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及教学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及教学对策
外语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发现,同样的起点、同样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

一部分学习者进步很快,最终达到很高水平,但也总有一部分学习者进步很慢,成绩较差。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差别呢?近些年来,研究者开始将研究重点从教师、教材、教法转向对学习者个人因素及学习过程的研究。

研究表明,不仅外部环境因素决定外语学习效果,而且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对最终学习效果也产生很大影响。

笔者从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性格和语言学能等方面着重探讨学习者个体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实施差异教学的相关对策。

一、学习者个体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1. 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指“一个人观察、感知、组织、分析、回忆其经验或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方式”[1]。

一个人的认知方式通常是固定不变的。

在认知方式研究中,讨论最多的是场独立和场依存类型。

场依存型的人喜欢广交朋友,关心他人,关注外界,能坦率谈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场独立型的人常独立于外界,不善社交,不受外界影响,在心理上与旁人比较疏远。

研究表明,场独立型学习者在正规外语课堂环境中表现突出,场依赖型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中表现最佳。

因为前者在课堂学习环境中更具独立理解和归纳语言规律及语法规则的能力,而后者则在自然学习环境中更能主动深入接触社会,因此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

场独立型学习者在书面测试、逻辑推理和写作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但不善于学习口语和用外语进行交际。

场依赖型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移情倾向且善于交际,善于在课堂以外的自然“场”中学习外语,因而在外语学习中表现为口语表达和归纳能力较强,不利方面是忽视细节,不够准确。

另外,成人与儿童外语学习者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也较大,儿童大多为场依赖型,成人因为在学习语言时更多地运用“监察和学习策略”,因而多为场独立型。

[2]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证明场独立一定优于场依存。

两种认知方式在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学习任务中各有各的优势。

2. 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外语学习动机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为实现外语学习目标而付出的努力、想达到学习目标的强烈愿望和对待外语学习的态度。

按照动机的起因和来源来划分,动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而产生,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如对外语学习感兴趣,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学习外语。

外在动机通常指个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需要或动力,如通过考试、获得奖励等。

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事实上,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学习动机的强弱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动机较强者,学习态度积极迫切,学习效率通常较高,效果较好;动机较弱者,往往消极被动,不够努力,学习效率低,效果差。

此外,学习动机在影响学习效果的同时,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学习的成功有助于维持和强化现有的学习动机,并创造出新的动机,使学习更有成效,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学习效果不好,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则学习积极性就会减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 性格
性格指人在态度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外向型学习者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开朗自信,善于交际,在外语学习中表现为不怕出错、积极参与;内向型学习者心理活动则倾向于内部,不善言辞和交际,遇到挫折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外语学习中表现为缺乏参与意识。

外向型学习者喜欢交际,能够抓住更多的练习机会,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因而在习得基本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较占优势。

其外语流利程度可能胜过内向型,但其语言的准确性相对较低。

内向型学习者更注重语言形式及其准确性,擅长语法、翻译和阅读理解,在语言的系统学习和发展认知性学术语言能力方面较占优势。

没有最后定论能说明在外语学习中外向一定优于内向,但所有研究都证明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与外向型性格密切相关,而写作能力、语言的准确性与外向无关。

究竟哪种性格类型更适合学习外语至今尚无定论,优秀的学习者中既有外向型也有内向型。

4. 语言学能
语言学能是指语言学习中具有某种特殊倾向的能力。

Carroll将语言学能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音译码能力,指对语音进行识别并将这些语音存储在记忆中相对较长一段时间的能力,这一能力与拼写和处理语音符号有关;二是语法敏感性,指辨别出不同单词在不同句型中的语法功能的能力;三是语言归纳能力,指在新的语言内容中推断语言形式、规则和句型的能力;四是机械记忆能力,指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词汇学习有关。

[3]语言学能是总智力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 在人的一生中是个相对稳定的因素,甚至可能是天生固有的,很难通过某种方式而改变,因此训练和实践不能提高语言学能。

语言学能不是学习外语的先决条件,但却能帮助提高外语学习速度和降低学习难度。

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速度不同,一部分原因就是语言学能的差异。

许多研究证明,语言学能与语言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语言学能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Gardner 和MacIntyre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语言学能或许是唯一最好的预测二语习得成效的指标”[4]。

二、适应个体差异的相关教学对策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效果,而且与兴趣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动机的强弱。

学生一旦对英语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运用生动幽默的课堂语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和因特网,播放合适的英文电影、歌曲,介绍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如社会风情、习俗、宗教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专题辩论等,创设英语语言情境;课堂教学和评改作业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通过这些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使学生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

此外,要合理对待学生的语言输出。

对学生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错误,不必过于苛求,以免挫伤其自信心,削弱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只要语言输出中的错误不影响交际,教师可以对之暂不处理,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自身的语言错误进行纠正,逐渐趋于完善。

2. 了解学生的学能差异,对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目标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学能差异,把握每个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和学习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任务、取得进步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譬如,在句型操练中,可以允许某些学生只做一些简单的重复,而鼓励另一些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新学的语言知识;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将直观性提问和创造性提问有机地结合起来,允许部分学生用简单的词汇解答,而启发和鼓励另一些学生使用较复杂的句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角色扮演及其他小组活动中,确保学生担当适合自己水平的角色,做到人尽其才。

3. 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及认知风格,因势利导,发挥优势
教师应设法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和认知风格,注意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

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导他们适当调整自己不利于语言技能发展的个性,使内、外向性格分别向相反的方向适当发展,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任务。

教师可以适当的方式提醒不拘小节的外向型和场依赖型学习者注意其语言的准确性,帮助那些过于谨慎的内向型和场独立型学习者抛开担心出错的顾虑,提高外语的流利程度。

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要多加鼓励,避免当众纠错,通过使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帮助他们获得信心。

另外,不同性格的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类型的适应程度也不同。

性格外向的学生偏爱视听法和交际法,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着重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法。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所有学习者都乐于参与,都能从课堂教学中受益。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内在潜能只有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上,而且融于宽松的学习氛围
中,才能起到促进其学习的作用。

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不会感到拘束,容易产生求知的愿望。

在愿望的驱使下,学习者更敢于表现自己的语言技能,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对待教学和对待学生的热情及投入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学生越是喜爱某位教师,就越情愿发奋学习该教师所教科目。

因此,教师在备课充分、注重教法的同时,要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善于和学生沟通,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学习氛围。

此外,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始终以乐观、向上、坚毅的性格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他们克服困难学好外语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39.
[2] 王立非.认知风格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1998(4):65.
[3] CARROLL J. The prediction of success in intensive foreign language training[C].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62: 128-130.
[4]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