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源——辛温药与苦温药合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景源——辛温药与苦温药合用
刘景源(1943.11—),男,汉族,河北省丰润人。

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3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参加工作,期间借调到中医中医研究院西苑西苑工作。

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四十余年,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

现任国家中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

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姓名:刘景源
民族:汉族
籍贯:河北省
出生日期:1943年11月
专业:中医
临床职称:4
教学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学院
教育经历
1969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聆听祝谌予、刘渡舟、王锦之、程士德等名师授课。

1973年至1975年,在唐山地区医院和唐山市人民医院进修学习西医内科学。

工作经历
196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和中医内科学等课程。

1972年,借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工作,担任西学中班的辅导老师,辅助岳美中、王文鼎、赵锡武、郭士魁、王伯岳、方药中等著名中医专家完成教学任务。

2014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遽选为中医经典课程培训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主讲《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与《温病条辨》等温病学经典著作。

荣誉称号
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术兼职
中国中医药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中医药临床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社会活动
参与筹建中国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起草《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多次组织实施国际水平考试,促进中医药学、针灸学的国际交流。

出版著作
1.刘景源.刘景源温病学讲稿[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刘景源.温病条辨通俗讲话[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3.刘景源.中医药专业考试命审题规则[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4.刘景源,周丽雅.温病经典品读[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5.刘景源点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6.王永炎,刘景源,王燕平主编.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人才培训讲义[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7.王永炎,刘景源,王思成主编.传染病临证验案录[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
8.宋乃光,刘景源.中医疫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9.赵绍琴胡定邦刘景源.温病纵横[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0.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白永波主编;白永波,刘景源,姜典华等编.中医药学概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主要论文
1.刘景源.中医走向世界需与外交紧密配合[J].中医临床研究,2015,7(09):11.
2.刘景源.“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09):2-
3.
3.刘景源.“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一)[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08):32-35.
4.刘景源.《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08):22-2
5.
5.刘景源.《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一)[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07):22-24.
6.刘景源.《温病条辨》一书中几个问题的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05):12-14.
7.刘景源.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04):16-19.
8.刘景源.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病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03):17-22.
9.刘景源.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02):16-19.
10.刘景源.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夹风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01):11-13.
11.刘景源.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伤寒与温热病、湿热病传变规律的区别[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2):13-14.
12.刘景源.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伤寒辨治的异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1):12-14.
13.刘景源.明清时期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02):27-30.
14.刘景源.明清时期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上)[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01):31-34.
15.刘景源.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历史沿革——宋金元时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08):27-28.
16.刘景源.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历史沿革——先秦至隋唐时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07):32-35.
17.刘景源.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四)[J].中医教育,2003,(03):66-67.
18.刘景源.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三)[J].中医教育,2003,(02):47-51.
19.刘景源.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二)[J].中医教育,2003,(01):60-63.
20.刘景源.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一)[J].中医教育,2002,(06):45-47.
传承图谱
刘景源→张光进、张健、杨斌、董晶晶。

学术思想
刘景源教授在温病学方面造诣尤深,善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困阻中焦的杂病,如痞满、发热、湿热外感等。

具体介绍如下:
1、上焦湿热辛温宣透,芳香化湿
湿热偏重于上焦者,多表现为头重如裹、胸闷、口黏、痰多,刘景源教授常用藿香、白芷、苏叶、香薷、青蒿、杏仁,以辛温芳香、轻扬宣透之品,宣畅肺气、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邪从表解。

2、中焦湿热辛温开郁,苦降燥湿
中焦湿热偏重者,表现为脘腹痞满、恶心欲吐、心烦口渴、尿黄
赤、大便黏滯不畅,刘景源教授常用苦温药半夏、苍术、砂仁、白蔻、草果、陈皮、厚朴、大腹皮、白术等;常用苦寒药黄芩、黄连、栀子等。

刘教授将辛温药与苦温药合用,取其辛开苦降、燥化湿邪之意。

比如,治疗消化道疾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对于湿热并重阻于中焦者,刘教授即善用此法取得显著疗效。

3、下焦湿热淡渗利湿,通利小便
对于小便淋沥不畅,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发热者,刘景源教授认为是湿热蕴结下焦,常用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通草、猪苓、泽泻、车前子、茯苓、薏苡仁等,使湿邪下趋,从小便而解。

如病邪偏重、小便滴沥不畅、身热不扬,则加木通、栀子以增其泄热之力。

4、清化湿热,健脾为先
刘景源教授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而脾又最易为湿邪所困,故特别注重健脾化湿之品,如茯苓、惹苡仁、白术等。

脾与胃相表里,脾气不升则胃失和降,出现胃呆脘闷症状,故常用砂仁、白蔻、山楂、神曲、麦芽等醒胃消导。

5、化湿必理气,三焦得通利
刘景源教授认为三焦湿热虽多有偏重,但发病时常常为湿热弥漫三焦,治疗时需上、中、下焦同治,用辛宣芳化、辛开苦降、淡渗利湿三类药物合用以兼顾三焦。

同时配伍健脾醒胃、理气行滞之品,方能湿热分消
研究成果
1、参与组织完成国家卫生部科研课题“中医师资格考试的可行性与实施方案的研究”。

2、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中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制定与考试方法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