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复习题》教案_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复习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内容结构特点:本章的设计是为了发展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解析表示、图象表示有相当丰富的经历;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第二节主要是体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第三节、第四节主要是利用图象直观地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我们常常运用函数来研究现实世界的变化规律,对函数的学习一直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对变化规律的探索、描述应从低年级非正式的开始,早期对函数的丰富经历十分重要。

学生通过本章中对变量和变量之间关系的丰富经历,将为以后顺利地过渡到函数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本章前几节,学生能从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体会到了变量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学习了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表格法、关系式法、图象法。

由于图象表示以其直观性有着其他表示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是将关系式和数据转化为图形形式,是“看见”相应的变化规律的途径之一。

因此,本节课中又特别对图象所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图象所表示的两个变量的变化过程,加强他们对图象表示的理解,并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活动经验基础:在前一节中课学生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通过观察、分析、猜想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体会到图象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直观、形象性,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初步具有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为本节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

2.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3.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5.体验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发展对数学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经历探索和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对表格、关系式、图象等多种表示方式的体验。

(3)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表格、关系式和图象所表示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能应用表格或关系式刻画一些具体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2)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达现实世界的变化情况。

六、教学方法:观察分析、主动探索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1.表格法:(优点:数值清晰,一目了然)
2.关系式法:(优点:显示推理,便于计算)
某出租车每小时耗油5千克,若t 小时耗油q 千克,q 与t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象法:(优点:形象直观,探索趋势)
(二)思维导图:
(三)考向提升训练:
1.在△ABC 中,它的底边是a ,底边上的高是h ,则三角形面积S =12ah ,当a 为定长时,在此式中( )
A.S ,h 是变量,12
,a 是常量 B.S ,h ,a 是变量,12是常量 C.a ,h 是变量,12,S 是常量 D.S 是变量,12,a ,h 是常量 2.某电影院地面的一部分是扇形,座位按下列方式设置:
(1)上述哪些量在变化?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2)求出上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3)第8排有多少个座位?
(4)若某排有136座,则该排的排数是多少?
3.如图,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ABC ,沿斜边AB 上一点P 剪下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PBD 和PEA ,以及一个长方形PDCE ,已知BC=10,设DC=x 。

(1)用含x 的关系式来表示DP 的长;(2)设△PDB 和△PEA 的面积和是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4.如图所示,A、B两地相距50千米,甲于某日下午1时骑自行车从A地出发驶往B地,乙也于同日下午骑摩托车按同路线从A地出发驶往B地,图中的折线PQR和线段MN分别表示甲、乙所行驶的路程S与该日下午时间t之间的关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和乙哪一个出发得更早?早出发多长时间?
(2)甲和乙哪一个更早到达B城,早多长时间?
(3)乙骑摩托车的速度和甲骑自行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
(4)请你根据图象上的数据,求乙出发多长时间追上甲。

5.小明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每千克0.8元的价格从批发市场购进一些西瓜到市场上去销售,在销售了40千克西瓜之后,余下的每千克降价0.4元,全部售完,销售金额与售出西瓜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问:(1)求降价前销售金额y(元)与销售西瓜x(千克)之间的关系式;
(2)求降价后销售金额y(元)与销售西瓜x(千克)之间的关系式;
(3)小明从批发市场共购进多少千克西瓜?
(4)小明这次卖瓜赚了多少钱?
(四)开放性问题:
1.分析下面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图,想象一个适合他的实际情境。

2.一游泳池长90米,甲、乙两人分别在游泳池相对两边同时朝另一边游泳,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为甲、乙与游泳池一边的距离随游泳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若不计转向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游泳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米/秒、乙游泳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米/秒。

(2)从开始到6分钟之间他们相遇了_____次。

3.一个大烧杯中装有一个小烧杯,在小烧杯中放入一个浮子(质量非常轻的空心小圆球)后再往小烧杯中注水,水流的速度恒定不变,小烧杯被注满后水溢出到大烧杯中,浮子始终保持在容器的正中间.用x表示注水时间,用y表示浮子的高度,则用来表示变量y与x之间关系的选项是( )
(五)课堂小结:请你畅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六)课后作业:练习册P30—P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