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变“龙”的启示——广西蚕沙桑枝高效利用面面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虫”变“龙”的启示——广西蚕沙桑枝高效利用面面观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之友》 2014年第8期
近年来,广西积极探索蚕沙、桑枝高效利用途径,使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废弃物”,集聚
成量变为“宝”。
资源丰富有待开发
广西是全国蚕桑生产第一大省(区),蚕桑产业遍及全区60% 以上的县(市、区)。
蚕桑
产业被称为“一条虫”产业,但在这“一条虫”身上却集聚着“一条龙”的能量。
近年来,广
西在蚕桑产业链上不断拓展延伸,产前产生的桑枝和产中产生的蚕沙废弃物,也成为“龙”聚
产增资的重要部分。
据广西蚕业推广总站统计,广西年产桑枝250万吨,相当于250 万亩林地每年生产的木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目前,桑枝主要用于栽培食用菌。
2013 年,广西桑枝栽培食用菌1.2 亿袋,鲜菇鲜菌产量约4.8 万吨,产值超过3.84 亿元,规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仅用到全区
桑枝总量的10% 左右。
除了桑枝,广西每年养蚕还产生100 多万吨蚕沙。
南宁市蚕业站专家介绍,以前,农户对
蚕沙可作肥料的认识不足,大部分都被当作废弃物随意乱倒于猪栏、村边或田地四周,不但污
染了人居环境,而且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病菌,极易造成蚕病的爆发,致使养蚕失败。
无害化处理渐成常态
据统计,2013 年,广西全区蚕沙无害化处理率达40% 以上,基本解决了蚕沙随意丢弃污
染环境的问题。
在河池市,村民将蚕沙集中倒在特定的蚕沙池中,并按要求堆沤发酵,成为有机肥还田。
除了建立蚕沙池外,利用沼气池来堆沤发酵蚕沙,产生的沼气、沼液作为日常生活燃料和农作
物的有机肥,也已在河池市广泛应用。
据统计,近年来河池市共扶持建设沼气池8 万多个。
早些年,广西宜州的蚕沙乱倒乱放成为污染农村水源、田园的一个“痼疾”,危害百姓生活、影响环境卫生。
如今,该地村民有序处理的蚕沙达70% 左右,龙江河、下枧河水质达到国
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
资源化利用产业升级
蚕沙桑枝高效利用是“清洁田园”十大工程之一,广西各蚕桑产区在活动中,积极总结和
探索蚕沙桑枝高效利用途径,并大力推广,使蚕沙、桑枝这些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促农增
收效果甚至大过种桑养蚕。
横县是“全国双孢蘑菇之乡”、广西蘑菇生产第一大县。
近年来,桑枝被粉碎后与蚕沙混
合用来种植蘑菇,有效解决了该县种植蘑菇的主要原料牛粪和稻草短缺的瓶颈。
据介绍,每亩
桑园每年可产出桑枝约1000 公斤,经粉碎后与蚕沙或牛粪混合,可种植蘑菇10 平方米,年产鲜菇100 公斤,亩桑产值可增加1000 元。
蘑菇采收后的废菌渣还可作为有机肥还田种桑,提
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投入,可节省300 元。
“桑—蚕—菌”大循环,桑枝资源实现了持续
高效利用。
横县有关部门介绍,桑枝除了用于发展种植食用菌外,还可用于生产机制木炭,以及作为
中低密度板或纸浆、文化用纸的原料。
据了解,蚕沙池的处理方法存在后期处理标准难以控制的难题;沼气池发酵因受石灰沉底
影响,在一些地区难以大面积推广;而工厂化加工处理则成为广西区彻底改善蚕沙污染问题,
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
2008 年,宜州市引进的广西舜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聘请蚕沙收集员,从各村各户把蚕沙收集起来,加工成有机肥或功能饲料。
2013年,该公司生产蚕沙有机肥8000 多吨,创造产值超2000 万元。
据测算,该公司具有年处理30 万吨蚕沙的生产线。
如果解决好蚕沙收集的瓶颈,使生产线能够完全运转起来,30 万吨蚕沙可生产有机肥或功能饲料10 万吨,可为100 万亩农田提供无公害肥料,至少减少3 万吨化肥的使用量。
(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