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两极对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队人数到1945年 近1140万,战后仍 保留三四百万人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 19390万发炮弹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 3万辆坦克
战后初期年均生产4 万架飞机
【探究1】一、从盟友到对手—剖析对峙的原因
材料三 悟大国雄心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 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 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VS
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 分析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 2. 了解两极对峙格局的表现 3.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
展的影响。
知识铺垫——“国际格局”与“极”
• 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周期
内国际关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 力量集合的基础上,以主权国家和国家 集团等战略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 相互作用而形国成家的力一量种与结国构家利状益态和局面。 • 极: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中起支配作用的
“没有永恒的朋友, 只有永恒的利益”
——丘吉尔
利 益 冲 突
西
美
美
苏
欧
苏
称
扩
衰
崛
霸
大】一、从盟友到对手—剖析对峙的原因
材料四课本P109解析与探究: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
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 那么搞乱我国社会内部的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 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 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探究1】一、从盟友到对手—剖析对峙的原因 材料二 识大国之力 战后美国力量介绍: 战后苏联军事实力:
工业产量占53.4% 黄金储备占74.5% 经济 出口贸易占32.4%
武装部队300万 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 军事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 多艘其他战舰 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 基地 拥有原子弹
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客观原因
【探究1】一、从盟友到对手—剖析对峙的原因
材料一 叹风云变化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
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
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坐
在中间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
毛驴。”
---丘吉尔
丘吉尔的话反映出二战后的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衰落,美、苏崛起;
镜像一:冷战下的国际关系—柏林危机
1990年柏林墙拆除,德国实现统一
一堵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
1948美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镜像二: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 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鲁晓夫 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这次被命名为“阿纳德尔”的行动,在 美国人的眼皮底下,将导弹从一个半球运往另一个半球。美国很快 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于是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军事封 锁。这就是“古巴导弹危机”。
3、重要原因: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二、从遏制到对峙
——盘点对峙表现
两极对峙格局的表现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 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 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 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冷战”序幕
以苏联为 首的社会 主义国家
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V.S.肯尼迪
朝鲜战争备忘录 1950年6月朝鲜内战
爆发;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 国军”干涉朝鲜内战,并 入侵朝鲜;
1950年10月,中国人 民志愿军入朝抗美援朝;
1953年7月,交战各 方签订停战协定。
影响: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
朝鲜分裂
日本投降后,苏联和美国军队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 部和南部,以北纬38度为界。1948年,在北部和南 部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冷战的具体表现:
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 主义阵营
表现
以苏联为首的资本主 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
经济 马歇尔计划(1948) 经互会(1949)
军事 北约(1949)
华约(1955)
两极对峙格 局正式形成
1949年 北约
1955年 华约
冷战的重点是在欧洲
——美国乔治•凯南
结合材料回答:为什么凯南认为“美苏之间不可能有永久 的妥协”?
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重要原因
【小结】 两极对峙的原因
1、客观原因: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2、根本原因:国家力量的变化,国家利益冲突 (1)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苏崛起;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在世界上的影响
杜鲁门主义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 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 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会特联共席产—会党—议武1上9装4的7年演杜说鲁门苏在资联关本的于主高援义压助国和希家腊和土耳其的国
1、材料中实“质自:由公国家开”干指涉什他么控国国制家? “少数武装内分政子,”反和苏“反外共来压力” 分别 指的是什么影?响:标志着“冷战” 2、结合所的学全知面识发分析动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力量两中极心是。指_美__苏__。
思维点睛:国际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一、从盟友到对手
——剖析对峙的原因
【探究1】一、从盟友到对手—剖析对峙的原因 材料一 叹风云变化
斯大林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 ,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 共同目标。共同的敌人被打败 之后同盟国就会分裂。”
核心问题:同盟国关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消极:局部热 战,破坏世界
小结: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A、积极影响
1、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易动 武,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 发 B、消极影响
1、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分为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3、破坏了世界的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战”
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材料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指出积:极“:苏推联动曾了经科是技有
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进的步军事力量竞赛,还
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
不可能登上月球……”
消极影响:
材料三:“冷战”期间,爆发了美苏发动或参与的局部“
热战”,使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朝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
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敦 的铁幕演说,揭开了“ 冷战”的序幕。
降落下来。中欧和东欧各国都处 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受到社会
主义幽灵的威胁….”
结合课本前两目分别说明以下图片 所代表的了“冷战”中那些事件?
1947年杜鲁门国会演说 1948年美国援助欧洲物资
1949年北约宣传画
课堂小结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为什么 对峙
根本原因
两极对峙的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怎样 条件对、峙基础
两极格局的影响
“冷战”为主
辅以“什热么战” 影响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1945——今)
两极对峙格局(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国
复 杂
际 关
多系
样格
的局
当的
代变
多极化趋势(20世纪60-80年代) 多极化趋势加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
世化
界
新中国的外交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 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民 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 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 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 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然而 战争才刚刚开始……”
和影响?
读史感悟
马歇尔计划
目观的看:视援频助并西思考欧:恢“复马经歇济尔,计控划”制又西称欧什,么遏?制目苏的是联
什么?
• 【思考】有人说:“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 一个胡桃的两半”你怎么理解?
思路引领: (1)“一个胡桃”指的是:“冷战” (2) “两半”指的是: “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的公开干 涉别国内政,“马歇尔计划”是通 过隐蔽的经济援助控制西欧。 (3)结论是: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的实质都是 反苏反共,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 义在经济上的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杜鲁门
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 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 别的情况。
——斯大林
思考:二战后的美国、苏联外交上各有何意图?
美国想称霸世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探究1】一、从盟友到对手—剖析对峙的原因
根本原因:国家力量的变化,国家利益冲突
国
国
家
家
力 量 变 化
2004年4月3日,朝鲜金 刚山,韩国探亲者洒泪 告别朝鲜亲人
在朝鲜的儿子与在韩国 的母亲依依惜别
越南战争
(1961年—1975年)
投下800万吨炸药, 造成越南160多万人 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 1000多万难民流离 失所;
影响: 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美国也损失惨重, 战争长达15年,5.6 万余人丧生,30多 万人受伤,耗资 4000多亿美元。
苏联军事实力大体赶上美国。
今天的美国仍说:
“提起越南战争,我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三、从欧洲到全球
----反思对峙的影响
• 探究3: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将材料中积极与消极影响的关键词画出来
高间材料昂 核一的对消 性:军抗极的冷备的: 核战竞危使战时赛险世争期,。界的的并冷处威批使战于胁评地结毁之家区束灭下积彼世曾冲后极此纪经突,:不没指一赞两敢有责直扬大轻爆一有这集易发些转些团动世军变军势武界事成事均,大联超联力近战盟级盟敌半推大具,个动国有了之控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