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
(1)生当作人杰,。
(李清照《夏日绝句》)
(2)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3),,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5)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两句后来被浓缩为成语,比喻说话做事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6)你班拟出一期以“莲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你准备选取“,”这两句连续的古诗文名句来歌颂君子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
2.根据语境作答。
湖水清冽,状似天镜,静如美玉。
鸟类扇动着蝉翼般的翅膀,在云龙湖划下错杂交织的娟秀弧线。
澄碧的水面上,鸟儿们在你追我赶。
那景致,纵是最xián shú()的画笔也难以描绘,最美丽的镜头也难以定格。
在云龙湖,我的身心从未如此()。
云龙湖的一树一水,一花一草,都如袅袅升腾而来的禅意,润泽着我,柔抚着我。
我甚至能听到时间行走的步履声。
在暖阳一深一浅的呼吸中,我屏气凝息,把云龙湖的一切都记存心间。
我脚步轻轻,在湖畔,吸吮着来自身边气息的清新。
像一位衣衫翩翩的歌者,举杯邀景,神色yōu xián ()。
我不禁艳羡这里的每一株草,每一棵树,艳羡它们能终日与云龙湖相伴,守着岁月看日升日落,看月圆月缺,看每一只飘飞的蝴蝶()。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正确的词语。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宁静安静翩翩起舞展翅高飞
(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四个句子是徐州黄楼“五省通衢”牌坊上的两副对联,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地锁江淮人文一脉兴秦汉②九州胜景龙吟虎啸帝王都
③衢通南北气势千秋贯古今④五省通衢禹列尧封神圣地
A.①④③②B.④②①③C.③①②④D.②①④③
4.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是一部有趣的书,孙悟空和猪八戒都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励志的书,主人公保尔为了理想跟各种磨难作不屈的斗争。
B.托物言志是一种通过描写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的创作手法。
朱自清的《春》、茅盾的《白杨礼赞》、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C.《战国策》是战国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史书。
D.许多传统谦敬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还常常使用。
比如,打扰别人说“劳驾”,请别人指导说“赐教”,称自己的文章为“拙作”,欣赏别人的文章叫“拜读”。
二、阅读(55分)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①,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
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
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
故水至而民不恐。
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
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
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
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
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
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②其患。
”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
故水既去,而民益亲。
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
徐人相劝成之。
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
(选自苏辙《黄楼赋并叙》)
【注释】①澶渊:古湖泊名。
②被:遭受,蒙受
5.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两处)
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使民具.畚锸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①方.水之淫也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D.①水虽.复至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①澶渊诚.塞,徐则无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水既.去,而民益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熙宁十年,黄河决堤,滔滔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徐州面临灭顶之灾。
苏轼带领徐州军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洪的胜利。
B.抗洪中,苏轼“水未至”就未雨绸缪,准备充分,所以大水到来,城内百姓并未逃散。
他还赈济灾民,使无数受灾百姓获救。
C.水灾过后,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
楼上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寓土能克水之意,表达驱除水患、永保徐州平安的美好愿望。
D.选文描述了黄河泛滥徐州受灾的情景,记述了苏轼不辞劳苦抗洪救灾的政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中秋月①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②,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①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
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
9.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选段一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
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签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
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选段二
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拨。
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
那富安走不到十来
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
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的三四步。
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
把枪拥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怒,情理难容。
”陆虞侯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
”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那雪下的猛。
11.两段选文都写到了“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析选文中的两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林冲“熬得住”“做得彻”,请从作品中另选情节进行具体分析,来印证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1日公布,当前我国总人口14亿多,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目前的10.75年……这些最新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
然而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这些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如何将“人口红利”尽快转化为“人才红利”,如何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如何处理好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都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人口问题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人口结构和素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新华社电)
(选自《算清“人口账”下好“发展棋”》《新华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二
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次普查结果蕴含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
2010年至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
“人
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
”宁吉喆说。
宁吉喆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也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魏玉坤/安蓓/邹多为)——选自《人口红利继续存在仍具较强活力》《解放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三
从城乡结构看,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宁吉喆介绍,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近70%。
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
(陆娅楠)
(选自《人口家底有了新变化》《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
14.围绕人口变化,以上三则材料表达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比较并分析下图内的两组数据,写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全国人口
141178万人
▲与2010年相比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0.53%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散文,完成问题。
汉风凛冽
陈应松
①身着褐衣的凿石者,紧攥着灼热的錾子和铁锤,对准巨大的石头,凿着,凿着……将一座山齐刷刷地劈下,不对,应是凿下,像刀切斧削一样壁立千仞。
狮子山楚王陵的墓道,既是石刻,也是石切。
②在狮子山楚王墓前,有许多庞大的、未凿完的石头,它们横七竖八、犬牙交错地胡乱堆砌在那儿,这是一个未完工的工地,似乎看得到石匠们尚未走远的样子,他们从沉重的巨石里爬出来,像一只只甲虫,满手老茧和血渍,看着自己即将完成的杰作,在一个血红的黎明悄然离去……
③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温驯的牛和尖锐的犁——它们可爱地耕耘着汉代的大地。
嬉戏的羊、飞翔的大鸟和栖居在屋顶及车轼上的神鸟。
扬鞭的农夫、握锄的农夫和播种的孩子。
炮鳖烩鲤的美食家。
执桴击鼓,羽葆飘扬,投琼著局、嬉耍玩乐的艺人。
④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歌吟、吹奏和长袖起舞的仕女。
留下了织布、络纱、摇纬的农妇。
迎宾的侍仆、下棋的闲客、烧烤肉串的饕餮者。
背牛、扛鼎、拔树、伏虎的力士。
⑤凿石者在石头上留下了头戴斗笠、身着蓑衣、手持耒耜、引凤升天的炎帝。
熊首人身、口吐仙气、体生双翼、乘黄升仙的黄帝。
青鸟为其衔食的西王母。
在楼阙上亮翅的三足鸟和诡异的九头兽、九尾狐,以及人首蛇身、马首人身、鸟首人身的众神……
⑥无数梦幻与现实的场景,超凡的艺术想象,让笨拙的石头成为天空和灵山,成为神祇的圣庙,成为诸神飞翔的穹窿。
死亡像一场狂欢,是生命的另一次开始。
削去楚辞“魂兮归来哀江南”的凄婉幽愤,生命不可终结,永远高亢存在,这澎湃烂漫的灵魂,精鹜八极、同气相求,犹如天地初创时的大典。
⑦云龙风虎的遒劲造型,挟风云雷电,携日月星辰。
浑圆饱满的线条,以大朴不雕之雕,大道无言之言,大象无形之形,组成了石头上的大汉风景。
什么叫汉唐气象?在徐州,在我见到的汉画像石上,一个时代的伟大气魄和盛世年景如辎重和沉雷从天庭滚滚而来,撼人心魄。
⑧沧桑历尽,从荒野上挺立起来的石头,就像汉代,仍在遥远的地平线闪光。
那些灵魂的仰望者,对天堂的渴盼是从神道开始的,石阙、石碑、石柱、石人、辟邪、石虎、石马、石牛、石羊,如仙槎,生双翼。
至石椁、石棺、石阙、石祠……笨重的石雕,因紧贴大地的煌煌匠心,而让其身轻似燕,飞入袅袅青空,冲破云烟,进入太虚圣境,脚下,仍是磅礴汉家厚土。
⑨徐州,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大汉起于小沛,大汉根在安国。
”虽然汉兴起于楚,但两汉是汉族自我确认的时代。
她的自信、青春、强劲和力比多膨胀高昂,其他朝代无可比拟。
她的开疆拓土,到达过河西走廊和南疆的沙漠深处,你就能强烈地感受到。
我想起“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的班超,这位以36人平定西域的杰出汉使,以强大的胆略和吸附力,收服了西域50多个国家。
没有像班超这样挟持大汉之风的吹彻,吞吐八荒的豪杰,没有汉画像石这种体量的艺术之魅,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又有什么神采和气韵?
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猛士,这就是徐州汉画像石透射出的凛冽之气,无数灵跃的石头垒砌着,占领了惊涛轰鸣的历史河岸,带来森严激荡的气象,横亘在千山暮雪、万里长云的时空,雄浑、苍劲,成为汉代的丰碑。
(选自《人民政协报》2020年11月29日,有改动)
17.概括汉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品析下面的句子。
没有像班超这样挟持大汉之风吹彻八荒的豪杰,没有汉画像石这种体量的艺术魅力,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又有什么神采和气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①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探究作者以“汉风凛冽”作为标题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两张图片中的文物都出土自徐州汉墓,如果你是一名解说员,请结合文中提供的汉文化信息,任选一件从创作艺术和作品意蕴两方面进行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63分)
22.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面貌、新气象,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请联系生活,以“此中有新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⑤书写要正确、规范,力求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死亦为鬼雄
(2)归雁洛阳边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注意“缀”的书写)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濯”的书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故答案为:⑴、死亦为鬼雄
⑵、归雁洛阳边
⑶1、羌管悠悠霜满地2、人不寐
⑷1、青树翠蔓2、蒙络摇缀(注意“缀”的书写)
⑸1、醉翁之意不在酒2、在乎山水之间也
⑹1、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濯”的书写)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
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
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
此类题目默写时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平时常积累,可边读边写。
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2.【答案】(1)娴熟悠闲
(2)宁静翩翩起舞
(3)我脚步轻轻,在湖畔,吸吮着来自身边清新的气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根据平时积累作答。
“xián shú”写作“娴熟”;“yōu xián”写作“悠闲”。
(2)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
根据词语意思,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宁静:(环境、心情)安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稳平静。
根据语境分析判断,A处应选“宁静”;翩翩起舞:展翅高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指鸟展开翅膀远远飞走了。
亦比喻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抱负。
根据语境分析判断,B处选“翩翩起舞”恰当。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语序混乱。
“气息的清新”改为“清新的气息”。
故答案为:⑴娴熟悠闲
⑵宁静翩翩起舞
⑶我脚步轻轻,在湖畔,吸吮着来自身边清新的气息。
【点评】⑴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⑵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
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⑶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有一定条理。
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A成分残缺;B前后矛盾;C用词不当;D词序颠倒;E 搭配不当;F语义重复;G不合逻辑;H句式杂糅;I表意不明等。
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仄起平收”原则来确定下联,再根据内容来配对:“都”“今”是仄声字,②③是下联,“五省通衢”对“九州胜景”,“地锁江淮”对“衢通南北”。
即:④②①③。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
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
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4.【答案】D
【解析】【分析】A.有误,猪八戒不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
B.有误,朱自清的《春》没有使用托物言志这种创作手法;
C.有误,刘向是西汉人;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
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
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
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答案】5.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6.A
7.①澶渊如果(果真)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
②因此大水退去之后(已经退去),百姓们更加亲密(团结、友爱、亲近)。
8.C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子间的停顿要注意: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据此分析,该句可断为: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附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七月四日,黄河决堤于澶渊,往东流入巨野,北溢出到成功,在泗水往南溢出。
八月戊戌日,洪水到了彭城,我哥哥子瞻恰好为彭城守。
水没到,使百姓准备畚箕铁锹,准备好了土石、刍茭,把空隙都堵塞上了,做好了防治水患的准备。
所以洪水来到后,百姓也不担心。
自戊戌日至九月十五日,水淹到城墙的二丈八尺,流向东西北门,水势汹汹,浪头仿佛和远山、城墙一样高。
大雨昼夜不停。
子瞻穿着草鞋,住在城墙上,征调民夫,调派禁卒来抗洪,严禁百姓私自出城躲避洪水。
自己身先士卒,下定决心与城共存亡,因此,水势虽大但老百姓抗击洪水的决心很坚固。
当洪水漫无边际,淹没千余里的土地,冲走房屋,冲塌坟墓,溺水的老弱随水漂流,强壮的人还能逃跑,老百姓没有吃喝,饥渴死在丘陵上的树木上。
子瞻使熟悉水性的浮船,载着吃的、喝的来帮助那些被困的人,获救的人数不清。
水已经干涸,朝廷正堵塞溃决的澶渊,没有时间顾忌徐州。
子瞻说:“澶渊如果真能堵塞,徐州就安全了,如果堵不住,那就是命啊,也不能让徐州百姓再次遭受水患。
”于是请求加高徐州的城墙,防备大水的冲击,用木头做成栅栏保护城墙。
大水虽然再次袭来,没有冲溃坚固的堤防。
因此,当洪水退去时,百姓更加团结了。
于是子瞻在城东修筑高高的门楼,粉刷一层黄土,他说:“水来土掩。
”徐人互相庆贺成功抵御洪水。
我要到洛阳去上任,路过徐州,将登上黄楼,俯视黄河水患的遗痕,联想古代黄泛的灾难,展纸挥毫,写成了这篇散文赋。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自己身先士卒,下定决心与城共存亡,因此,水势虽大但老百姓抗击洪水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