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和自读。
这一课中包括四首现代诗,不必每一首诗都讲透讲深。
一、教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
二、《死水》这首诗在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闻一多的“三美〞主X,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来领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三、《赞美》那么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背景资料,动用关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识,揣摩诗句度尝试自己进行评价。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艺术而艺术。
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就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某某,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
2.播放录音,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事〔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并评价。
〔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四、再次朗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分组朗读,在组内评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训练学生揣摩《赞美》的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韵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死水》: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
而闻一多的《死水》那么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
具有“三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讨论〕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
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政府。
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结合赏析资料自读《赞美》。
教师提供几道思考题:
1.哪句诗点出了时代的环境?
明确:“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2.作者呕歌的是什么人?
明确:“人民〞、“农夫〞。
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句诗?
明确:“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五、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从《死水》和《赞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写一篇短评,角度不限,字数在300至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