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二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经典教学设计模板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初二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经典教学设计模板三篇
《大道之行也》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二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经典教案模板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二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经典教学设计模板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 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 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guān) ,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 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 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初二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经典教学设计模板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
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体感知:
1.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 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 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 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注意以下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guān) ,指老而无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领全文.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5.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 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 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思考讨论:
1.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业设计: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思考讨论: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 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 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2.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思考以下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六、课外延伸:
比较──拓展课文.
1.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2.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初二语文上册《大道之行也》经典教学设计模板三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 n) 恶(w )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 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 人统领以下两句, 使老有所终中, 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 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 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 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齐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