纷纷推出公益广告:“公勺公筷,文明用餐”“拒食野味,走向文明”“保持社交距离,尊重他人合法隐私”等等。
对此,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有的说:“原先的习惯,很难改啊!”有的说:“文明习惯要从小培养,我年龄大了,有些文明习惯不太适应啊!”还有人说:“讲究文明习惯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高中生身份给本市精神文明网“文明习惯大家谈”栏目写一篇文章,倡导大家“养成文明习惯,人人行动起来”,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关键性人物”不当,“我”只是作为引出事件的见证者,不是关键人物。
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
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石油工人
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石油工人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表现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用感为了帮助父子团聚,油田的领导和工人一块出钱出力,表明他们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
“他”“老孟”常往家里写信,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就是为了满足小侯的家人的心愿,表明石油工人的善良。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探究F。
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题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对于“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这一情节,考生可答删去,顺应题干的角度“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分析。
从情节的角度分析,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作交代,老孟的话很突兀,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合情理;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没有这一情节,更能表现“他”的善良,有同情心。
再者,“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这个群体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
当然也可以选择保留。
强调这一情节的震撼力、重要性。
从情节上看,之前一直不说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这时说出,出乎读者意料。
这一情节也能突出石油工人美好的群体形象。
也更能表现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
考生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分析时,都要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等角度试着去分析。
【点睛】分析探究不同观点和看法的题目,要注意以下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数字经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其重要性已得到全社会一致认同”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数字经济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型互联网平台优势,不仅为疫情联防联控和复工复产作出贡献,更成为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让行业、企业、政府、学术界甚至是个人都越来越意识到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可知,只是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数字经济的重要性”,但并不说明“得到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