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班幼儿间矛盾冲突的观察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班幼儿间矛盾冲突的观察报告
摘要:本研究运用观察法,以扬州市某一幼儿园中(二)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幼儿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中班幼儿发生矛盾冲突的频率很高,遵循量多时间少的特点,一般伴随语言攻击。

幼儿发生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有幼儿的年龄特征因素、幼儿个性因素、环境因素等。

在矛盾冲突发生之前要预防矛盾冲突的发生:教师要给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进行渗透性教育,强化规则意识;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学会交朋友。

在矛盾冲突发生时要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教师要针对原因正确处理矛盾冲突,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进行移情训练;家长要正确地看待幼儿间的矛盾冲突,坚决抵制攻击性行为,不应介入幼儿间的矛盾冲突。

关键词:中班幼儿矛盾冲突同伴交往
一、研究背景
所谓冲突,一般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比较自觉的行为,它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

幼儿间的矛盾冲突是指幼儿间的一种相互抵制或对抗状态。

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常常会发生矛盾冲突。

其实,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玩耍或交往,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

有时为了一个玩具,有时为了一个座位,轻则生气争吵,重则大打出手。

不过幼儿间的冲突遵循着量多时间短的规律,幼儿间前一秒还是水火不容,后一秒就成了勾肩搭背的好朋友。

幼儿间矛盾冲突不可避免,那么中班幼儿会发生哪些冲突?为什么会发生冲突?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些冲突的?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都是我观察和研究的中心。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今后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本研究通过观察中班幼儿矛盾冲突的过程,总结出一些经验及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关于幼儿矛盾冲突的研究。

(二)实践意义
在教育实习中发现幼儿间的矛盾冲突,并参与解决或引导,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丰富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参与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进行了深一步地了解,逐步地分析解决矛盾冲突。

这些对于一个新手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过程,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当然对于幼儿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针对中班幼儿矛盾冲突这一论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人对扬州市某一幼儿园一个中班年级进行为期五周的自然观察,针对中班幼儿矛盾冲突进行观察,详细记录了50个案例。

观察时间共计33天,每天从上午8:10中班幼儿入园开始到下午5:00幼儿离园结束。

主要观察的是幼儿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过渡活动、就餐活动以及午睡活动中发生的矛盾冲突。

此外还运用了谈话法,与配班教师进行交谈,了解幼儿的背景及特点;与幼儿进行平等谈话,关心和了解幼儿的想法。

四、中班幼儿矛盾冲突的现状
(一)中班幼儿矛盾冲突发生的背景
中班幼儿矛盾冲突的发生都会有背景,我将幼儿在园的活动概括为:游戏活动、运动活动、学习活动、过渡活动、生活活动(就餐、午睡),各种活动背景下中班幼儿矛盾冲突分布情况。

如图:
各种活动背景下中班幼儿矛盾冲突分布情况
由上图可知在各种背景下发生的矛盾冲突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矛盾冲突的频率最高。

(二)中班幼儿矛盾冲突的特点及方式
中班幼儿矛盾冲突遵循着量多、时间短的特点,冲突来得快,去得也快。

幼儿矛盾冲突常常伴随着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又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行为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某种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

敌意性攻击是以人为目的,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打人等。

第二种情况在中班幼儿的矛盾冲突中出现极少。

从冲突的具体表现方式上来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等,一般小年龄的幼儿的冲突多伴随身体动作。

随着语言的发展,中班幼儿之间增加了言语的攻击,到了中班下学期的时候,大多数的冲突是伴随言语攻击的冲突,伴随身体动作的冲突逐渐较少。

案例1:一节课上完,教师组织幼儿小便洗手。

多多洗完手后用毛巾擦手,不小心把墨墨的毛巾碰到了地上。

墨墨看见后说他是故意的,于是把多多的毛巾给弄到了地上,之后两人就不说话。

后来吃饭的时候我又观察了他们,两个人有说有笑的,之前的矛盾冲突不复存在。

上述案例中,多多不是故意的,墨墨却不那么认为,对其进行“报复”,把多多的毛巾弄到了地上,两人就开始“冷战”。

不一会儿,两人又和好如初了。

幼儿间的矛盾就是这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幼儿是单纯、可爱的,他们不会记仇,没有所谓“恨”。

幼儿之间常常会发生矛盾冲突,有着频率高、数量多,但时间短的特点。

(三)中班幼儿矛盾冲突解决的方式
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解决的方式一般分为幼儿自己解决、教师干预。

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大多数是教师干预,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情况较前者少一些,这也是中班幼儿告状较多的一种表现。

五、中班幼儿矛盾冲突的种类
幼儿间的矛盾冲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按照矛盾冲突的目的,可以分为有意性冲突和无意性冲突。

1.有意性冲突。

这种冲突中幼儿具有一定目的性,如:幼儿为了争夺一个物质(玩具,游戏角色)或奖励等而引起的冲突,
案例2:准备午睡时,上床睡觉之前脱鞋子,鞋子是一双一双排在坐垫之前,哲哲和壮壮在争鞋子放的位置,哲哲要放在靠墙的那里,壮壮也要放在那里,两人在那挤,配班老师看到了之后说:“都一样的,快点上去睡觉。

”他们就没有再争了。

案例3:生活活动午睡。

在上楼睡觉之前,班主任老师说让男孩先上,要选出前五名(钻进被窝才算),会奖励小贴花。

哲哲和天天为了争夺前五名,哲哲跑的时候将天天推到了,天天头碰在床头上哭了。

老师听到声音后上去教训了哲哲。

上述两个案例中的冲突属于有意性冲突,幼儿为了一个位置和老师的奖励而发生冲突。

在幼儿发生的冲突中有意性的冲突是最多的,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因为一个玩具、一个奖励、一个游戏的角色。

2.无意性冲突。

这种冲突一般是由一方不小心干扰到另一方的活动引起对方不满而产生的。

案例4:自由活动,优优平时喜欢玩,椅子倒了,不小心砸到后面的轩轩。

轩轩说她是故意的,说完也要用椅子弄她。

过了一会,优优说:“我原谅你,但之前我不是故意的。

”说完,轩轩说:“我不原谅你。

”放学时,优优将手中的糖给了轩轩一颗,两人和好了。

上述案例中的冲突属于无意性冲突,优优不是故意地将椅子弄到了。

两人因此发生争吵,最后,优优给了轩轩一颗糖,两人又和好了。

(二)按照矛盾冲突的方式,可以分为身体冲突和语言冲突。

1.身体冲突。

这种冲突是因为幼儿不懂得规则,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动手打人、推人等进而发生的冲突。

案例5:在美术课上,因为位置比较挤,在画画的过程中壮壮碰到小米的画纸。

小米说:“我的画被你碰了呀!”壮壮说:“我又不是故意的,这里太挤了,你往那边去一下不就行了。

”小米没有理睬他,之后两人用胳膊肘相互推。

案例中,由于客观原因,桌子的人均面积不足,画纸在展开的时候难免会相互碰到,幼儿对自己的作品是敏感的,带有极强的保护性,别人是碰不得的。

当语言无法解决时,两人就用胳膊肘相互推,“捍卫”自己的领土及作品。

这种冲突在美术课画画、书写课堂作业等教学活动中常会发生。

当幼儿之间的冲突无法用语言来解决时,他们就会用身体动作来达到直接的目的。

2.语言冲突。

这种冲突一般伴随语言的攻击。

案例6:晨间活动中,小朋友都在玩各自喜欢的玩具。

有两个幼儿因为一套积木玩具争吵了起来“你为什么抢我的玩具!”“另一个理直气壮地说:“不对,我没抢,是你抢,刚才是我在玩的,等我喝完水回来,你就抢去了。

”“我没枪,没人玩我才拿来玩的。

”“没人抢也要还给我,是我先玩的。

”“要不咱俩一块玩吧,一个人玩多没意思。

”于是,两个小朋友一块玩了起来。

案例中的冲突属于语言冲突,两个幼儿围绕积木的使用权展开了“辩论”,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让谁。

最后,一个幼儿提出一起玩,这才化解了两人之间的争论纠纷。

随着语言的发展,中班幼儿之间增加了言语的攻击,到了中班下学期的时候,大多数的冲突是伴随言语攻击的冲突,伴随身体动作的突越来越少。

六、中班幼儿发生矛盾冲突的原因
(一)幼儿年龄特征因素
1.中班幼儿年龄小,认知方面存在不足。

自尊心强,犯了错之后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案例7:在过渡活动中,幼儿休息。

诚诚在搬椅子,在摆放小椅子时手没有抓好,小椅子突然倒了,优优当时站在他后面,椅子倒下时脚被砸到了,她喊道:“你砸到我了,讨厌!”诚诚说:“我又不是故意的。

”优优说:“你就是故意的,我以后再也不跟你玩了。

”诚诚一直说不是故意的。

之后两人就相互生气,背对背不说话。

上述案例中,优优与诚诚的冲突属于无意性冲突,诚诚不是故意把小椅子弄倒的,是不小心的。

案例中,诚诚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就是不道歉,导致“僵局”一直维持下去。

其实,对于优优来说,她也许需要的只是一句对不起,她觉得自己受了委屈。

冲突的原因在于诚诚不懂得怎样去表达自己不是故意的,只是一味地说自己不是故意的,缺乏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

碰到别人,首先要向对方道歉,要学会说“对不起”。

教师要注意在一日生活中,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2.规则意识、自制能力差,爱冲动。

一发生冲突纠纷就动手打人。

案例8:户外活动。

做完早操回班级,在子扬、焕焕、果果排队的时候,子扬和焕焕在拉扯,我去问一下,子扬说焕焕不是站在他的前面,果果也说自己的后面不是焕焕,子扬就在那里拉焕焕,焕焕说是随便站的,不走。

之后我过去调解说:“焕焕你到前面去”。

他还是不愿意站到前面,嘴里咕哝着“就是随便站的!”我说了3遍他才勉强地站到前面去。

上述案例中,焕焕站错位置,还偏要说队伍是随便站的,是导致冲突的原因。

焕焕的规则意识不强,总是根据着自己的想法行事,不愿意与同伴友好相处,对老师的决定还有抵触情绪。

幼儿在园生活中教师应注意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在集体生活中要守纪律、守规则。

3.语言表达不好,不知道怎么去协商。

有的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好,遇到冲突时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只能采取极端的方法解决。

不知道怎么去调节、协商,这是人们(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最主要的原因。

案例9:吃副餐前洗手,水池有限。

两男生几乎同时到达一个池子,两人就在抢水池,相互推,之后挤上去的就先洗了,没挤上的后洗。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间的冲突还伴随着身体动作,力气大的就占上风了。

当幼儿为了一个位置而争夺时,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怎么协调,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的利益。

这也是人们(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最主要的原因。

4.占有欲强,以自我为中心。

案例10:游戏活动,幼儿自由玩玩具。

墨墨和丞丞在一张桌子上,墨墨把大多数玩具放到自己面前,丞丞没有想要的积木玩,就对墨墨说:“你的玩具太多了,给我一点!”墨墨不给,丞丞就到他那里拿,两人就对着一个玩具抢夺起来。

最后老师过来批评墨墨,并说:“玩具要玩一个拿一个,不能全部拿到自己面前,这样其他小朋友要玩怎么办呢?如果你想玩的玩具都被其他小朋友拿走了,你没有玩具玩,你高兴吗?”最后,墨墨拿了一些玩具给丞丞。

上述案例中,幼儿因为一个积木玩具争夺了起来,属于有意性的冲突。

在幼儿的冲突中为了某个东西而争夺产生的冲突是最多的,特别是在游戏活动中。

案例中的墨墨把大多数的玩具都放在自己的边上,丞丞没有足够的玩具,这是引发冲突的原因。

幼儿年龄小,对东西的占有欲强,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此案例中幼儿发生冲突的根源。

(二)幼儿的个性因素
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幼儿与幼儿之间也不一样。

幼儿可能受遗传因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的性格、气质类型也不同。

胆汁质的幼儿多表现为反应快、急躁、冲动、自控能力差。

这类幼儿做事容易冲动,常常惹出一些麻烦,也是易发生矛盾冲突的幼儿。

多血质的幼儿活泼、好交际,在集体中比较受欢迎。

粘液质的幼儿安静、迟缓、有耐心。

这类幼儿虽然做事认真,但动作缓慢,常常会与其他幼儿产生冲突。

抑郁质的幼儿善于观察、敏感度强、多愁善感、孤僻,不善于与其他幼儿交往。

幼儿不同的性格会导致幼儿在集体中受欢迎的程度不同,也是影响冲突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

案例11:班级里有一块长方形蓝线——蒙氏线。

让幼儿听着舒缓的音乐,沿着线前后脚贴着走,这是一种让幼儿静下来的培养其耐心的教学活动。

在线上走得快的幼儿有时会和走得慢的撞在一起。

妞妞走得比较慢,后面的哲哲走得快一点,老是和她的脚碰在一起。

哲哲说:“快一点,慢死了!”说完还用手推她,妞妞就在那喊。

然后两人就相互推,老师看到了,就把哲哲插到人少的地方。

在上述案例中,哲哲因为前面的幼儿走得慢,就动手推人家,言语中也透露出不满和急躁。

哲哲是性格活泼好动爱冲动的男孩子,属于胆汁质的幼儿,是我们班比较调皮的男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不好,常常会惹出一些事情来。

走蒙氏线本来就是培养幼儿的耐心、减少冲动,但对于哲哲来说走得慢无疑是一种“折磨”。

面对前面走得慢幼儿表现出不耐烦,进而动手推妞妞,这也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而且他不善于语言表达,总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动手。

(三)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及教育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

每一个幼儿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被家人捧在手心里呵护,在家庭中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体现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家人总是满足他们的要求,逐渐地让他们觉得自己想要的都会得到,这样家庭出来的幼儿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2.幼儿的周围环境
幼儿的所处环境大到社会,小到幼儿在园生活的集体或个别幼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年龄小,是非分辨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常常会模仿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会不自觉地受到一些攻击性强的幼儿或不好行为的影响。

七、中班幼儿矛盾冲突的解决策略
幼儿生活在集体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冲突,所以减少幼儿间矛盾冲突的发生成为首要任务。

(一)在矛盾发生之前,要预防矛盾冲突的发生
1.教师方面
(1)给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会让幼儿身心放松,促进幼儿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减少不良情绪并保持愉快的心情。

宽松的环境主要包括同伴间的友好相处、材料充足、教师鼓励性语言等等。

教师在平常的活动中要尽量少批评幼儿,除非涉及一些原则性或严重的事件。

活动中多加入一些游戏性元素或阶段,营造愉快的氛围,尽量减少冲突的产生。

(2)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渗透一些关于解决冲突的简单的技巧与方法。

让幼儿知道对人要有礼貌,不能抢其他幼儿的东西,当你想要某一样东西的时候,要学会有礼貌地借用,不能抢;不小心碰到别人的东西要学会说对不起,进行解释;做错事要道歉,不能狡辩;用完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你!”;发生冲突时不能用手打人。

这些技巧能让幼儿避免、减少冲突或者自己解决冲突。

在生活中,教师要教给幼儿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方法,让幼儿能够和其他幼儿友好相处,尽量减少矛盾冲突的发生。

(3)进行渗透性教育,强化规则意识
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要注意创设情景式的教学模式,对幼儿进行渗透性教育,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

比如请个别幼儿进行情景表演,一组在争夺一个玩具,一组在开心地一起搭积木,让幼儿选择喜欢哪一组,应该向哪一组学习?让幼儿初步地了解规则,逐步强化他们的规则意识。

2. 家长方面
家庭和学校对幼儿来说是两个重要的部分。

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更大,家长的教养方式、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行为。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在家中,家长们要注意有选择的将好的、正面的东西呈现给幼儿看,不要给幼儿看一些含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录像或书籍,摒弃“以暴制暴“的教育,要给幼儿讲道理,对幼儿进行说服教育,榜样教育。

(2)帮助孩子学会交朋友
首先父母要让幼儿学会尊重别人,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强求别人做和你一样的事情。

要学会尊重别人,对他人诚实,要有分享意识。

其次,要多鼓励孩子与其他幼儿交往,可以采取榜样示范的方法赞扬其他幼儿,孩子是“不服输“的,看到别人的进步,自己也会努力。

这样可以增强孩子学习和与其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最后,要让幼儿学会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问题和冲突,自己做错了要主动道歉,如果是别人的错要学会原谅宽容别人。

当然这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可能困难了,但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意识。

慢慢地幼儿在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方面才会知道怎样用合适的方法解决。

(二)当矛盾冲突发生时,要寻找合适的方法解决
1.教师方面
(1)针对原因正确处理矛盾冲突
当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不能不能武断,不能主观地先入为主式地判断单方的过错,要了解幼儿矛盾冲突发生的前因后果。

了解事实真相,对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在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寻找适合的解决方法。

尽量引导冲突双方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冲突过大时,要先将双方分开一段时间,对双方进行教育,寻找解决冲突的突破口。

案例12:户外活动中,优优和乐乐在玩荡秋千,优优在荡秋千,乐乐就在她的前面,荡的时候秋千碰倒了乐乐,乐乐就在那里哭,说:“你故意撞我的。

”优优说:“是你故意站在前面的。

”后来老师看到了,把乐乐和优优都叫到了身边,优优就说自己不是故意的,了解情况之后,让优优给乐乐道歉了,还让她俩拥抱了一下。

上述案例中,优优与乐乐的冲突属于无意性冲突。

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优优是我们班比较调皮、好动的孩子,平时被老师批评的次数比较多。

老师没有先入为主地认为是优优单方面的错,而是了解真实过程,在公平的基础上解决幼儿间的矛盾冲突。

(2)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增强幼儿自己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的核心就是教师要放手,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要让幼儿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

在幼儿园中冲突随时可能发生,每件都要老师解决不太现实。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一发生冲突就帮幼儿解决。

这样会让幼儿形成依赖性,一有事就向成人求助,从来不知道自己解决。

中班幼儿每天的“告状”行为在其中就有体现,什么事情都会说,甚至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不足以称之为事的事。

长期下来,幼儿遇到事情就求助于成人(教师、家长等),等待着别人去解决,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会有很大的影响。

幼儿间的冲突不像成人那样会具有利益性的关系,他们的冲突一般都是因为一些涉及规则性的东西或事物,比如:抢同一个玩具,争夺老师的奖励,争夺一个角色等等,所以幼儿是有能力自己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

教师要先了解冲突的真实原因和过程,然后再逐步引导幼儿自己解决,让他们在成功与失败中感受与体验,在过程中学习,成长。

如果冲突过大,教师就要进行干预了。

幼儿间的矛盾冲突也不完全是不好的。

幼儿尝试自己解决冲突,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增强责任感,而且促进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幼儿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分析问题,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判断。

冲突也是幼儿在集体中学会交往,学会待人接物的一种重要方式。

案例13:晨间活动中,小朋友都在玩各自喜欢的玩具。

有两个幼儿因为一套玩具争吵了起来,“你为什么抢我的玩具!”另一个理直气壮地说“不是的,是你抢的,刚才是我在玩的,等我喝完水回来,你就抢去了。

”“我没抢,我看没人玩才拿来的。

”“没玩也要还给我,是我先玩的。

”“要不咱俩一块玩吧,一个玩多没意思。

”于是,两个幼儿一块玩了起来。

上述案例中,两个幼儿起初因为玩具争吵起来,最后一个幼儿建议两人一起玩,于是他们就高兴合作,一起玩了。

幼儿对玩是很感兴趣的,但是玩有玩的规则,幼儿在争吵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