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作品(精选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子建作品
迟子建作品(精选5篇)
迟子建,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迟子建作品(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迟子建作品篇1
迟子建,一名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的作者。

正是她出生在北方,在她眼中的春天便与我们南方不同。

我们南方一立春,气候便开始转暖,而北方仍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

尽管北方的春天来得晚些,但迟子建发现——北方和南方一样,春天都是一点点化开的。

自序《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中,迟子建从电视中便已发现春天,接着春天便以敞开的怀抱,温暖了北方。

春天并非来得轰轰烈烈,也不是依着气节而来的,而是靠自身顽强的拼争,一点一点,逐步化开的。

现在的人提到“哀愁”二字,便多带有鄙夷之色。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形始厌恶“哀愁”,“哀愁”二字也便失在了生活之中。

《是谁扼杀了哀愁这》——人们不断追美好与梦想,哀愁也被扼杀了。

人们弄错的是,常情“悲欢离合”中的“悲”便是哀愁,他们也明白,常情缺失便不是一个常人,若一个人在生活中只笑不哭,我们便一定会认为这个人是白痴、一个不正常的人。

到底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还是人们过于对梦想的追求?别再认为哀愁只会推乱你的生活节奏,相反,真正的哀愁是那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所以,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我们看似富足的生活不过是一只的空碗罢了。

每天早上瞧见匆匆的行人在红绿灯下走过,然而死神总爱选择那一个倒霉的人,让他的生命终结在红绿灯下。

《红绿灯下》,迟子建作为诠释者站了出来,告诫着人们不要为匆忙而将生命丢在红绿灯下。

我爸,同样也是一个爱匆忙的人,绿灯时,他便肆无忌惮地在十字路口处穿行;黄灯时,他就加快脚步;红灯时他也仍出现在斑马线上。

每次同他过红绿灯时,不仅是万分十万
分小心了,连亿分谨慎都不够!又想起上次红灯时,他拉着我的手就往马路对面冲,就像没命了似的,不顾旁边涌来的车流,最后一个庞然大物瞬间闪在了我面前,我尖叫一声,我爸一把扯我回来,这时候膝盖也撞上了一块铁板。

等我回过神来时,见我爸一脸苍白的神情,停在我面前的公交车的照明灯保护罩上有一条不短的裂缝。

接着那个司机下来了,同我爸在一边吵架,慌了神的他又醒过来用那张毒嘴反驳着司机。

从那之后,我爸闯红灯析次数大大减
少,但等我的脚不再隐隐作痛后,他又经常闯红灯了。

我同作者都产生了共鸣,用嗓子呼吁着那些闯红灯的人,让他们也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
我想,还有许许多多的琐事在生活中牵绊着人们,但却没有挖掘出来。

我认为我们应该鼓励身旁更多的人,如迟子建一样,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倾听西栅的梆梆声,静静欣赏鹤舞,弹起苍苍琴,录下寻石记,在俄罗斯感受泥泞中的春天,打上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作品篇2
昨天上午一树问我有没读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乍看这题目,我感觉充满了孤独。

我问:“会不会很伤感呢?”我不想读太伤感的书,让人无故伤悲,一时半会儿走不出来。

“疗伤的好办法就是面对更加(更大的)苦难。

”她突然蹦出这段有点莫名的文字,我不知道她是回答我,还是诠释《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接着又说:“还好,不会太悲伤,结局很唯美。

” 随即发来网址,让我先收藏,得空看看。

昨天看了两章,今天接着看完。

越往后看越压抑,文字本身很平静,压抑的是我的心。

心,开始变得孤独,寂寞,如我初时的感觉。

平和的文字是乎找不到愤怒,找不到悲凉,甚至也没有情感。

却在无声的揭露,抨击世间的丑陋。

一个个近似冷血的小人物鱼贯入场,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喜乐的权力,是乎连哀怒也不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孩子没有了童真,过早地背负了成人世界的无奈。

快接近尾声,我的心愈加的沉闷,抑郁。

文字里找不到渲染,找不到怂恿。

却让我悲愤的心情氤氲开来.......
我突然蠕哭以来,发出低泣,哽咽着。

我为什么哭泣?为书中所有的人物?
也许只是释放一种情绪吧。

“我叹息了一声,听着云领的脚步声,看着月光裹挟着的这个经历了生活之痛的小小身影,蓦然想起蒋百嫂家那个轰鸣着的冰柜,想起蒋三生,我突然觉得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变故是那么那么的轻,轻得就像月亮旁丝丝缕缕的浮云。


我突然理解了那句莫名的文字:“疗伤的好办法就是面对更加苦难。


书中的我,本来就是去疗伤的,去疗丧夫之痛伤的。

我理解了作者。

这一个个的悲剧源于贫穷,源于愚昧,源于人世间的不公正.......
迟子建在这本书中,全方位展现了世代在白桦林与茫茫雪原间繁衍生息的鄂温克部落中的男男女女,他们的恩怨情仇、生老病死。

这些生来漂泊的游牧者在书中挥洒着最接近人类本原的人性,胸中漾动的是火般炽烈的情感。

长久游牧生活带来的漂泊无依反而激发了人与人之间更强烈的彼此依赖,他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有着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价值观,也有着现代人早已迷失的真诚。

部落里跳神的萨满、冰天雪地间人与自然的对抗、情与欲的纠结撕扯、生命的世代轮回……使整部作品笼罩在浓厚的魔幻色彩里。

通观全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迟子建为书中众多人物“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生”,伴随着的便是结局迥异的“死”。

这些不掺杂太多社会因素的生死,固然或曲折或惨烈,伴随生死的某个故事段落或许令人欣喜若狂或扼腕叹息,但这一切放在整本书里,放在“我”九十年的漫长生命记忆中,就仿佛自然界的寒来暑往,显得如此顺理成章,甚至波澜不兴,完全湮没在时光中,镶嵌在迟子建的笔触起落间。

评论家谢冕曾这样评价迟子建的小说:“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
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

然后从那儿发出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用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上,应是同样合适。

也许,唯有真正获得自由的灵魂,才能塑造出同样具有自由的灵魂的作品。

迟子建作品篇3
“迟子建从没让人失望过。

” 作为同代作家,苏童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赞美黑龙江女作家迟子建的小说,也曾专门撰文点评过。

迟子建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迟子建的散文,本书大部分是古城风景、童年回忆以及一些人生感悟。

她笔下的美景富有诗意,叙事生动,感悟寓意深刻。

其中一篇令我感受很深,叫做《红绿灯下》。

主要讲述了作者对红绿灯的看法。

作者把红绿灯比作两只鬼眼,变换太快。

而我认为,红绿灯是人们心中的明灯,黑暗中带来光明。

在交通十字路口上,红绿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者又为何会嫌弃它呢,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现在很多人过马路,都忽视了红绿灯,从而酿成交通事故。

红色的灯与绿色的灯构成红绿灯,这两种颜色左右着人们的生命。

绿灯时,你安然度过,是生;红灯时,你与时间赛跑,其赢的概率不大,是死。

红绿交织,若是执意在红灯时行走,人的生命就在一线之间。

自己的生命应由自己掌控,没错,但应该往好的正义的方向想,不要因暂时的小利,失去自己的生命。

后文写到作者与她爱人过马路的方式。

都是与绿灯赛跑,或者闯红灯。

对作者来说,她是幸运的,没有失去生命,但她的爱人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她的爱人在没有红绿灯的乡下发生了车祸。

从而,我们可以体会到红绿灯的重要性。

她的爱人心中一直闪烁着绿灯,但他是个疯狂的旅人,总是赶时间,像赶绿灯一样。

作者顿时醒悟,从此遵守交通规则。

人生中会出现很多红绿灯,面临着许多选择,红还是绿,都由自己选择。

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不赶绿灯,不闯红灯,
拒绝中国式过马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沉吟。

”我们要适当的休息,别做一个赶路人。

累了,就休息,别被生活捆束。

在心中亮一盏红灯,学会放弃,有时比别人多获得了盈利也未尝是好事。

城市的喧嚣又出现,红绿灯下,你是否还记得你的选择?
迟子建作品篇4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

以往赏夜景,都不是在冬季。

春夜,我曾望过被月光朗照得荧光闪闪的春水;夏夜,我望过一叠又一叠的青山在暗夜中呈现的黝蓝的剪影;秋夜,曾见过河岸的柳树在月光中被风吹得狂舞的姿态。

只有冬季,我记不起在夜晚看过风景。

也难怪,春夏秋三季,窗户能够打开,所以春夜望春水时,能听见鸟的呜叫:夏夜看青山的剪影时,能闻到堤坝下盛开的野花的芳香;秋夜看风中的柳树时,发丝能直接感受到月光的爱抚,那月光仿佛要做我的一绺头发,从我的头顶倾泻而下,柔顺光亮极了。

而到了寒风刺骨的冬季,窗口就像哑巴一样暮气沉沉地紧闲着嘴,窗外除了低沉的云气和白茫茫的雪之外,似乎就再没什么可看的了了。

雪山东侧的那簇灯火先自消失了。

是凌晨一时许了,想必挖沙人已停止了夜战,歇息去了,而南侧的那簇灯火仍如白莲一样盛开着。

我盯着那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一样,以往归乡,我在小路上散步总是有爱人陪伴。

夏季时,我走着走着要停下脚步,不是发现野粟子了,就是被姹紫嫣红的野花给吸引住了。

我采了野果,会立刻丢进嘴里。

爱人笑我、是个“野丫头”。

有时蚊子闹得凶狂,我就顺手在路边折一根柳枝,用它驱赶蚊子。

而折柳枝时,手指会弥漫着柳枝碧绿而清香的汁液。

那时我觉得所有的风景都是那么优美.恬静,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

可自从爱人因车祸而永久地离开了我,我再望风景时,那种温暖和诗意的感觉已荡然无存。

当我孤独一人走在小路上时,我是多么想问一问故乡的路啊:你为什么不动声色地化成了一条绳索,在我毫无知觉的时候扼住了他的咽喉?你为什么在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化成了一支毒剑,射中了我爱人的那颗年轻的心?
青山不语,河水亦无言,大自然容颜依旧,只是我的心已苍凉如秋水。

以往我是多么贪恋于窗外的好山好水,可我现在似乎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

我很庆幸在这个失眠的冬夜里,又能坦然面对窗外的风景了。

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

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的挺拔和光华。

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

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

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

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出一种孤寂之美。

那隐隐发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爱。

凌晨四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股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得壮美了。

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

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
我还记得1998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

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

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

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象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

现在想来。

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

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

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

凌晨的天空有如盛筵已散,星星悄然隐去了,天空只有一星一月遥遥相伴。

那月半残着,但它姿态袅娜,就像跃出水而的一条金鱼。

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

迟子建作品精选《鱼骨》
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

他们说这话的时候,
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辉。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

风雪像销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

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
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

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

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

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

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
“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就是,你们看,这鱼骨是没有下过锅的。

”旗旗大婶像一头母熊似的笨拙地挤出人群,蹲在那一堆鱼骨旁,把那块最粗的拣在手中,嗬呀呀地大叫着,好像是意外拾到一块狗头金似的,潮红的双颊不由得微微抖动起来:
“是用刀剔下来的,这条小细纹就是刀痕。

这么的嫩,我的天哪,多少年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鱼骨了!我说,我们这条江开了怀了!”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漠那小镇的人们把这条江看得跟女人一样亲切。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

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这条江就像女人过了青春期,再也生不出来孩子来了。

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

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

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

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那么鲜嫩,那么凉爽,那么美丽的一块鱼骨。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

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

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插三的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

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

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的像夜空中的云彩。

旗旗大婶的鬓角出了许多汗,蒙蒙的湿气很快把她露在围巾外的头发裹上一层白霜。

她还没吃晚饭,她已经打算让旗旗回镇子给她取点吃的。

旗旗是个十岁的女孩,是旗旗大婶在三十五岁还不能生孩子时抱养的。

她聪颖而又美丽,一双乌溜溜的眼睛总是像星星一样闪个不休。

旗旗大婶常常说旗旗的眼睛晃得她直头晕。

旗旗在生火盆。

她已经把小碎柈子架在里面,再往缝隙间塞桦树皮。

她穿着一件枣红色的棉袄,圆鼓隆咚的,更显出她的可爱来。

旗旗大婶走上前划着了火柴,火盆像触了电似的猛地抖动了一下,接着,红红的火苗就蹿了起来。

旗旗伸出手去烤火,整个脸被映得通红。

“妈妈,你看开花袄爷爷。


旗旗指着十几米外的人影说。

“外乡人,你看看,人一来了精神,病也就没了,那老开花袄病了两三年,不也出来了吗?”
我一到漠那小镇就听说过“开花袄”这个人物。

如今旗旗大婶又提起他来,倒有一种非见他不可的欲望了。

“你别去看他,他这人一辈子见着两种东西眼睛要放绿光:一种是鱼,一种是女人!”
旗旗大婶刚一说完,旗旗就嘻嘻地笑了。

我问旗旗为什么笑,旗旗趴在我的肩头说:
“开花袄爷爷爱睡女人,一辈子睡了好几大炕。


“旗旗,你在跟人家说什么?”
“我在向她要那块鱼骨呢。

”旗旗冲我乖巧地睞了睞眼睛。

“你马上就要有一块更漂亮的鱼骨了,你怎么还要?”
“那块鱼骨好像是透明的。

”旗旗又说。

“你马上也会有一块更透明的!”旗旗大婶从手腕上解下钥匙,把它挂到旗旗的脖子上,“去回镇子拿点吃的来。

”旗旗大婶在旗旗的耳朵边吩咐了一会,旗旗点点头,就走了。

天色越来越昏暗,寒冷越发像刀子一样地逼人了。

江面上到处是青凛凛的冰堆,冰眼上用于控网的木杆子黑黝黝地探入江中,只露出一米左右的端头。

旗旗大婶握着冰钎,开始凿第二口冰眼了。

她边干边跟我说她多少年没这么痛快地干过活了,不然怎么会养下这一身的肥肉?她那口气和动作,好像一定要在这次捕鱼中刮掉几斤肉,变得苗条一点不可。

可我却觉得,旗旗大婶胖起来才更有风度。

我把这种想法告诉她,她弯着腰惊天动地大笑了一通,那笑声仿佛要把松枝上的雪团都震下来:“老天爷,我还有风度?我这辈子连个孩子都生不出来——够风度的了!”
我知道,旗旗大婶年轻时因为生不出孩子,她男人就像甩一条老狗似的把她扔了。

所以,旗旗大婶这十几年一直是独居。

“那么你男人现在到哪去了?”
“十几年了,连个消息也没有。

不想他是说瞎话,想他又让人气得慌。

听人说,女人生不出孩子来,多半怪男人!那时我气得真想跟老开花袄睡几宿,看看能不能怀上!”
“那你怎么没那样做呢?”
“开花袄年纪太大,不是养孩子的年龄了。

别的男人呢,有媳妇的有媳妇,没媳妇的都盯着花姑娘看,我也不能做损人的事。


旗旗大婶说的时候毫无怨恨之情。

我想那是痛苦埋得太深,就把它看得平淡了。

旗旗送来了晚饭。

旗旗大婶分一半给我,然后就顾自坐在冰堆上,围着火盆吃起来。

这一宿我们都要守在江面上。

一般的渔汛期,要接连几天不合眼。

每隔半小时就要起一次网,那种紧张感和幸福感,就像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起网前,她先让旗旗远远地走开。

因为旗旗的外号叫“猫咪”。

镇里的人都忌讳捕鱼时带上这样的孩子。

“旗旗,你先到江岸上玩一会儿。


“江岸上有什么好玩的?我要看起网。


“你到那里拿两根树枝来。


“拿树枝做什么呢?”
“起网用。


“起网要用树枝呀?”旗旗惊叫了一声,就欢呼着去拿树枝了。

旗旗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赶上捕鱼。

旗旗大婶冲我笑笑,把棉巴掌脱掉,抽出冰眼中的木杆,然后解下网头。

借着火盆的猩红的火苗,我见旗旗大婶的脸紫红得像鸡冠花。

“这网头很轻,好像是……”旗旗大婶顾自说着,蹲在冰眼前熟练地拽起网来。

银白的鱼网从黑沉沉的江水中被提出来了。

一出水面,它们就变成了一块大花布。

网上有的地方恰恰被火光照着,就成了一片霞光;有的地方隐在夜色中,就变成了灰蓝。

旗旗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着夜色。

整片网起出来了,没有一条鱼。

旗旗大婶一屁股坐在冰上,阴郁地抽起烟来。

旗旗大婶抽烟抽得很凶。

“你骗我!”旗旗看到网已经起出来了,就把两根树枝扔在江上,哭着跑了。

“旗旗,回来!”我起身去撵。

“别管她,让她跑吧。

这只小猫咪,在这会把鱼吓跑的。


旗旗大婶掐灭了烟,又把网抖搂着下到江里。

我担心着旗旗,便起身去寻。

开花袄佝偻着背,正被旗旗驱使着起网。

旗旗见了我,竟理都不理,那神情,分明是说我和旗旗大婶合伙骗了她。

“旗旗,要逮不着大的,你可有个啥看头?”开花袄说她。

“逮条小鱼也行,这不着也行!”旗旗带着哭腔执拗地说。

结果,这一网比旗旗大婶要幸运一些,有一条筷子般长的狗鱼撞上了网。

漠那小镇的人戏称狗鱼是穿花裙子的,因为它的身上全是斑斓的花纹。

“我有了一条穿花裙子的鱼了!”旗旗提着鱼,在江面上跑着,呼喊着。

开花袄今年八十岁了,年轻时一直是淘金汉。

解放后,他在合作社里喂牲口,闲时出去打鱼,是远近闻名的捕鱼能手。

人们说他的金子多得可以再建一个漠那小镇。

从六十岁开始,一听说没儿没女的老太婆没人要了,他就把她背回家。

这样,一共背了七个老太婆,他为她们送了终,然后把她们埋葬在一片坟地上,竖起木碑。

我倒觉得开花袄有些侠义之举。

开花袄见了我,就问城里的女人都像我这样单薄么。

我摇摇头,他就笑着说:
“漠那小镇的女人才叫女人。


“你是说她们胖,是吧?”
“不光是胖。

”开花袄诡秘地笑了。

夜色中他的笑声显得很凄厉,有点像猫头鹰叫。

“听说你的金子足足可以再建个漠那小镇。


“那是鬼话,我有什么金子。


“可你给七个老太婆送了终。


“只要我有口气,没人要的老太婆我仍要去背。


“你背她们有什么用呢?”
“女人不能孤零零地一个人死。

”开花袄坐在江上,捅了捅火盆。

火盆腾起一束璀璨的火星,烟花似的闪耀。

“是女人把我带到这世上的,不能亏待了她们。


旗旗展览够了那条狗鱼,兴高采烈地回来了。

开花袄跟我们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