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作者:毋绍童
来源:《广东蚕业》 2018年第4期
摘要女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厦生理以厦传统社会观念的因素,在就业时往往会受到用人单
位的性别歧视,导致其毕业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4-151-01
我国1999年教育部高校扩招后,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到2003年,第一批大学扩招的学生
已经毕业,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87.75万。
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多达820万人,其增长速度可见一斑。
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的就是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
快速增长的毕业人数与劳动力市场岗位数量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占据如此之多的毕业生
人数一半以上的女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其中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
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性别歧视。
长期以来,女大学生在毕业时遭受到的性别歧视导致就业率低
下一直困扰着政府、社会以及用人单位。
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恶劣的
影响。
1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受中国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
我国从古代开始,女性的地位就一直弱于男性,由于历史悠久,“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已经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心中。
在封建社会,女子只是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
古代女子从出生
便受到“三从四德”的约束,即便历史发展到了现在,依然会有封建社会的影响延续下来。
这
样的传统观念直接导致了女性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受到一些性别歧视,最明显的表现
就是女大学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排挤。
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女性的天职
就是在家相夫教子,担任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并且对于她们的工作能力下意识的不认可。
1.2有关女性就业的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相对于国外已经颁布实施的女性就业相关法规,我国相关法律原则性较强,说法非常笼统,对于女性在求职时遇到的各种歧视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分析,法律漏洞多,空白地
带大。
此外,即便有着关于女性劳动就业的法律作为依据,但执法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仍
然让一些用人单位有机可乘。
2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对策殛建议
2.1尊重女性,消除传统封建观念的影响
女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求职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究其缘由,还是来自于传统封建观念对人们的影响。
社会要继续加大力度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正视女性角色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要认识到女性劳动力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她们对社会的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作用。
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女性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我们应当从内心深处去尊重她们。
2.2健全法制,明确保护女性权益的法律
实现男女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平等待遇,应加快健全保障女性就业权益的法律制度,充分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加快睁《反就业歧视法》纳入立法规划的进程。
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实施办法和奖惩制度,具体界定求职者在应聘时遇到的一切歧视现象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在女大学生求职遇到不平等待遇时,能够有可以依据的法律武器;加强监管力度,大力处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不平等对待,坚决杜绝一切性别歧视。
3小结
有效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得到妥善地解决,需要政府积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大力倡导男女平等的原则,在用人单位与所有即将步人社会的求职大学生之间扮演一个合格的调节者和促进者。
对于女大学生个人而言,应自信起来,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明确自身的价值与定位,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女性群体的优势,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当好主人翁,为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傅静从性别歧视的角度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01):86 -89 +93.
【2】贺永平,熊艳,郭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1 (03 ):98 -100 +34.
【3】金窗爱.中国当代女性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张艳梅.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
【5】刘博彳0益相关者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促进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6】张然然.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