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二中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
教版
实施时间:
班级:姓名:所属小组: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体悟文章的主旨。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引导学生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作用,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作者借叙事说理的写法,体悟文章的主旨
2.引导学生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这种随笔的特点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值得玩味。

随笔的叙事成分常占较大比重,是抒情议论的基础。

记叙一般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而力求简洁平实。

一、自主学习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二、合作交流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哪些方面?
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4、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多媒体设备适用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看的?
6、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三、质疑探究
1、文章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2、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四、拓展延伸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要有理有据,观点要鲜明,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五、课堂检测
1.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父利其然也……不使学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2.《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D ]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