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模式
随着预防接种的推广,可见“疫苗相关 病例”。疫苗相关病例见于两种人:① 接种疫苗者;②他们的接触者。
接种疫苗病例绝大多数发生于4岁以下儿 童,其中约15%存在某种免疫缺陷。大 多于口服疫苗后7~21天发病。接触者病 例则多见于青年,大多数于口服疫苗后 20~29天。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率约为 1/260万剂,病死率约为10%
临床表现:瘫痪期
瘫痪分布可因个体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 为单肢瘫、截瘫和四肢瘫。瘫痪呈不对称 分布,下肢比上肢易受累,远端比近端易 受累。约3~5天肌无力发展至高峰。肌萎 缩出现在肌无力发生的3周内。
无感觉异常。 成年患者可有短暂的尿潴留。
脑干型常在脊髓受累同时出现延髓受累症
状,脑神经支配肌均可发生无力,但以吞
全部感染者的90%~95%。
临床表现:前驱期
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 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 系统受累的症状。1-4天后体温正常,症状 消失,病情不进展,则为顿挫型。
隐性感染和顿挫型脊髓灰质炎均为机体具 有较强免疫力,阻止了病毒进一步侵入中 枢神经系统的结果。
临床表现:瘫痪前期
临床表现:后遗症期
发病1年以上,瘫痪肌肉功能未恢复进入后 遗症期。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可正常或增高。
血清学检查若能测到IgM型病毒特异抗体, 或感染早期和3~4周后双份血清特异抗体 效价,后者增高4倍以上,则有临床意义。
近年来采用病毒cDNA作核酸杂交及用RTPCR检测病毒RNA,均具有快速诊断的作 用
前驱期体温正常2~3天后,再次出现高烧 (双峰热)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肌肉酸痛及 颈、背部疼痛明显,出现易激惹、不安及 情感不稳。
可有屈颈时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 性等脑膜刺激表现,CSF显示无菌性脑膜 炎。脑膜刺激症状持续1~2周。体温则在 数天后开始下降,其他系统症状也渐缓解。 在体温下降的同时出现瘫痪症状,进入瘫 痪期。
咽困难最常见。当延髓呼吸中枢及血管运
动中枢受累时,可发生呃逆,呼吸表浅、 缓慢,发绀,不安,焦虑(因缺氧),高血压, 最终血压降低、循环衰竭,这些情况往往 危及生命。
脑炎型可表现惊厥、意识障碍,似病毒性 脑炎。
临床表现:恢复期
瘫痪期持续1-2周后进入恢复期。瘫痪肌肉 功能逐渐恢复,轻者1-3月,重者数月或更 长时间。一般来说,越是接近生命中枢的 病变,越是恢复得完全。例如呼吸中枢受 累的病例,如能存活下来则症状可完全消 失。同样,舌咽或迷走神经受累时,大多 数亦能完全恢复。
谢谢
传染源
人是脊髓灰质炎惟一的传染源,由于隐性 感染者可以60~6000倍于有症状者,因而 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人感染后,从咽部检出病毒的时间为10~ 14天,从粪便中检出病毒时间平均为2~4 周,最长为123天。患者的传染性以发病后 7~10天为最高。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 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 食物、各种用具和玩具都可传播本病。在 家庭内、托儿所、学校内很容易传播本病。
①可有双峰热; ②发热或热退后出现肢体和或躯干麻痹,弛缓性, 不对称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③无感觉障碍;无病理反射 ④重症伴有呼吸肌麻痹和/或腹肌麻痹; ⑤病程早期,CSF中有细胞蛋白分离,恢复期呈 现蛋白细胞分离; ⑥肌电图:神经源性受损; ⑦粪便中分离出脊灰野毒株(确诊的依据)。
鉴别诊断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需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 神经根神经炎鉴别,后者肌无力多为对称 性,可伴有末梢型感觉障碍,瘫痪进展持 续2周左右。脑脊液蛋白质虽高,细胞数一 般正常。
脊髓灰质炎
概述
脊髓灰质炎即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是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造成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脊髓和脑干运动细胞受累,致所支 配肌肉发生弛缓性瘫痪为特征。
流行病学
脊髓灰质炎分布于世界各地,气温高的地 区更为流行。可以散发的形式或流行病的 形式发生于一年中的任何时间,7~9月份 最多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很少见于6个月前的 婴儿。早期流行的脊髓灰质炎90%以上为5 岁以下患儿,目前较多为5岁以上的青少年 患者及青年患者。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压力可增高。瘫痪前期脑脊液细胞 数即开始升高,初以多形核细胞为主,数 天后转为淋巴细胞。脑脊液蛋白质轻度升 高,而2-3周细胞数正常,蛋白仍增高。
诊断
大部分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根据其发病年龄、 季节、瘫痪前系统症状、典型的不对称性弛缓 性瘫及脑脊液改变,诊断不难。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及实验室检查
治疗
2.疑为脊髓灰质炎的患者在出现神经系统受 累症状时,即应住院卧床,仔细观察其吞 咽功能,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出现肢体瘫痪的,应使用辅助器械帮助患 者把肢体放在功能位,并进行被动运动。 凡有吞咽功能障碍的,予鼻饲流质,以防 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凡有呼吸功能障碍的, 呼吸机辅助呼吸。
治疗
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AFP病例快速报告
任何医疗机构发现AFP病例后,在12小时内 电话报至医疗机构所属的区(县)疾控中 心(市级主动监测医院同时直接向市疾控中 心报告) 。
医院填写传染病疫情卡片,同时进行网络 直报,在网上报告卡的“疾病名称“中选 择“其他疾病”,在“备注”中填写 “AFP”。其他项目按原疫情报告规定填写。
(-)
(+)
痉挛性瘫,中枢性瘫,硬瘫 弛缓性瘫,周围性瘫,软瘫
急性与严重的上运动神经麻痹可有一 休克期,如脊髓受累,称脊髓休克期。 病变虽累及上运动神经元,但表现肌 张力低,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 数小时或几周,休克期解除,渐出现 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 性。
治疗
1.本病的治疗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合理和 细致的护理在早期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前驱期和瘫痪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并保 持安静,避免疲劳,给予充分营养及水分。
如何留取标本( AFP病例标本的采 集)
一般AFP病例只采集双份粪便标本,临床高度疑似 脊灰病例和高危病例,需采集3份粪便标本(14 天内)和脑脊液标本。
粪便标本 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 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 标本盒的1/2) 置专用粪便盒内,-20℃保存 采集齐后3天内在冷藏条件下送市疾控中心实 验室,进行肠道病毒分离培养。
症状特点 损害部位 瘫痪部位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电变性反应 同义名称
表 1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种类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
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脊 髓前角细胞或前根、脊神经
常较广泛
常较局限
增高
减低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性
早期即有
如何留取标本( AFP病例标本的采 集)
脑脊液标本 发现临床高度疑似脊灰病例和高危病例时, 就诊医院负责采集脑脊液1-2mL 标明姓名、采集日期,区(县)疾控中心 于当日冷藏条件下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 (如不能当日送检,需-20℃保存) 进行脑脊液培养和PCR检测
注意!
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急 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慎重 诊断,在不能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均 作为“急性弛缓性麻痹(原因待查)” 诊断,不应做出“类脊灰”和“脊灰 (原因待查)”等其他诊断。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 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AFP监测是症状监测。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
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
休克、肺水肿和并发感染都是预后不良的 因素。
预防
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减毒活疫苗可有效 地预防该病毒的感染。建议服用疫苗方法 为:出生2、3、4足月,口服三联疫苗3次, 1.5~2岁及4岁时再各加强1次。遇有流行 时再作应急免疫,即临时加强1次。
监测病例定义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 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 均作为AFP病例。
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
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
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
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
病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 道病毒属。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分为Ⅰ、Ⅱ、Ⅲ三种不 同抗原类型,各型间偶有交叉,3型均可致 脊髓灰质炎,但以Ⅰ型最多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14天。 临床上可分为顿挫型、脊髓瘫痪型、延髓
瘫痪型及脑炎型等。 大部分感染者为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占
3.恢复期 当体温恢复正常、肌痛消失、瘫 痪停止进行后,即可采用体育疗法、针刺 疗法、推拿疗法、穴位刺激结扎疗法、拔 罐Βιβλιοθήκη 法等以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预后
如果诊断及时,各型脊髓灰质炎的总病死 率为1%~10%。年龄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 因素,有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的趋势。延 髓脊髓型的病死率更高,病死率可达 25%~75%。脑型的病死率可达100%。
本病亦可通过空气飞沫而传播。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在发展中国家本病地方性流行区,大多数 婴儿自母体获得中和抗体,至1岁时下降至 最低点。以后,由于显性或不显性感染,5 岁左右的儿童绝大多数都在血液中有中和 抗体存在,并可维持终生。因此,在本病 流行最严重的国家或地区中,发病年龄低。 在卫生条件好,预防接种推行彻底的国家 和地区,则发病年龄往往推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