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
特征
摘要】目的对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
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10
年4月-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病理性近视临床患者病例38例(56只眼),对其采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患者黄斑区的图像特征。
结果本组56只眼中黄
斑区OCT图像显示为继发性视网膜劈裂、脉络膜新生血管25只眼,黄斑裂孔5
只眼,单纯视网膜下出血4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4只眼,黄斑萎缩14只眼。
不同表现者的年龄、屈光度以及最佳矫正视力间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采取OCT对病理性近视者黄斑区进行扫描可获得具有典型特征的图像,这对于临床诊断具有
重要意义,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脉络膜新生血管
【中图分类号】R7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248-02
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我国病理性近视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
的趋势。
现阶段在临床上对于病理性近视的诊断以相干光断层成像检查为主,该
检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非接触、客观定量、无损伤以及可重复等优势,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
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病
理性近视临床患者病例展开了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并对扫描结果展开了回
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病理性近视临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38例(5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11例,女27例,年龄24-77岁,平均(48.6±13.2)岁,其中单眼20例,双眼18例,近视度数(-6.00)-(-18.00)之间,矫正视力在一尺指数-1.0之间。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以及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进行整理,针
对所得图像特征展开回顾性分析。
并对比分析不同OCT表现者的年龄、屈光度以
及最佳矫正视力。
1.2.2 检查方法
本组患者在检查前均采取浓度为0.5%托品酰胺滴眼液进行散瞳,对眼底进行
检查,在散瞳前首先对患者展开裸眼视力、矫正视力以及裂隙灯、眼底镜等检查。
而后采取拓普康3D OCT-1000 型扫描仪展开黄斑区扫描,选择联合同步眼底彩色
照相,保证患者注视最小视标。
扫描模式调节至3D 512×218 Macula,扫描速度设置为27000 A扫描•s-1,扫描范围为6mm×6mm,轴向分辨率为5μm,探测深度
为2.3 mm,对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区图像形态展开测量以及分析[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年龄、屈光度以及
最佳矫正视力等观察指标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进行表示,分别展开t检
验和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OCT扫描图像特征
本组38例56只眼经OCT扫描发现,继发性视网膜劈裂7只眼(12.50%),
脉络膜新生血管25只眼(44.64%),黄斑裂孔5只眼(8.93%),单纯视网膜下
出血4只眼(7.14%),玻璃体黄斑牵引4只眼(7.14%),黄斑萎缩14只眼(25.00)。
2.2 不同OCT表现者的年龄、屈光度以及最佳矫正视力比较结果
经统计得知,单纯视网膜下出血者的年龄最小,为(29.8±13.2)岁,与其他
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黄斑萎缩者屈光度为(17.31±2.47)D,与其他各
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继发性视网膜劈裂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最差,为(0.07±0.02),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病理性近视的视觉改变呈现为多样性,并且发病率同近视程度
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眼球扩张以及巩膜变薄后会出现葡萄肿,从而导致进行
性眼轴伸长,最终会直接引起玻璃体后脱离、周边部裂孔以及后极部变性性改变
的发生[3]。
曾有文献报道,黄斑出血、黄斑裂孔、脉络膜新生血管、继发性视网
膜劈裂以及黄斑瘢痕的形成等因素均会引起中央视力损害的发生[4]。
最近有学者
通过调查发现,非手术近视眼中黄斑出血的发生率在4.7%左右,多系弥漫性与局
限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变性而诱发出血,若是出血通过Bruch 膜与外界膜,则会
导致色素的迁移以及使视网膜组织造成严重破坏[5]。
本次研究中对病理性近视患者采取OCT对黄斑区扫描成像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黄斑部改变主要包括继发性视网膜劈裂、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裂孔、单纯视网膜下出血、玻璃体黄斑牵引、黄斑萎缩等几种情况,且不同表现者的年龄、屈光度以及最佳矫正视力存在明显差异,这对于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均具有
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关注。
综合上所述,OCT属于一种新型的眼科诊断仪器,其主要优势为: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非接触、客观定量、无损伤以及可重复,且其对黄斑部进行扫描的图
像存在显著特征,能够对视网膜组织的显微形态进行清晰的显示,为临床诊治工
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这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对其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施展,刘平,张旭,等.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眼底病
变的优势[J].国际眼科杂志,2009,9(13):301-303.
[2] 曹东,贺翔鸽,刘莛,等.OCT和SLP 定量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
志,2008,8(12):571-574.
[3] 王展峰,张军军.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OCT扫描与对比敏感度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
志,2011,11(19):675-677.
[4] 姜春晖,王文吉,徐格致,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38眼病理性近视中黄斑视网膜劈裂[J].复
旦学报(医学版),2009,16(06):882-883.
[5] 杨昌全,周明敏,夏朝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视网膜视盘周边区神经纤维层与黄斑厚度
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2(11):77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