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老子》选读单元综合测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4单元《老子》选读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笔墨里有玄之又玄的东西,这是道家“冲虚”要义决定的。

《老庄》之前的文章,譬如甲骨文的卜辞与《尚书》之类,一味写实。

写实是中国笔墨的基础。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说是中国文章里第一次出现游戏笔法。

写实与游戏,是中国文章的阴阳决,我们可以用墨戏两个字来说中国文章。

虚与实的结合让中国文章有了风致。

好的文章不过一段风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正是风致。

不轻佻浮浪,不正襟危坐,便是风致之美。

风是风容,致是举止,好的文章,风容卓绝,举止从容。

《老子》第一次让中国笔墨走到一个极致。

中国文章是有颜色的,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以先秦文章为例,《老子》是焦墨,间或用浓淡之墨;庄子是清墨,间或用焦重之墨;孔孟是浓墨,偶尔有清淡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处便是;韩非子与墨子是重墨,焦墨与重墨也夹杂其中;《诗经》是淡墨,也并非一淡到底,沉痛之陈,笔力下得深下得重。

司马迁写《史记》,焦浓重淡清,五墨共舞。

笔墨中兀自有游戏笔法。

篇篇《本纪》,左右逢源,自有一股风流。

游戏笔法是不是小说家言?司马迁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左丘明是靠在先秦槐树下解衣盘礴的说书人,将《左传》当小说读,更有意味,也更懂中国笔墨。

先秦诸子都有小说家面目,庄子、韩非子、列子,他们的寓言谆谆之心兔起鹘落。

谆谆之心可谓中国笔墨的暗纹,即便是《战国策》。

《左传》的笔墨是跳跃的,或者说是雪地上的足迹。

北方平原雪地上的足迹,伸得远,凌乱且有章法。

《史记》是楷书法则,《左传》大量留白,介于行草与狂草之间。

《史记》的笔法绵延不绝,后世文士时有所宗。

《左传》用笔险,如短兵相接,赤膊上阵,非勇士莫能为也。

除了王安石、陆游几个人外,中国的文章家没有承接《左传》的文脉,实为极其可惜。

汉赋几乎字字浓墨,仿佛金农的漆书。

金农用墨自己特制,写出来的字黑极,且格外润泽。

中国古代书家,自己制墨的大有人在,中国笔墨最重自己的话自己的面目。

汉赋最为人诟病的正是缺乏自己面目。

汉赋浓墨重写,字字斟酌便句句游戏。

汉赋的刻意铺排,就是文人的游戏。

好像大家在公共场所赋诗饮酒一般,手脚放不开,写来写去,都是应酬之作。

汉赋是种名气很大的文体,读它的人却不多,因为空洞无物,让文章少了落脚点。

班固、杨雄他们的赋文,雄浑磅礴,但没有后来魏晋人下笔美丽,说到底还是汉朝文章墨色单一了。

汉赋太过于苦心经营,一到魏晋,中国文字之狡兔逃出牢笼,撒腿就跑,所谓动若脱兔。

庾信《行雨山铭》四句:“树入床头,花来镜里,草绿衫同,花红面似。

”周作人说:“他们写文章是乱写的,四句里头两个花字。


中国文章,以六朝人文章最不可及,所谓生香真色人难学也。

六朝文章,好在抒情。

建安年间,曹丕兄弟的书札,忆宴游的愉乐,悼友朋的长逝,悱恻缠绵,无不胜情,开了六朝文的先路。

六朝人崇尚清谈,五胡之乱后,士族避地江南,江南山水秀丽,贯之中国笔墨,增进了文辞的隽永,中国笔墨充满了微茫的情绪。

微茫的情绪是中国笔墨的倒影。

苏东坡的《赤壁赋》深得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

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玄之又玄,但却是众妙之门。

《赤壁赋》的出现,让中国文章多了厌世的笔墨。

但厌世不轻生,苏东坡如果不是受了一点佛教影响,他的文章里恐怕要损失些好看的字面,也会多一些韩愈、王安石的东西。

《赤壁赋》的意义,让中国笔墨多了山水韵与水墨味。

我不说之前的中国文章缺乏山水韵、水墨味。

汉赋有山水韵,缺乏水墨味。

六朝文章有水墨味,缺乏山水韵。

(考试研究中心选自胡文峰《中国笔墨》,有删改)
1.关于“中国笔墨”的有关内容,下面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笔墨的基础是写实,但直到《老庄》,出现游戏笔法,虚与实相结合,中国笔墨才走到一个极致。

B.“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看出孔孟文章浓墨中有清淡,不轻佻浮浪,不正襟危坐,显风致之美。

C.汉赋浓墨重写,刻意铺排,几乎字字浓墨,如同书法家特制的笔墨,注重自己的话、自己的面目。

因而是种名气很大的文体。

D.《赤壁赋》深得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让中国笔墨多了山水韵与水墨韵。

这得益于苏东坡受了佛教的影响。

2.下列对于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三段将中国文章比作中国笔墨。

分别写道中国文章在《老庄》之前,一味写实;《老庄》开始,不再一味求实,出现游戏笔法;而虚与实结合,中国文章有了风致。

B.文章第四段开始至文章结束,分述了先秦诸子、《史记》《左传》、《汉赋》、六朝文章等中国文章的笔墨特点,并分别交代了它们在笔墨艺术上的得与失。

C.司马迁写《史记》运用了小说家笔法,自有一股风流。

先秦诸子寓言都运用了这种笔法。

D.班固、杨雄他们的赋文,虽雄浑磅礴,但不及魏晋人下笔美丽,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文章刻意铺成,墨色单一了。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笔墨跳跃,运用的是介于行草与狂草之间的笔法,大量留白,用笔险,因而中国的文章家没有人承接其文脉,作者对此十分可惜。

B.作者认为,庾信“树入床头,花来镜里,草绿衫同,花红面似”并非如周作人所言“文章是乱写”,而是其文好在抒情,若狡兔逃出牢笼,撒腿就跑,不再像汉赋那般过于苦心经营。

C.六朝人在五胡乱后,避地江南,江南山水秀丽,贯之中国笔墨,增进了文辞的隽永,中国笔墨充满了微茫的情绪。

微茫的情绪是中国笔墨的倒影。

六朝文章富有了水墨味。

D.作者用“墨戏”两字形容中国文章,是因为中国文章之有风致处在于其虚实结合,笔墨中有玄之又玄的东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季羡林自传
我于一九四五年秋,在呆了整整十年之后,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在瑞士Fribourg住了几个月,于一九四六年春夏之交,经法国马赛和越南西贡,又经香港,回到祖国。

先在上海和南京住了一个夏天和半个秋天。

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津浦铁路中断,我有家难归。

当时我已经由恩师陈寅恪先生介绍,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和文学院院长汤锡予(用彤)先生接受,来北大任教。

在上海和南京住的时候,我一点收入都没有。

我在上海卖了一块从瑞士带回来的自动化的Omega金表。

这在当时国内是十分珍贵、万分难得的宝物。

但因为受了点骗,只卖了十两黄金。

我将此钱的一部分换成了法币,寄回济南家中。

家中经济早已破产,靠摆小摊,卖炒花生、香烟、最便宜的糖果之类的东西,勉强糊口。

对于此事,我内疚于心久矣。

只是阻于战火,被困异域。

家中盼我归来,如大旱之望云霓。

现在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回来了,我焉能不首先想到家庭! 家中的双亲﹣﹣叔父和婶母,妻、儿正在嗷嗷待哺哩。

剩下的金子就供我在南京和上海吃饭之用。

我于一九四六年深秋从上海乘船北上,先到秦皇岛,再转火车,到了一别十一年的故都北京。

从山海关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军武装守护,尚能通车。

到车站去迎接我们的有阴法鲁教授等老朋友。

我们终于到了北大的红楼。

我暂时被安排在这里住下。

按北大当时的规定,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不管拿到什么学位,最高只能定为副教授。

清华大学没有副教授这个职称,与之相当的是专任讲师。

至少要等上几年,看你的教
书成绩和学术水平,如够格,即升为正教授。

我能进入北大,已感莫大光荣,焉敢再巴蛇吞象有什么非分之想! 第二天,我以副教授的身份晋谒汤用彤先生。

汤先生是佛学大师,暗想在他领导下工作是一种幸福。

我曾多次提到,在印度学领域内,我的兴趣主要在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上,特别是在“混合梵文”上。

然而做这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专著和杂志。

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和梵文研究所图书室是具备这个条件的。

在哥廷根十年,我写论文用了上千种专著和杂志,只有一次哥廷根缺书而不得不向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去借,可见其收藏之富。

反观我国,虽然典籍之富甲天下,然而,谈到印度学的书刊,则几乎是一片沙漠。

这个问题,我在离开欧洲时已经想到了。

我的所谓“思想斗争”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开始萌动的。

我虽少无大志,但一旦由于天赐良机而决心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就像是过河卒子,只能勇往向前,义无反顾。

可是我要搞的工作,不是写诗,写小说,只要有灵感就行,我是需要资料的,而在当时来说,只有欧洲有。

而我现在又必须回国,顾彼失此,顾此失彼,“我之进退,实为狼狈”。

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余,想到祖国在灾难中,在空前的灾难中,我又是亲老、家贫、子幼。

如果不回去,我就是一个毫无良心的、失掉了人性的人。

如果回去,则我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

最后我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先接受由Haloun先生介绍的英国剑桥大学的聘约,等到回国后把家庭问题处理妥善了以后,再返回欧洲,从事我的学术研究。

这实在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想出来的一个办法。

一回到祖国,特别是在一九四七年暑假乘飞机返回已经离开十二年的济南以后,看到了家庭中的真实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我立即忍痛决定,不再返回欧洲。

我不是一个失掉天良的人,我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必须承担起来。

我写信给Haloun 教授,告诉了他我的决定,他回信表示理解和惋惜。

有关欧洲的“思想斗争”,就这样结束了。

然而新的“思想斗争”又随之而起。

我既然下定决心,终生从事研究工作,我的处境已如京剧戏言中所说的:“马行在夹道内,难以回马。

”研究必有对象,可是我最心爱的对象印度古代混合梵文已经渺如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及了。

新的对象在哪里呢?我的兴趣一向驳杂,对好多学问,我都有兴趣。

这更增加了选择的困难。

只因有了困难,才产生了“思想斗争”。

这个掂一掂,那个称一称,久久不能决定。

我必须考虑两个条件:一个是不能离开印度,一个是国内现成的资料不够充足。

离开了印度,则我十年所学都成了无用之物。

资料不够充足,研究仍会遇到困难。

我的考虑或者我的“思想斗争”,都必须围绕着这两个条件转。

当时我初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对时间的珍惜远远比不上现在。

“斗争”没有结果,就暂时先放一放吧。

相关链接
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等。

精通12国语言。

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
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季羡林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一九四五年秋,在国外十年的季羡林辗转回国,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铁路中断,他只好先后住在上海和南京,无法回济南老家。

B.季羡林回国后经老师陈寅恪先生介绍去北大任教,来到北大的第二天他就去拜谒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佛学大师汤用彤先生。

C.季羡林在国外研究的是印度学领域,特别是“混合梵文”。

而这门学问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根本没有关于印度学的书刊。

D.一九四七年,季羡林回到离开十二年的济南老家,当他看到家庭贫困的实际情况,他立即决定不再返回欧洲,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E.本文是一篇自传,季羡林以时间为序自述生平,只是撷取了自己留学回来后的经历,重点讲述了自己所面临的思想斗争,真实可信。

(2)季羡林在为人和为学上有着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羡林回国后的“思想斗争”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否同意他“‘斗争’没有结果,就暂时先放一放”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英国]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

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

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

我喜欢看他工作。

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

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

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

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

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

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

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

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

”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

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

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

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

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

他拼命干活。

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

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

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

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

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

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

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

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

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

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

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

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

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

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

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告诉我。

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至于我阿姨……
哈特说:“他被判了多久?一年?就算表现好提前三个月释放,也有九个月。

我断定她也只能尽三个月的妇道。

过了这段时间,米格尔街就不会再有伊梅尔达这个人了。


但是伊梅尔达从未离开米格尔街。

她不仅继续干着厨娘的活,还开始帮人烫洗衣服。

街上没有人同情波普,他做了见不得人的事罪有应得。

况且这种事大家都司空见惯了。

他们只是可怜伊梅尔达一个人还要坐守空房。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

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

但对我来说,他变了。

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以其“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将扭曲的历史中的真实展现出来”,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波普家境贫困,靠老婆养活,被别人瞧不起。

但一开始波普并不认为自己很苦,相反倒是过得逍遥自在,乐趣无穷,他欣赏自己喜欢的东西,哪怕这个东西没有名字,没有作用,一文不值,也无人喝彩,他还是乐此不疲。

B.在“我”心目中波普是个诗人,是个哲学家,在世人眼中他却是个孤芳自赏的不合群的人,而在老婆心中他则是个才华横溢的丈夫,所以对他百依百顺,宁愿自己出去工作也不愿意让波普挣钱养家。

C.生活的压力正在使每一个人直面惨淡的人生,波普自然也不例外。

在他老婆离他而去后,波普自由自在的生活走到了终点,他终日买醉,大哭大叫,发火想打人,但这也使他被本来不喜欢他的哈特等人接纳了。

D.在经历了“偷东西装修”这件事以后,波普的人生走到了谷底,而令人意外的是,他老婆却并没有离他而去,而是独守空房,静等着浪子回头。

出狱后的波普,又回到小说开头的状态,只是脾气变得有点暴躁。

E.“我”不理解波普的变化,而波普早已成为现实中的“英雄”,不记得“我”是谁了。

奈保尔用幽默的语言,不动声色地将一个“自由人”一生的转变写得张弛有度,告诉我们要回归现实,抛弃不切实际的生活方式的道理。

(2)小说中“哈特”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对波普的老婆“伊梅尔达”着墨不多,但意蕴丰富。

在波普入狱之前,她有过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但在波普入狱之后,她不离不弃,等待波普的归来。

你认为这样的情节合理吗?你从中得出了怎样的感悟。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徐之才,丹阳人也。

之才幼而隽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

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
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心思义
..,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曰:“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

”舍嗟赏之。

启魏帝云:“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

”诏征之才。

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之才少解
..,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

时自娄太后及勋贵臣咸..天文。

知午年必有革易
云关西既是劲敌,恐其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辞,不可先行禅代事。

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

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

”帝从之。

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

皇建二年,除西兖州刺史。

未之官,武明皇太后不豫,之才疗之,应手便愈,孝昭赐采帛千段、锦四百匹。

之才医术最高,偏被命召。

武成酒色过度,恍惚不恒,曾病发。

即处汤方,数剂汤,疾竟
愈。

帝每发动
..,辄遣骑追之,针药所加,应时必效,故频有端执之举。

又有以骨为刀子靶者,
五色班斓。

之才曰:“此人瘤也。

”问得处,云于古冢见骷髅额骨长数寸,试削视,有文理,故用之。

其明悟多通如此。

之才聪辨强识,有兼人之敏,尤好剧谈谑语,公私言聚,多相嘲戏。

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历事诸帝,以戏狎得宠。

武成生齻牙,问诸医。

尚药典御邓宣文以实对,武成怒而挞之。

后以问之才,拜贺曰:“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聪明长寿。

”武成悦而赏之。

(选自《北齐书•卷三十三》)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B.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C.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D.尝与朝士出游/遥望群犬竞走/诸人试令目之/之才即应声云/为是宋鹊/为是韩卢/为逐李斯东走/为负帝女南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朗不用心思义
..思义:思考义理。

B.之才少解
..天文少解:稍稍懂得。

C.知午年必有革易
..革易:改变更替。

D.帝每发动
..发动:征发动员。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之才少年早慧,才学不凡。

他五岁就能背诵《孝经》,八岁就略通其意旨;他曾机智地用书中的语句应对周舍的戏谑,赢得周舍的赞赏。

B.徐之才见多识广,明悟多通。

有一个人曾经用色彩斑斓的人骨做刀靶,徐之才通过观察做出判断,认为死者生前一定患过骨瘤。

C.徐之才擅长医术,疗效明显。

他曾经为武明皇太后治病,手到病除;他为武成帝治病,数剂药就使武成帝痊愈。

所以他常留在他们身边侍奉医药。

D.徐之才聪明过人,擅长狎语。

武成帝长了齻牙,邓宣文说实话而遭了打,徐之才却拜贺说那是智齿,长智齿的人聪明长寿,武成帝听后十分满意,赏赐了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