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学调资源中心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2月)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深圳市学调资源中心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2月)调研测试试题(含解
析)
2019.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有学者说,在宗教气息浓郁的16世纪,人文主义者只能拐弯抹角地宣传自己的主张,而宗教改革家却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基督教和《圣经》精神的,这种坚定的使命感使他们在宣传自己的宗教主张时表现得正气凛然和义无反顾。

这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改革家A。

主张重建信仰权威
B. 主张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C。

倡导安贫乐道理念
D. 坚持世俗权力高于教会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宗教改革家却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基督教和《圣经》精神的",结合所学,宗教改革主张《圣经》至上和因信称义,反对教会的权威,主张重建信仰权威,故A正确;宗教改革反对教会的权威,并非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B错误;宗教改革家反对教会倡导的安贫乐道理念,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俗权力高于教会的信息,排除D。

2.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
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少数民族间关系紧张
D. 书籍出版业的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A项错在“开始”,应排除;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故B项错误;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紧张,故C项错误;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的信息,可知书籍出版业的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故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

下列我国古代、近代的思想人物与他们的教育思想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A. 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B。

朱熹—---“为学乃变化气质耳”。

C。

曾国藩--—-“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余谓德才不可偏重.”
D。

陈独秀—-—-“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孙中山在教育方面提出“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

”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孔子主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朱熹提出“为学乃变化气质耳”,曾国藩提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余谓德才不可偏重。

”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4。

中国古代有一种制瓷技术,即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

此种制瓷技术的首创地点是在图中的
A。


B. ②
C. ③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描述及所学可知此种技术为“釉下彩”又称“窑彩",其首创地点位于湖南醴陵,根据地图可知④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湖南省,故答案为D项。

A项,①位于江西省,排除.B项,②位于陕西省,排除。

C项,③位于河南省,排除。

【点睛】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装饰瓷器。

5。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

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

”这类企业
A. 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B. 在建国初期发挥过作用
C。

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D。

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中的“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可知,材料中所说的企业是洋务运动期间官办的军事工业,而洋务运动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的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这类企业在建国初期早已消失,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这类企业是19世纪60年代的官办军事工业,而不是民营企业,故C项错误;这类产品主要提供给军队使用,而不是供皇室和皇族使用,故D项错误.
点睛:“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联系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

6。

据布里滕统计,1895年我国报刊共有15家;1895—1898年间,数目增加到60家;1913年有487家;五四运动时期数量更为激增,当时《中国年鉴》的估计是840家,《申报》认为有1134家。

材料反映出
A。

辛亥革命后掀起思想解放风
B. 清末政府严格控制报刊创办
C. 五四运动广泛传播民主科学
D. 中国人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19世纪末的时候,报刊的数量很少,即使有增长的趋势也十分缓慢,但在辛亥革命后,报刊数量增长迅速,可见辛亥革命后我国民众阅读报刊的人数大增,说明出现思想解放的潮流,故A正确;如果清末政府严格控制报刊创办,那么也不会出现1895—1898年间报刊数量的增长,故B错误;C项未体现辛亥革命后五四运动前这段时间的变化,故C错误;报刊业的繁荣与中国
人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无直接关系,故D错误。

7.美国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50%以上,新技术、新机器、新管理方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使用,而在业工人的平均工资1929年还低于1920年。

这说明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
A。

生产力的提高
B。

工人收入大大下降
C. 贫富差距过大
D. 生产远超消费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50%以上,而在业工人的平均工资1929年还低于1920年,说明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消费能力,必然引起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故D正确;AB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无法说明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直接反映出贫富差距过大,排除C.
8.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和李维诺夫就涉及两国经济关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

这种做法
A. 使美国摆脱了大萧条
B. 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
C. 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
D。

为美苏结盟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政府向美出口商提供400万美元的贷款,作为向苏联倾销棉花所需要的资金,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美苏关系,故C正确;材料反映美国向美出口商提供贷款,无法体现美国摆脱了大萧条,排除A;1937年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工业化,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30年代美苏没有结盟,D错误。

9。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政令己出,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

取代皇权政治
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

确保政权稳固
D. 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这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故D正确;“王与马,共天下”说明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但并非取代皇权,A错误;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削弱了皇权,并非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B错误;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对皇权造成威胁,C错误。

10.西方学者指出,雅典的戏剧表演是城邦把自身搬上了舞台,而将城邦置于那样的位置,从中受益的是听众.对此理解正解的应是,古代雅典
A。

戏剧演出主导公民思想观念
B. 重视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与能力
C. 城邦体制需要舞台进行表演
D。

音乐有利于缓和公民的不满情绪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雅典的戏剧表演是城邦把自身搬上了舞台……从中受益的是听众”可知,雅典戏剧一定程度上起到社会教化作用,具有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与能力,故B正确;材料反映雅典通过戏剧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和能力,并非戏剧演出主导公民思想观念,排除A;材料反映雅典城邦中政治是雅典戏剧的重要内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城邦体制需要舞台进行表演,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公民的不满情绪,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雅典的戏剧表演是城邦把自身搬上了舞台……从中受益的是听众”,联系所学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

11。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

A.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B.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C. 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符合题意,故选B;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A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并非全面修改,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新时期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分析解答。

12。

下图为《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

《宣言》修正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德国立宪政体的完善
C。

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
D. 法国大革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特别是无产阶级已经开展过独立斗争并有短暂掌握政权的经历,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开展政治斗争的认识不断深化,因此才作出材料反映的修改。

故答案为A项。

1872年德国刚刚建立立宪政体,排除B 项;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是在1832年,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是在18世纪末,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

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
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材料四: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答案】(1)特点:官员从世袭变为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意义: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2)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原因:北宋地方制度的弊端;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4)设计:君主立宪政体(制度)。

控制: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法律至上、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君主任免”代替“世袭”,“官僚”代替“领主"等信息,可以得出郡县制的特点。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意义需要从君主控制官吏入手,结合所学,将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进而提升到郡县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作用,一步步剖析表达出来。

(2)“大变动”结合秦汉和唐朝的史实即可得知.(3)要求比较唐代和元朝中书省的不同,一要提取材料中“全国行政中枢”“督军事"等可知元代中央是一省制,而唐朝的中书省情况,需要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相关概念,进而指出其在组织和职能的具体差异,再按照问题顺序,一一作答,准确表达。

至于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一要运用材料中元“幅员之广",行省集中地方权力等信息,二要结合所学,具体分析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4)要明确问题在于要求回答光荣革命对英国政治发展的意义,包括对英国政体和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控制着100万匹马力的蒸汽机,依靠1700多万枚机
械化纺锤,每年生产出200万码棉布,挖掘了数量5000万吨的原煤,每年进出口货物价值达1。

7亿英镑……英国的棉布消费量是美国的两倍、法国的四倍,它生产的生铁占世界发达地区生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英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工厂".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材料二
{在工业革命}虽然按人口平均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拿手织机织工来说,他们在拿破仑战争的早期年代里(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境况不错,可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恶化。

-—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材料三自工业开始以来,人们一直在在以矿物燃料的形式(煤、石油、天然气)把各种形态的碳从地下开采出来,经过燃烧使之转化为热量、H2O,少量的SO2、CH4和其他气体,并释放出来……使全球空气中CO2的体积比节节上升;从前工业化时代的约280ppm上升到目前的360ppm。

--格里宾《历史焦点》
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经济成长历程出发,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角度任选,条理清晰,表述明确.)
【答案】观点:我认为工业革命促进英国快速发展,但是造成环境污染。

理由:1、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力的使用,促使英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英国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成为世界工厂;
3、英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4、城市化进程加快;
5、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环境问题;
6、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加剧了污染;
所以,工业革命为英国带去了动力,也伴随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信息首先从“工业革命促进英国快速发展,但是造成环境污染"提取观点,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材料中“生产力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环境污染”并从所学工业革命对于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等角度变化综合回答;最后总结观点即可。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

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1道作答,若都做,则按每科第一题计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署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1906--1908年,清政府更定刑名,删除凌迟、枭首、戳尸等酷刑,完成了《大清新刑律》的制定,并预定1913年开始实行.新刑律以“折中各国之良规,又不戾乎我国历史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并采用西方国家法律中的缓刑和假释制度。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转型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司法改革的特点并从社会转型角度加以评价。

【答案】(1)奖励军功,打破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废井田,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特点:删除酷刑,制定新刑法;借鉴西方法律思想的同时又保留传统.评价:有利于司法近代化,为近代法治建设奠定基础;但是其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不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无功无芬华”,“聚县”,“开阡陌”等推理出“措施"的相关内容。

(2)材料二中“更定",“删除",“折中
各国良规"“不戾礼教”等信息可知相关司法改革的特点。

对司法改革的评价,要用辩证方法,将问题放到时代和社会转型的角度准确表达。

【点睛】本题需要遵从“论从史出"和“辩证评价”两大原则.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部署弹道导弹,随之引发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严重的战争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l962年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召集其主要顾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商讨对策。

l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1962年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

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

剑拔弩张之际,一些国家呼吁美苏冷静下来.同时美苏进行着秘密外交谈判,苏联得到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导弹的承诺。

1962年10月28日,苏联赫鲁晓夫宣布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应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答案】(1)措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商讨对策;发动與论宣传,向全世界曝光苏联的行动;以武力强势威慑;通过外交谈判做出某些妥协.
(2)原因:美国实力的遏制作用;核威胁下美国和苏联的共同克制;苏联愿望得到一定满足(得到美国从土耳其撤出导弹的承诺);世界和平力量的推动。

【解析】
【详解】(1)从材料“l962年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召集其主要顾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商讨对策”、“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同时美苏进行着秘密外交谈判,苏联得到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导弹的承诺"等几个方面归纳概括即可。

(2)从材料“苏联得到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导弹的承诺”可知,苏联愿望得到一定满足;从材料“一些国家呼吁美苏冷静下来"可知是世界和平力量的推动;再结合美苏争霸的原因,从两国实力、核威慑的角度阐述即可。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光武(帝)建国伊始即以黄老无为作为治国思想,“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致力于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光武深知真正与民休息,就必须把国家的战争体制转向经济建设体制。

《后汉书·光武纪下》曰:“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
下疲耗,思乐息肩。


材料二光武以“柔”为主的边防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从而使东汉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汉书·刑法志》称:“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

”“光武中兴”其实与光武的边防政策密不可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东汉初期军制改革与其边防政策》(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光武帝在建国初期进行改革所采取的措施。

(不准摘抄材料原文)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光武帝进行改革的意义。

【答案】(1)措施:政治上,以“无为而治”为治国思想,废除王莽时的严刑酷法,实行省刑轻法;经济上,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民族关系上,实行以“柔”为主的边防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稳定;使东汉初期迅速将国家的战争体制转向经济建设体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缓和,为东汉初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环境;促进了“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
【解析】
【详解】(1)根据“建国伊始即以黄老无为作为治国思想”、“致力于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把国家的战争体制转向经济建设体制”、“光武以‘柔'为主的边防政策的实施,既保证了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又大大减少了对外战争,从而使东汉精兵简政、休养生息获得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内容可知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