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先秦——空首、釿、尖足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先秦——空首、釿、尖足布
泉藏古藏论古今,不管唐宋元明清
方圆之间天地大,古往今来岁月明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货币,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商和西周货币
我国从夏代开始,已由原始共产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

商代的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在商代的六百多年中,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代的生产工具,已经不是石器而是金属工具。

随着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之间的分工,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日趋巩固和加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在商代取得了显著发展,“商人”的名称可能即由此而来。

商王和贵族经常以贝赏赐给臣下僚属,贝在当时起着货币的作用。

贝为什么能起着货币的作用呢?因为贝具有以下条件:一、贝本身有使用价值,它可以做装饰品;二、有天生的单位,便于计数作价;三、坚固耐久;四、便于携带;五、数量不多,取得贝要花去相当劳动。

商代的贝以“朋”为单位。

原义为颈饰,每朋是串起来的十个贝。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业的发展,交换的扩大,到了商代后期,出现了铜贝,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

骨贝,石贝,铜贝,包金贝。

铜贝和包金贝
鲁国贝币
西周时期还出现了金属货币——原始布,但铸造尚少。

布是古代的铲形农具“鎛”演变而来的。

在交换
中,青铜布向轻型化和小型化演变,成为金属货币的布。

最初的布币,还较大程度保留着鎛的形状。

原始空首布(或农具)--中山
春秋战国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

由于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遂形成了这一时期货币形态
的多样性,除西周已有布币外,尚有刀币、环钱、蚁鼻钱和爰金等。

1、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

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

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

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

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

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

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

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

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

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

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

铜贝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

蚁鼻喻小,意即小钱。

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

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
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

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候割据的产物。

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

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一、空首布
布币是春秋时期除齐,楚以外普遍使用的货币。

早期的布币形体较大而无文字,以后多铸有纪数、纪地、纪干支、纪币或币值的文字。

春秋时期空首布币有:
空首耸肩尖足大布空首无文布平肩桥足空首布,这类空首布多有一字或二字地名,也有纪干支、数字的。

空首布中尚有斜肩的,如王川釿(旧释三川金化或齐金化)、东周、武等数种。

耸肩空首布
【空首布大型 (弧档)】
空首布较大型(平档)
【空首布较大型(阔足狭平档)】
空首布小型(平档)
空首布小型(长足平档)
空首布特小型(平档) 平肩空首布
【“上”字平肩空首布】斜肩空字首布
【武字斜肩空字首布】
二、釿布
釿布:釿布的特点是平首方足圆裆,肩则有圆有方,较厚重。

钱文字数较多,内容有纪地及纪值的。

“釿”,币值。

【二、一、半】是纪数,二釿等于二枚一釿,又即等于四枚半釿。

“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布:“安邑”,地名,魏旧都,地在今山西夏县禹王城。

“阴晋半釿”地名:陕西华阴县。

“梁一釿”、“梁半釿”布:“梁”即大梁,魏国都。

战国时魏都曾由安邑徙大梁,故地在今河南开封。

“京一釿”地名:未知
“分”布:“分”,地名,汾阳之布也,战国时属赵,地在今山西汾阳。

“梁充釿五十二当寽” 布:“梁”,地名,见前释。

“寽”重量单位或币值。

全部钱文的意思是:
“梁二釿布五十枚当一寽”。

“梁充釿布一百当寽”布,意为“梁一釿布一百枚当一寽。


“梁正尚百当寽”布:释同上。

“梁半尚二百当寽”布:意为:“梁半釿布二百枚当一寽”。

寽lüè
基本字义
1. 古同“锊”,量词,古代重量单位。

寽luó
寽lǚ
基本字义
1. luō ㄌㄨㄛ
2. 古同“捋”。

“安邑二釿”
“安邑一釿”背安
安邑一釿
安邑半釿
梁半釿
阴晋半釿
梁一釿
京一釿
【分布】
梁充釿五十二当寽
【梁正尚百当寽】
空首布进一步轻型化和小型化发展,成为首部平直不空,裆部加深的平首布。

在其演变过程中,又可分
为尖足、方足、园足等。

体形亦由大向小发展。

三、尖足布
尖足布砣子
“晋易”尖足布:“晋易”即晋阳。

战国时赵邑,今山西太原。

此布有大小两种,小者称“晋易半”,
但亦有无字者。

半即两枚当大者一枚之意。

晋阳
晋阳半
晋阳半传形
左直读晋阳半传形
“易人”尖足布:“易”为阳字简写。

阳人,地名,战国时赵地。

山西太原市东北阳曲县境。

易人
“易人”传形
“易人”传形反书“人”
“易人”中晚期异形尖足布
“易人”类圆足稀少!
“文阳”尖足布。

山西文水县境内,其背有字者。

【“文阳”传形】
尖足布:“西都”,地名,战国赵邑,今山西孝义县。

西都
尖足布:“榆乡”,地名,战国赵邑榆次,晋时名榆邑,地在今山西榆次。

有小型,大型两种:
小型:“榆乡半”
大型:“榆乡”
“离石”尖足布:地名,战国时赵地,在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县境内。

“离石”
注:此同版仿品甚多,鉴定方式:伪品文字较此品文字粗而无力。

“平州”尖足布:“平州”,地名,战国时赵地。

山西介休县西。

【平州】
平州传形
“平周”尖足布:“平周”,地名,战国时赵地,在今山西文水县。

平周
平周传形
【平周类方足】
平周类方足大型
平周类方足左竖读
“武安”尖足布:“武安”,地名,战国赵地,在今河北省武安县西南。

武安
“商城”尖足布:地名代考!
【商城】
【商城传形】
“霍人”尖足布:战国时赵地,在今山西繁峙县境。

【霍人】
“中阳”尖足布:“中阳”,地名,战国时赵地,即山西中阳县。

【中阳】
“兹氏”尖足布:“兹氏”,地名。

战国时赵地,在今汾阳县境。

品种有:小型“兹氏”和“兹氏半”大型“兹氏”,类圆足“兹氏”类方足“兹氏”。

大型尖足“兹氏”
类方足“兹氏”
“兹氏”传形
【类圆足“兹氏”】
“韩”尖足布:地名。

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五台县古城村。

“韩”
【“韩”类方足】
“ 韩半”
“武平”尖足布:“武平”,地名,战国时赵邑,在今河北省文安县北
“武平”
“邪山”尖足布:地名待考。

品种:小型,大型,类圆足。

“斜山”大型尖足布
【“邪山半”类圆足,罕见】
“大阴”:尖足布:地名待考。

种类:
【大阴】
“大阴”
“大阴”:类方足
“蔺”尖足布:地名。

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离石县西。

左“蔺”
“蔺”半
大型尖足布蔺
'虢'尖足布:地名!
【类圆足虢】
半:记值
【半】
“寿阴”尖足布:“寿阴”,地名。

战国时赵地,在今寿阳县境。

【“寿阴”】
甘丹:地名。

战国时赵邑,在今河北邯郸。

甘丹大型尖足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