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2人体的营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物质?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掌握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3、掌握主要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4、说出小肠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5、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类别、作用、事物来源以及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症。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关注食品安全和合理营养。

三、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从受精卵发育到大的个体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能促进人体人体的生长,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它们的类别、作用。

学生回答。

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日常吃的食物中含什么营养物质较多,联系实际问题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

2、通过多媒体上的思考题让学生知道食物中的营养必须经过消化和吸收后,才通过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在有氧的条件下,有机物被分解释放出能量。

从而引出消化系统。

3、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生通过多媒体知道消化道和消化腺位置及食物是如何经过消化道的,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

由三大物质的消化过程及吸收过程引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然后用图片演示让学生说出小肠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4、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联系实际让学生说出知识点。

5、教师归纳总结
6、巩固与创新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探究练习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对探究实验的灵活创新运用。

六、板书设计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糖类
蛋白质
供能物质
脂肪

无机盐 非供能物质
维生素
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二章人体的营养时,对有些问题掌握不好,分析如下:
}供}供
1、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以及如何饮食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知识的分类、
比较、归纳总结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2、学生对能量物质有哪些,消化的过程以及如何科学饮食概念模糊,理不清头绪。

3、学生对探究实验部分理解不透。

对对照试验理解不透彻。

4、学生对食物怎样进入人体提供能量不理解。

效果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多,所以我采用学生对照复习目标自学、让学生先掌握基础知识。

在课堂上,我注意到下面几点:
一、注意知识辐射
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全部涉及,面面俱到。

我在课堂上时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思维,以点带面体现课本知识进行提问。

有选择性的有代表性的重点的疏导一下,帮助学生学会复习的方法,教会他们这种方法以后再学习相关的内容的时候,教师觉得很轻松,学生也能够自主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二、贴近生活实践,在知识迁移中求异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社会实践性强的特点。

为此,在复习中我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感知而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消化系统结构、功能及保健以及合理营养等形成完整的认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关注差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只要肯改善教学过程,照顾学生学习速度的差异,那么会有95%以上的学生的成绩是优良的。

”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速度,使教学速度适应大多数学生的认识和巩固知识的速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减少大面积差生的出现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能够让学生尽量能够参与进来做到各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够完成不同的目标要求,,这样能力高的可以帮助能力低的,共同来完成复习目标。

我在本堂课中的不足是时间把握不够好,最后练习时间太仓促,以后课堂上要注意时间的调控。

另外在知识处理上有遗漏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细致。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紧接着安排“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不是单纯的人体生物学,而是在讲述人体结构和生理内容的同时,始终将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周围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所以营养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的食物来源范围很广,实际上是来自生物圈,安排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和“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三节内容。

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和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章教学教材是按照人的食物取自环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是人体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和吸收才能被细胞利用,以及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有利于健康的思路编排的。

知识内容包括人体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的特点、合理营养的含义、食品安全的注意事项。

其中,消化系统的组成只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以便作为解决自己营养方面问题的依据。

同第一章比,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

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活动中,除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探究的基本过程,还十分重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

评价与反思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只有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此外,本章教材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营养与食品安全。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米饭、面条等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它是()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2、某人在阑尾炎手术后的康复期间,为了促进其伤口愈合,你建议他应该多吃一些()
A、蔬菜
B、水果
C、粗粮
D、肉、奶、蛋、鱼
3、某人患有夜盲症,一到傍晚就看不清东西,应多补充哪种食物()
A、苹果
B、牛肉
C、胡萝卜
D、鱼
4、消化道中参与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是()
A、唾液、胰液和肠液
B、胆汁、肠液和胰液
C、胃液、胆汁和胰液
D、唾液、胃液和肠液
5、长期以精米、精面为主食而又少吃水果、蔬菜的人,唇和口腔易溃疡(俗称“烂嘴”),原因是人体内缺乏()
A、蛋白质
B、脂肪
C、无机盐
D、维生素
6、经常酗酒的人,受到最直接伤害的消化器官是()
A.胃
B.小肠
C.口腔
D.大肠
7、不参与淀粉的消化,但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是()
A.肠液
B.胰液
C.胃液
D.唾液
8.张立同学中午放学,买了一根油条吃,油条在张立的消化道内被消化的主要产物是()。

a.葡萄糖
b.氨基酸
c.甘油
d.脂肪酸
e.无机盐
f.维生素
g.水
A.b、d、f
B.a、c、d
C.b、e、g
D.a、c、
9、下列不属于小肠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是()
A、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
B、皱襞上有大量的小肠绒毛
C、小肠壁上散生着许多肠腺
D、小肠绒毛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二、如图所示:
A试管:未变蓝 B试管:变蓝 C试管:溶液呈黄橙色,馒头块变蓝
1、为什么需将试管放入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
2、A试管与B试管溶液颜色的不同,说明什么?A试管与C试管溶液颜色的不同,说明什么?三、
参考答案
一、1、A 2、D 3、C 4、A 5、D 6、A 7、C 8、B 9、C
二、1、37摄氏度接近人的口腔温度是酶催化所需的最适宜温度.
2、唾液淀粉酶把淀粉消化成麦芽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促进了食物的消化
三、 1、Y2、口腔、小肠、胃3、胆汁、肠液、胰液
《人体的营养》的课后反思
复习课是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课型。

本节课是在学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这一章后,上的一节章节复习课。

由于学生刚刚学完本节内容,记忆犹新。

于是趁热打铁,使用复习学案,归纳知识网络体系,帮助学生梳理,形成知识框架。

并且有针对性的选用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使学生很好的运用知识,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回顾40分钟的自己的表现,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一是激情。

我一直认为,一堂没有激情的课永远不会是一堂好课,所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量使自己以饱满的热情走进课堂,面对学生。

在今天的课堂上,自己很想把学生的情绪充分地调动起来,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完成。

但效果不够理想
二是生成。

由于准备时间不足,本节课的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都显得很仓促,准备不够,上课时课堂显得有点机械和呆板。

按理说,这节课的课前设想还是比较新颖的,但新颖的设想因为缺乏生成而缺少了让人继续品味的味道。

三是引导。

一堂好课犹似一出好戏,学生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教师“导”得好坏与否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

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有很多感受:试讲时,整个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回答问题,这就不知不觉的对学生进行了“满堂灌”,尽管老师讲的很明白,也自认为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学会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让学生分两大组设计问题,互相提问,效果就会更好了。

这个活动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温习旧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表现让我打消了先前的顾虑,因为他们表现得很主动、很活跃;但在互相提问环节,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勇气站起来,这又让我突然感到“寒意阵阵”。

课后再思,出现冷场的原因皆因自己对学生引导差强人意。

四欠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其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检查、甄别和选拔,而是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学生改进和完善自我,促进其发展。

一节课下来,我自认为能对学生有合理的评价,但是我发现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言语苍白,未必能起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当然,这节课中也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呵呵,这个就不说了。

只是课虽已上好,按理说思想包袱也应放下,但回味回味,心里还是满汗颜的。

以后继续努力吧!!!自勉!
课标分析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教师应从生物圈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人和生物圈关系的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本章內容不是单纯地讲述人体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是把关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放在生物圈的人这一背景下讲,引导学生分析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章开宗明义的指出,人的食物来源范围很广,实际上是来自生物圈,以便学生认识到人是生物圈中的人。

着这个思路,本章改变了以往先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再讲消化和吸收功能的编排顺序,而是按照人的食物取自环境,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是人体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和吸收才能被细胞利用,以及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有利于健康的顺序编排的。

其中,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只要求学生能够描述,有关知识是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