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
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高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概括重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的加强:
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实行汉初郡国并行制,这
种制度对于西汉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恢复、发展起了
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王国问题出现,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
础上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概括: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央集权削弱
唐朝中期唐玄宗在边境地方上设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后来发展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概括: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3、北宋: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北宋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收精兵、行政上削实权、财政上制钱谷,使地方无力对抗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从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得到解决但也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概括:
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
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4、元朝:完善并发展中央集权
元朝为改变这种局面实行行省制度,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了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
建立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概括: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小结: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对广大的疆域进行
有效统治,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是
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
汉初,汉承秦制,为加强君主专制,继续实行三公
九卿制,但到了汉武时期,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
作的人,让其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这样就形成了“内朝”(中朝)和“外朝”制。
概括: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
下省的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形成三省六部
体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
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
长官都是宰相,长官大都品级较低,互相配合和牵制,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相权一分为三。
削弱相权后,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
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
概括:
(1)三省六部体制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3、宋朝:初设中书门下,后增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简称“二府三司”)
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
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
割宰相权力。
从而加强了皇权。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
财政。
4、元朝:设中书省,强化相权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以下,设右、左丞相为实任的
宰相。
下设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为副相,与金
尚书省制同。
右在左上,与汉制不同。
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至元七年定制)。
元朝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权利比较大。
因此,元代的中书省
取代了前代的三省,实质上是把原来的三个丞相变成现
在一个丞相的职位,因而强化了相权,也就加强了皇权。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如果你想
有份稳定的工作;如果你想让家人过得更好;如果你是
个读书人……你会选择?——做官
1、汉朝:察举制
历代王朝都重视人才问题,为了广泛收罗、管理人才,汉朝实行了察举制,有士大夫举荐人才。
概括:
(1)含义:汉代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制度。
(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3)标准:孝廉、秀才(后称茂才)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出身
高低成为任用人才的标准。
概括: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2)标准:门第
3、隋唐:首创并完善科举制
隋朝时,科举制形成,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唐宋
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这项制度。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
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
才来源,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
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
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概括:
(1)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是形成。
(2)标准:才学
(3)评价: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同步练习:
1.下列选项中,通过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
的措施有()
A.西汉设置刺史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西汉设中外朝制度D.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B
解析: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的监察机构,与宰相制度变革无关,故A项错误;汉代通过尚书、郎
等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的现象来间接变革宰相
制度,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
通过分割丞相权力来加强君权,故C项错误;丞相制度
在明朝被废除,军机处不存在变革丞相权力的说法,故
D项错误。
2.《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体嬴气弱,不耐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
该记
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A.叛乱寥寥无几C.人民体质赢弱
B.气候反常恶劣D.选官存在弊端
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生活
安逸,身体瘦弱,不能步行,难耐严寒酷暑,没有涉及
叛乱次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气候异常
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的是士大夫的状态,
没有涉及当时人民的身体状况,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
对士大夫的描述,可知这些士大夫作为统治阶级,却缺
乏治理国家的能力,体现的是选官制度存在弊端,故D
项正确。
“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一
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
操守品行,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
”文中的“它”是指()
A.太学C.察举制
B.书院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太学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
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它主要破
除贵族官僚和非贵族官僚之间的壁垒,不符合“形成了
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故A项错误;书院是教
育机构,普及性和连续性不足,本身不能成为“通道”,故B项错误;察举制的标准在西汉主要是孝和廉两个,
这两个标准不能“保证知识化”,故C项错误;科举制
通过考试的方法,没有社会等级限制,把读书、考试和
做官联系起来,故D项正确。
“中书主民,枢密主兵,
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A.秦朝C.宋朝
B.隋唐D.明清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该朝代,中书主管政务,枢密院主管
军事,三司主管财政。
秦朝主管军事的是太尉,故A项
错误;隋唐尚书省下的户部主管财政,故B项错误;宋
朝实行二府三司制,西府枢密院、东府中书门下、三司
之间相互制约,形成权力分散局面,故C项正确;明朝
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故D项错误。
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
元朝却于中
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
据此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唐朝尚书省是临时机构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元朝始设地方监察机构D.行省不受中央的控制
答案:C
解析:“尚书行台”指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外派机关,以题干意思,元代之前都属于临时机关,唐朝尚书
省是中央机关,不是临时机构,故A项错误;地方检查
机构在元之前就已经有了,故B项错误;行省属于中书
省的外派机构,而且成为常设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管辖,故C项正确;行省依然受中书省管辖,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