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外语教授教化[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年第3期
正如“课程的改革永远没有终点”一样(胡庆芳,2005),课堂教学的改进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改进离不开准确到位的诊断,而“课堂诊断是一种专业活动”(胡庆芳等,2007a),因此进入课堂场景进行观察和针对问题进行归因诊断必然需要专业的视角,才能保证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和问题诊断的准确性,也才能确保实践改进的针对性。

一、课堂问题诊断的视角与流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学实践过程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分析,课堂观察和问题诊断一般需要以下五个维度作为核心视角进行分析:
1.主体互动:质量与机会
主体互动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语言或行为的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胡庆芳等,2007b)。

这里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互动方式之一的语言也包括肢体语言在内。

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互动而演绎的一段通向预期目的地的旅程。

没有主体互动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表现出主体互动的课堂未必是有效的课堂。

对主体互动的审视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质量与机会。

所谓质量是指在主体互动的过程中,有新的、有意义的内容生成,同时师生之间的问与答都融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

否则,只是教师一连串的提问和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虽互动频繁且不乏热烈,但仍不能视为有效的主体互动。

所谓机会是指主体之间的互动机会对于每一位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得到了实现。

参与互动是每一位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应有的权利。

真正民主的课堂就是要保证主体间平等的互动机会,课堂上每一个互动的环节都要尽可能地涉及更多的成员,并且通过整堂课各种互动环节,使基本上每一位成员都获得互动的机会。

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与少数几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互动,或只是学生中一部分活跃分子在互动,都不能视为有效的课堂。

经过质量与机会这样两个标准的深入考察我们会发现,以往许多课堂表演效果非常好的公开课尚有很大的改进
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诊断与实践改进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庆芳
【摘要】课堂教学诊断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有体现新课程标准和学科自身特点的分析框架。

本文基于深入的实践研究,提出了课堂教学诊断的五大
视角——
—主体互动、知识呈现、教学环节、课程资源和目标达成,十个维度——质量/机会、时机/形式、流畅/逻辑、静态/动态、计划/现实,以
及实践改进的三大步骤——
—发现问题、诊断原因、实践改进。

本文还以《牛津英语》(上海版)7年级上册第三模块第三单元Water作为试教内容,完整地呈
现了课堂教学诊断与实践改进的全过程。

【关键词】教学问题,课堂诊断

空间。

2.知识呈现:时机与形式
教学是教师基于课前准备的教案,通过课堂主体间的互动,从而对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多方面进行体验、建构和共享的过程。

没有知识呈现的课堂与没有主体互动的课堂一样难以想象。

但是,有知识呈现的课堂比比皆是,但呈现的效果却千差万别,其主要原因往往在于呈现的时机与形式是否恰到好处。

时机就是指在恰当的时间呈现了适当的知识。

形式就是指适当的知识以最具表达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信息损失最小,主体间的沟通与理解变得最快捷。

否则,知识的呈现即使再全面,但如果时机不对,就会造成主体认知的混乱,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打折扣。

同样,知识的呈现尽管时机恰当,但是其形式不能最佳地传递其承载的内容,也会造成主体认知的困难,教学效果也会不佳。

对知识呈现的时机与形式的把握是教师新手和有经验的教师之间的重要区别,因为实践智慧蕴藏其中。

对于知识呈现过程中时机与形式维度的审视,需要对当堂教学内容的透彻理解以及对学生情景认知的深刻洞察。

同样内容的一节课,变换成一种不同的呈现形式,调整出一种不同的呈现程序,教学效果往往会发生异乎寻常的变化。

3.教学环节:流畅与逻辑
“课堂是教师对教学一种结构化的设计和演绎”(胡庆芳等,2007b)。

一节课的起承转合就是通过教学环节来实现的。

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环节,但是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实施各教学环节都能有效地体现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关键在于其间交替演进的流畅感与逻辑性。

一节课各教学环节的完成需要流畅,但不是每一节娴熟流畅的课都是有效的。

有些公开课可以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用时掌控得精确到秒,一切尽在预期中,但教学效果却流畅有余,学生认知衔接失调。

另一方面,一节课的上下环节之间需要有逻辑性,但只是各教学环节有逻辑性的机械组合并不能演绎课堂的精彩。

正如很多失败的公开课一样,各教学环节经过了专家们的设计与论证,不可谓逻辑性不强,但教师的演绎却生搬硬套般索然寡味。

所以有效的课堂一定是既如行云流水,又能环环相扣。

4.课程资源:静态与动态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课程资源的意识不是很突出;如果有,更多的也是充分利用本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信息资源。

此外,经验丰富的教师可能还会运用本学科领域内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其它学科领域的相关内容以及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

但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程资源除了上述静态的信息资源之外,还应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信息资源。

换言之,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生成者,他们往往会在教师预先准备的信息含量之外,经过情景互动,交流碰撞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从而丰富预期的课程内容。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而言,不仅要看教师对静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同时还要看教师对动态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对静态和动态的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会使一节课的教学信息倍增,精彩生成无数”(上海市教师成长档案袋研制与推广项目组,2006)。

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真正自然而真实的好课往往都是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情景,创造设计恰当的问题,积极挑战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而水到渠成的结果。

5.目标达成:计划与现实
教师对每一节课都有自身的目标预期。

教师课前基于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起点的分析,会设计出计划要达成的目标。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年第3期
学目标的设计自然会对教学产生直接的指向作用,不恰当的教学计划必然导致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

但是,有时经过对照或比较发现,教学目标确实达成的课,其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很多教学效果平平的课往往都是教师止于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现状的结果。

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的知识与活动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变化自然成为反观教学目标本身达成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上述五个视角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与整体。

主体互动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主体的活动,知识呈现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即知识运用的艺术,教学环节关注的是全过程教学活动展开的结构,课程资源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即知识本身的形态,目标达成则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状态。

在针对某一次课堂教学诊断的实践过程中,这五个视角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视角的采用取决于已经明确的问题性质或研究者的专题侧重。

如果问题不明确,则可以从五个视角分别去分析和发现问题。

课堂诊断与行动改进的实践表明,核心的诊断视角确立之后,从问题的定性到科学的归因,再到解决的策略,便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
1.发现问题。

以教学诊断和研究的目的进入课堂场景,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针对课堂教学的诊断必然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且要在可能会有很多问题出现的情况下,能抓住主要的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定性分析。

明确问题是追因诊断的前提。

2.诊断原因。

一节课主要的问题确定之后,接下来是尽可能全面而客观地追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专业的敏感和由此而进行的精准判断不可或缺。

没有判明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就不可能提出标本兼治的有效策略。

追因诊断是提出实践改进对策的必由之路。

3.实践改进。

传统的以评课代替课堂诊断的活动往往是评论有余而行动改进不足,结果这样的专业活动被越来越不专业的内容充斥,使得课堂教学的改进收效甚微。

以专业研究为支持的课堂诊断,直接指向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问题的发现和原因的诊断都离不开解决问题的对策,并依据对策进行的再次实践改进。

这是行动研究的真谛。

课堂诊断以及对教学的相关评论都是途径和过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改进才是最终的目标和目的。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诊断和实践改进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诊断原因,再到实践改进,可能不是一条简单的流水线,有可能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演进的过程,因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使问题变得复杂化。

二、英语课堂实践改进的案例诠释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习了新课词汇和句型之后,知识综合运用的课堂很容易陷入机械的句型操练的怪圈。

因此,寻找克服这一教学通病的方法成为课堂教学诊断和实践改进的重要内容。

本课例研究小组针对这一教学难题,选择了《牛津英语》(上海版)7年级上册第三模块第三单元Water作为试教内容,持续进行了改进教学效果的探索研究。

其过程概述如下:
授课教师当初的教学设计分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课外延伸三个部分。

在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是:认识tap,pump, fix,dripping等生词,以及熟练运用“use... for...”和“save...by...”等短语;技能目标是:能谈论水的用途和知道节水的方法;情感目标是:理解水的重要性,养成节水的意识和习惯。

三个教学环节分别是:热身环节(学生

齐声朗读关于水的一首诗)、看图表达环节(谈论水的用途和节水的方法)、综合运用环节(写信给外星人介绍水的用途和节水方法)。

课外延伸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上网收集关于水的更多信息。

1.第一次课试教
[观察发现]
课堂上师生互动内容贫乏,生成的新的课程资源较少。

[问题诊断]
(1)在朗读诗歌的热身和导入环节,教师没有很好地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学习关于水的话题的兴趣和动机没有被调动起来。

原诗内容如下:
Water has no taste at all.No taste!
Water has no smell.No smell!
Waster's in the waterfall.Waterfall!
The pump.Pump!
The tap.Tap!
The well.Well!
Water's everywhere around us.
Water's in the rain.Rain!
In the bath.Bath!
In the pond.Pond!
And in the sea again.
(2)知识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并且在学生考虑问题时就急于呈现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预期的课堂动态生成大打折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主要是操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所设计的课件主要是运用图片来呈现知识信息。

比如,讲到节水的方法时,课件显示的就是一幅滴着水的水龙头的图片。

师生间的互动也主要停留在看图说话的模式。

其实,离开图片,学生们本可以自由地生成远比现成图片多得多的课程资源。

另外,授课教师呈现答案的时机把握不恰当。

例如,在呈现了上面这张图片之后,授课教师提问:What will you do with the tap?在学生开始思考但尚未给出答案之
前,授课教师迅速点击鼠标,多媒体画面上迅速呈现出预先设计好的答案fix the tap,并开始领读。

因此,当知识呈现的形式出现问题时,学生的生成过于局限;当问题答案呈现的时机出现问题时,学习主体间的互动更易于出现低水平的重复。

(3)留给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过于简短,对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根据课堂观察所做的时间记录,授课教师让学生就水的用途和节水的方法等话题组织的小组讨论,从宣布开始到叫停只有10秒钟左右,学生刚围在一起开始讨论,教师叫停的指令已经下达。

学生之间没有充分互动和启发,因而难以生成新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讨论节水方法的环节,一个小组在接近10秒钟内只有三个学生发言,情景片段如下:
学生1:We can save water by turning the running tap off.
学生2:I want to save water by fix...
学生3:Fixing the dripping tap!
其中第二个学生因出错被第三个学生更正而没有完成表达。

需要指出的是,save wa原ter by turning the tap off是课本上的例句,第三个学生所说的fixing the dripping tap也是课本上的例句。

可见,在太短的时间内,学生的互动内容还停留在已有知识的重复上。

基于生活经验,学生本来可以造出各种各样表达节水方法的句子,但由于时间太短而没有实现。

(4)综合运用环节中设计的给外星人撰写书信的任务比较有创意,但知识呈现的形式依然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空间,课堂再一次与精彩的生成失之交臂。

10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年第3期
授课教师在书信的内容设计中,把课堂上学过的句子用完形填空的形式重现在书信中,基本上停留在复习的层次上。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和生成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授课教师预先设计的书信内容如下:
Dear black brothers,
We are so happy to get your letter and know that you have got water on your plan原et!Congratulations!
On the earth,we use water for brushing our teeth at home.We use water for _______at home.We use water for_______ at home.We use water for_______at school when our hands are dirty.Farmers use water for_______.Firemen use water for_______. Cooks use water for_______.
There's only a little water on the earth, too.We must protect and save water!Per原hap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can help you.
We can save water by_______the drip原ping taps.
We can save water by_______a shower rather than taking a bath.
We can save water by not brushing our teeth under a_____tap.We can use a mug.
We can save water by not___________. We can use a basin.
Let's be friends of water!
Yours,
Friends on the Earth
[解决策略]
(1)增强诗歌导入环节的吸引力,为知识的综合运用做好情感铺垫,增强生成动机。

(2)在知识呈现的形式上多一些选择性提示,并注意引导学生做超越选择提示之外的开放性思考。

(3)修改原来完形填空式的机械书信模式,改为情景短剧类表演,以活化知识的运用。

2.第二次课改进
针对第一次课出现的问题和课例研究小组研讨过程中提出的解决策略,授课教师对改进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增加诗歌导入环节的音乐背景和拍手打节奏的活动;适当增加期待学生生成的时间;将最后的书信写作改为情景短剧表演。

[观察发现]
课堂互动质量有所提高,但总体表达形式还是显得单一,知识综合运用课活学活用的特点依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问题诊断]
(1)教师过于注重结构的训练和强化,相同意思的多种表达形式没有挖掘和表现出来。

例如,在针对滴水的水龙头询问学生怎么办时,可以呈现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答案,也可以同时呈现几个答案,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并提供更多的解决办法。

示例1:
save water by
fixing the dripping tap
repairing the dripping tap
changing the dripping tap
turning the dripping tap off
turning off the dripping tap


⏐⏐
⏐⏐
⏐⏐
⏐⏐
⎨⏐
⏐⏐
⏐⏐
⏐⏐

示例2:
use water for
planting
to plant {trees and flowers 示例3:How can we save water?
We can save water by
making it clean.
not making it dirty.
not polluting it.


⏐⏐
⏐⏐
⏐⎨
⏐⏐
⏐⏐

(2)教师关注课堂上的即时生成不够,有效的精彩生成宜在全班分享。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偶尔也会生成精彩的内容。

但是,授课教师没有很
11
好地利用,让全班学生一起分享。

例如,在呈现一张污水河的照片时,授课教师提问图片反映的是什么,有学生回答polluted water,而授课教师期望的答案是water pollution,所以授课教师就直接说出了后者,而对学生生成的答案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

(3)教师呈现知识的方式还是趋于单一,且以预设为主。

整节课授课教师基本上还是用课件进行教学演示,尽管课件的内容做了些调整和补充。

因此,教学受课件预设内容的束缚比较明显,而生成的新的课程资源不能很好地纳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4)个别教学环节的位置设置不恰当,逻辑性出现问题。

在改进课上,授课教师调整了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布,课堂的流畅性有明显增强。

但是,如果深究一些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就会发现新的问题:授课教师在讲完了水的用途和节水的方法之后,增加了关于“2007年世界水日”的拓展环节。

但是,2007年世界水日讨论的主题就是如何应对世界水危机,所以提出的是节水的理念和发出付诸行动的倡议。

这样就与前面讨论节水方法的环节有些重复。

如果放在讨论水的用途之后再引出2007年世界水日的话题,之后再自然进入对节水方法的讨论,教学环节的安排就顺理成章了。

(5)情景短剧表演中情景生成不够,学生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情景短剧的表演比第一次设计的完形填空式的书信作业要显得生动活泼得多。

但是,作为旨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能力的环节,情景短剧中学生活动的情景性和创造性还不够,背诵式表达的痕迹还很明显。

扮演来自外星的黑人兄弟(black brothers)的学生还可以与更多的“地球”学生进行真实互动,自由发挥还可以更充分些,从而增强表演的情景性和创造性。

[解决策略]
(1)语言结构力求多样化,形式为内容
服务。

(2)现代课件与传统的粉笔、黑板并用,
相得益彰。

(3)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学生
的课堂生成也是资源,应注意开发和利用。

(4)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构想情景短剧,
进行创意表演。

(5)情景短剧表演的教室布置应适于学生走动。

(6)课外上网查询更多有关水的信息的作业变成下一次课的海报展览或参加世界水
日的登台发言,使教学课内环环相扣,前后
两次课也无缝链接。

尾声:经过第三次课的再改进,课堂教
学的演进比较流畅,各环节环环相扣。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明显活跃起来,在小组讨论节
水方法的环节,学生们想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家里尽可能循环使用水;政府鼓
励发展科学技术,使水循环技术和水净化技
术得到普及;适当提高生活用水的价格等。

在情景短剧的表演环节,学生对英语的运用
虽非娴熟,但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基本得当,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达到了比
较好的互动效果。

最后,有关知识拓展的课外作业既给当堂课画上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
的句号,又为下一次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胡庆芳.2005.美国高中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庆芳等.2007a.校本教研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胡庆芳等.2007b.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海市教师成长档案袋研制与推广项目组.2006.
捕捉教师智慧:教师成长档案袋[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