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声声慢》教学设计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四《声声慢》教学设计
西科一中任保平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意象,抓住意境,体会词中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联系理解其作品内容。
3、引导学生由读词到知人,进入词人苦闷、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及难点:1、体会词人之“愁”情。
2、把握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3、积累一点读词的方法、步骤。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诵读品悟,探究学习,对比阅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画面或音乐,营造氛围,让学生能够融入词的意境中。
(由学生或教师引出李清照)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词坛奇女——李清照。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读词:
1、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自己默读
(2)随配乐,自由朗读
引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也有词眼,本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
引导:你能找出为全词定下愁调的句子吗?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词意,或者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引导:让我们具体探讨一下词人是如何表达她的悲苦愁绪的。
2、品读,体验愁情
品读提示一: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引导:你认为词中能直接表达词人心声的有哪些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
引导品析首句:她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最后的心情怎样?
有人这样分析《声声慢》起句十四字叠字的妙处——总言心情之悲伤。
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
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你的体会如何?
明确: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若有所失的感觉。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应是轻读、降调。
词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引导:请你对比品评法国诗人克洛岱由李清照《声声慢》改写而成的《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明确:《绝望》:直白浅露,声嘶力竭。
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是相同的,但韵味全无;《声声慢》:含蓄蕴藉,讲究言外之意,讲究意象的选择。
引导:你能谈谈对词中意象的理解吗?
品读提示二: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
引导:你能找出词中间接抒情的句子吗?哪些意象可让你感受到词人的愁情?你能联想到相关的诗句吗?
明确:淡酒、秋风、征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均是添愁惹恨之物,离愁别怨的象征。
例句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得出结论:以黄花自况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
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得出结论:梧桐细雨牵愁惹恨
引导: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
虽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无以复加的重重哀愁,不知还能怎么去形容了,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了,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一字收束,却更耐咀嚼,为什么词人之愁如此深重?其愁因何而生?
品读提示三:联系词人生平际遇
引导: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夫妻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被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奔波。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与人不淑,九月提出诉讼,与张离婚。
李清照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她的绵绵无绝期、沉重舟难载、欲说泪先流、一字怎了得的愁是亡国恨、颠沛苦、丧夫痛、孀居悲……
3、演读,加深理解
听录音,或跟读、仿读,投入感情,感受凄美。
三、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一剪梅》的“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四、小结、作业
李清照是不幸的,她又是伟大的,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个人的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透过词中所选择的意
象,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然而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凭着几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进行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世人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让我们再次向那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孤傲灵魂致敬!
作业: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词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