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
【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二)文言现象积累:
1、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③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③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④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
词,驻扎
⑤既东封.郑:名作动,把……作为疆界
⑥越国以鄙.远:名作动,把……当作边邑
⑦阙秦以利.晋: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⑧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⑨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⑩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⑪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⑫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⑭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⑮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4、重要虚词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
而
①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
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
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5、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④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⑤(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
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
⑦(烛之武)夜,缒而出:省主语
⑧(烛之武)许之:省主语
⑨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⑩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宾语之:指郑国
⑪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⑫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6、重要实词
①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
②犹不如人(犹:尚且)
③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给予)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
板)
⑤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延伸)
⑥不阙秦(阙:侵损)
⑦惟君图之(惟:句首语气词,)
⑧乃还(乃:于是撤军)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⑩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
⑪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⑫亦去之(去:离开)
三)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
心动,坐收渔利。
9.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夫晋,何厌之有?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对楚国有二心。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翻译: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翻译: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张边界。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到损害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翻译: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达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他人的力量,却
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五)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 qǐ)子、逢孙、杨孙戍(s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1、C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共其乏困(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2、D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3、B
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4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A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6、D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
7、D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8、B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D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10、C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11、D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2、B【解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所与:结盟。
13、D【解析】“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1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
14、A【解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
15、B【解析】B项“既”意为“已经”。
1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16、B【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17、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 B.子亦有不利焉
C.子犯请击之 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17、C【解析】C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驻扎军队)
B.何厌.之有(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若毒.之乎(怨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认为)
18、A【解析】B项“厌”是“满足”,C项“微”是“如果没有”,D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19、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9、D【解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20、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0、D【解析】①项“亡”意为“灭亡”;②“亡”为使动用法;
③“封”为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④名词“疆界”。
2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21、D【解析】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2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2、D【解析】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
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3、C【解析】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
24、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4、A
六)简答: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后“夜缒而出,见秦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答案: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
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
2、试比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异同。
2、答案: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
3、用自己的话给下列人物写一句话的评说。
(可多角度、有创意地评论)(1)烛之武:(1)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大勇:只身赴敌营,说服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2)佚之狐: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可谓慧眼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