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修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修辞
主讲人:任其斌
一、修辞方法
一)修辞的基本概念
1、概念
★考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基本概念:根据表达需要,修饰文字词句,
运用各种表现方式,
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一、修辞方法
(一)修辞的基本概念
2、类型
★初中修辞:比喻、拟人、
夸张、排比、
设问、反问。

★高中修辞:引用、对比、
对偶、反语、
反复、借代。

比拟
高考必备
12种修辞
考试频率最高!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1、比喻
★概念:根据两种事物相似的特点,
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

★类别: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甲像乙)
例如: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比喻词:像、如、似、好像、好比、仿佛、宛如等。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1、比喻
注意:比喻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若是同类事物,即使有“像”,也不算比喻。

例如:他长得很像他父亲。

(不是比喻)
(2)暗喻(甲是乙)(甲成为乙)
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比喻词:是、成为、成了、变为、就是等。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1、比喻
(3)借喻
直接把被比喻的事物甲说成/比喻成物乙,无比喻词。

例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常见作用)
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议论文)
注意:回答“作用类”题目,要考虑两个角度——
(1)形式上,可准备的“套语”;
(2)内容上,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2、比拟
★类别:拟人、拟物。

★概念: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物当作人)
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或语言。

例如:山上漫起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门缝来。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2、比拟
(2)拟物(把人当作物)
把活生生的人写成静态的,或者动物。

关键在模拟,并不求相似。

例如: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作用:拟人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物常表现出作者对被描写对象的憎恨和蔑视。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3、夸张
★概念: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故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

(1)扩大夸张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太阳刚一出,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夸张要以现实为基础,但要避免同事实相混淆。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3、夸张
★概念: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故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

(2)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体现作者气概之大;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作用:突出特征,启发联想,
烘托气氛,表达强烈的感情。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4、引用
★概念:把名言、史实、资料或诗词、典故、成语、谚语等有选择地引入文章中。

例如:春分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日出江花红
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的春天,
这是科学的春天!(直接饮用)
谈话中毛主席关切地问到他,我国天然石油
的远景怎么样。

(间接引用)
说明:引用原文,要求准确,并加引号;
概述大意则不必加引号。

★作用:加强真实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使写作更有文采。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5、排比
★概念: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

★分类:分句排比、词组排比。

(1)分句排列
例如: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主义的
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

(2)词组排列
例如:这是你的损失,我的损失,他的损失,
世界的损失。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5、排比
★概念: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

分类:分句排比、词组排比。

说明:语气、结构要求相同或相似;
字数不一定相等。

★作用:加强语势;
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
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文/记叙文)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6、设问
★概念: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问题。

例如: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
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说明:形式上是“一问一答”。

★作用:自问——引起读者注意,引发阅读兴趣;
自答——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中间过程——承上启下。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7、反问
★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语言?
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克服困难不也
是一种享受吗?
★作用:更鲜明有力;更富启发性;
语气、感情更强烈。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新课标为你补充
设问、反问、疑问的区别
1、疑问句只问不答,设问和反问则有问有答;
2、设问句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3、反问句无疑而问,答在问中,寓答于问。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8、对偶
★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两个相近的意思。

★分类:正对、反对、流水对。

流水对范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正对
例如: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说明:上下句意思相近,互相补充。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8、对偶
(2)反对
说明:上下句意思相反,互相对比。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用: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
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9、反语
★概念:用与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格。

★分类:表讽刺、表亲密关系。

(1)表讽刺(说明:反语多用于嘲弄和讥讽。


例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
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2)表亲密关系
例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
狠心贼。

(指丈夫)
★作用:使语言幽默,增强讽刺的力量。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10、反复
★概念:为强调某种意思,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
例如: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
劈开,劈开,劈开。

(2)间隔反复
例如:敌人把你们城镇变成废墟,你没有哭,敌人
把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了你的
亲人,你没有哭……
★作用:表达强烈深挚的感情;突出主题,分清条理。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11、对比
★概念:把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举出加以对照,使对立面更加鲜明。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说明:对比以意义对比为主要特征。

★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出出来;
更为鲜明、突出。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12、借代
★概念: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分类: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专制代泛称、特征代本体、借形象特征代人。

★作用:以简代繁,代实代虚,以事代情,
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
并引发读者联想。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12、借代
(1)部分代整体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说明:“一针一线”代群众财产。

(2)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说明:“枪杆子”代武装斗争。

(3)专指代泛称
例如:要按劳取酬,不要大锅饭。

说明:“大锅饭”代平均主义。

一、修辞方法
(二)常见修辞的表现形式
12、借代
(4)特征代本体
例如: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
说明:“袁世凯”指银元。

(5)借形象特征代人
例如:花白胡子正坐在墙角吸旱烟。

说明:“花白胡子”代指老人。

一、修辞方法
(三)几种修辞方法辨析
1、比喻和比拟
(1)侧重点不同。

比拟是依照“拟体”的特征模写本体,重在拟;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本体地位不同。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
而喻体必须出现。

一、修辞方法
(三)几种修辞方法辨析
2、反问和设问
(1)共同点。

两者都是“明知故问”,
与要求对方回答的“有疑而问”的疑问句不同,
都并不要求对方回答什么。

(2)不同点。

(表意/作用)
设问本身并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反问的意思则是确定的,它本身就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
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承上启下。

一、修辞方法
(三)几种修辞方法辨析
3、对偶和排比
(1)两者联系。

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

(2)两者差异。

①数量差异。

对偶是两句相对,只限于两句或两个
句子成分,排比至少是三个句子或词语构成;
②用词差异。

对偶要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却以字同
意同为常式,甚至大半相同;
③字数差异。

对偶字数大致相等,排比可长短不一。

一、修辞方法
(三)几种修辞方法辨析
4、借喻和借代
(1)相同点。

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①作用不同。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
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
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②基础特性。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
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

③可替换性。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一、修辞方法
(三)几种修辞方法辨析
5、反复和排比
(1)相同点。

都有一定数量的同字同意。

(2)不同的。

排比必须是三个或更多的结构相同或相似、
意义紧密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反复则是同一词语或句子的重复出现。

一、修辞方法
新课标为你小结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引用、排比、
设问、反问、对偶、反语、反复、对比、借代等12种。

★其中,最常出现的、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是初中学习的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设问、反问这6种修辞。

★比较容易搞错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和比拟、反问和设问
对偶和排比、借喻和借代、反复和排比等5类。

★掌握修辞的基本概念,牢记每种修辞的形式作用,就能避免在阅读、写作中犯错。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一)高考真题分析
1、例一
(03年上海卷第9题)“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
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2分)
原文: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

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

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

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

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

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二、修辞综合运用
(一)高考真题分析
1、例一
分析:(1)考点分析。

①考点:句子在文中的涵义。

(2)句群分析。

①“况且”,表递进;②“恰恰相反”,表转折;
③“如果……那么”,表假设。

(3)句意理解。

①我和别人只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别;
②我“湿”是值得的;③涵义“乐观面对逆境”?
④“雨中的美”,可能是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一)高考真题分析
1、例一
分析:(3)句意理解。

⑤音乐,可能就是句中的“雨”;
⑥“钻牛角尖”,可能就寻不到“雨中的美”了;
⑦“多方面看问题”,与前句“一个角度”对应;
⑧关键句“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

(4)寻找捷径。

①文中有一个词,可迅速切入答案——好比;
②“大雨”比喻生活中的磨难;
③“这”指代“多方面看问题”;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一)高考真题分析
1、例一
(03年上海卷第9题)“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
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应该多方面看问题(2分)分析:(5)得出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

以生活中下大雨我看问题态度的变化,形象生动
地说明“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

注意:(1)阅读理解中,可能出现修辞手法的变形考法。

(2)要善于寻找关键词(比喻词、本体、喻体),
对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可能是答题的捷径。

二、修辞综合运用
(二)课内语段比较阅读
1、例二
甲组
9、《药》选自鲁迅的作品集
《呐喊》。


10、写出这段文字中,使用比喻的两个句子:
答案:①“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②乌鸦“铁铸一般站着”;
③乌鸦“箭也似的飞去了”。

注意:高考现代文阅读与教材的联系,有越来越紧密的趋向,希望同学们加大关注度,以提高阅读能力。

二、修辞综合运用
(二)课内语段比较阅读
1、例二
11、这段文字突出
悲凉
的气氛,
作用是
烘托了老妇人失去亲人的悲哀。

原文:微风早经停息了;……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
箭也似的飞去了。

分析:(1)主人公:夏瑜的母亲;
(2)地点:坟场;
(3)意象:乌鸦(倒霉)。

二、修辞综合运用
(二)课内语段比较阅读
1、例二
乙组
9、《祝福》选自鲁迅的作品集《彷徨》。


10、写出这段文字中,使用比喻的两个句子:
答案:①“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
②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

11、这段文字突出
热闹
的气氛,
作用是
反衬祥林嫂身世的凄凉。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三
1、第⑴段中的“晴天霹雳”形容什么?
(2分)
原文:(1)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答案:①形容鲁迅逝世太突然;
②表现出忽而听到鲁迅死讯时的震惊。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三
2、第⑵⑶段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匆匆、跳、吞、跑
(2分)
原文:(2)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3)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
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三
3、怎样理解第⑶段中所遇见的“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
青年男女的心肺”?
这是作者从千万个参加葬礼的人们的表情中(3分)
感受到的人们因鲁迅逝世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原文:(3)……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分析:(1)“千千万万”——扩大夸张;
(2)“遇见”的不是“心肺”,而是有这样心肺、
这样表情的“青年”——借代。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三
4、第⑷段用了
比喻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把鲁迅的逝世看成是最大的不幸(3分)表达了人们极度悲愤、极度惋惜的心情。

原文:⑷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
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
的寂静。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三
5、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
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
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
的社会的憎恨。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三
分析:
A对。

“不满”是针对社会现实,尚不知“拥护”;
“忧虑”是因为中国还是“半绝望的国家”。

B错。

“很有希望”不合文意;我们有伟大的人物,却不知拥护、爱戴,只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C错。

“没有希望”不符合文意;“尚可以有为”。

D错。

“憎恨”,不恰当。

“半绝望”,还有“希望”。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三
6、对“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
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
明天。

分析:前文没有讲到“新月”。

A错。

“新月”一般代表希望,“悲凉”一词不当。

B错。

“胜利之光”与“微红的新月”意象不符。

D错
假设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四·清华园
1、第⑵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原文:①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②转折
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③我立刻条件
想到清华园,④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⑤所有这一切都是因果
不可能的。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四·清华园
2、在第⑶自然段中方格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应为。


不仅而且
(各填两个字)。

原文:(3)但是清华园却是像我的母亲,像
一首美丽的诗,它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

分析:(1)段(3)是过渡段,涉及的两方面内容是“分”,所填关联词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2)要求各填两个字,只能是“不仅……而且”。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四·清华园
3、第⑷自然段运用了反问、比拟、引用、比喻等多种
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增添了清华园的诗意色彩。

原文:(4)……青草……探出头来,……形成了花山、花
海。

……“霜叶红于二月花”。

……满园就成了银妆玉塑,“既然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烟光凝
而暮山紫”,……这样,清华园不是一首诗而是什么呢?
分析:分析单个修辞作用时,联系其形式作用;
分析多个修辞的共同作用时,则联系文章意思。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四·清华园。

4、第⑴自然段说“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从
全文看,其原因是清华园像我的母亲,为我打下知识基础;
清华园又像一首诗,自然风光无限美妙。

原文:(2)……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这
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
(4)又怎能不这样呢?清华园这名称本身就充满了诗意。

它的自然风光又是无限地美妙。

……清华园这一幅母亲的形象,这一首美丽的诗,将在我
要走的道路上永远伴随着我,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1、例四·清华园
5、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①总—分—总结构;。

②首尾照应;
③“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
是贯穿全篇的情感线索。

原文:(1)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

回忆起清华园,就像回忆我的母亲。

……
(4)……清华园这一幅母亲的形象,这一首美丽的诗,将
在我要走的道路上永远伴随着我,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2、例五·梅花
1、第⑴自然段画线句是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应划在
分句①
和分句②
之间。

原文:①梅是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的可食之物,②同时,并列
梅花又以其高雅、刚毅、圣洁,被人们用以比拟美好的德
行,③逐渐成为中国人民中的审美对象,④进而形成一种
因果递进
文化现象——梅文化。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2、例五·梅花
分析:(1)文章分析。

①段(1)首段+顿号,说明①中的排列,与下文密切相关;
②段(2)段首+句号,往往是段首概括句;
③段(2)两个分号依次排出“铮铮铁骨”和“坚贞不屈”;
④段(3)“也”说明与段(2)并列,都属于(2)的第一句话;
⑤段(4) 诗人画家、诗画之多,说明写了诗和画两方面;
⑥虽然开头讲了两个方面,但段(4)主要讲的是“诗”;
⑦段(5)侧重讲“画”;⑧段(4)开头句统领了两段;
⑨“也”,从“诗画”转到“音乐戏剧”;
⑩先讲“音乐”,再讲“戏曲”;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2、例五·梅花
2、从文章有关部分的材料安排看,第(1)自然段①处和第(2)
自然段②处应填入的词语,排列次序最佳的一组是( A )A.①梅诗、梅画、梅乐、梅戏
②铁骨铮铮、不屈不挠、幸福吉祥
原文:(1)……历代梅文、①层出不穷。

(2)梅花象征着②。

……
分析:(2)理顺结构。

段(2)(3)讲“品质”,段(4)(5)讲“诗画”,
段(6)讲“音乐戏剧”。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2、例五·梅花
3、第⑵自然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一句话说说其作用。

引用、比拟;形象地说明了梅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原文:(2)……“众芳摇落独鲜妍”……“风雨送春归,飞
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满身清
气,铮铮铁骨,兀立于严寒里;傲视风雪,坚贞不屈;……
这正是中华民族气魄之根本,气节之象征,无疑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现形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2、例五·梅花
4、第(5)自然段画线的“中国人艺术思维的特点”指的是
讲究形似,不以形似论高下。

原文:(5)古人把画梅称为写梅,是注重梅花意趣的发挥,讲究神似,而不以梅花形状是否相似论高下。

这反映了中
国人艺术思维的特点。

分析:(1)探究“这”的含义。

“这”指代“注重……
而不以梅花形状是否相似论高下”。

(2)个别上升到一般。

“艺术思维的特点”应当从“这”
中抽象出来。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3、例六·生命
(1)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2)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3)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4)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5)要记住:……
(6)……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分析:(1)文章结构。

段(1)引出话题,段(2-3)分别论述像春水、像小树
段(4)扩展到宇宙,段(5)补充完善,
段(6)说对生命的态度。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3、例六·生命
1、第(2)自然段告诉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不论是逆境
(如遇到巉岩前阻;遇到暴风雨),还是顺境(如经过细
细的平沙,遇到晚霞和新月),都要快乐勇敢的前进。

(用本段词语回答)
原文:(2)……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段有力的洪涛,
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岩削壁;冲倒了层沙积土。


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乐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3、例六·生命
分析:(1)题干分析。

①“地前进”,横线中应填入形容词/名词;
②“不论…还是…”,无条件。

(2)解题方法。

①寻找“顺境”、“逆境”中共同出现的词语
——没有找到;
②寻找概括性的句子;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3、例六·生命
2、填入第(3)自然段的空格中最合适的词语是( B )
A.茂密荫遮 B.茂盛荫庇
C.茂密荫庇 D.茂盛荫遮
分析:(1)词语理解。

①茂密与茂盛——茂盛更准确,倾向于B、D。

茂密侧重外在形态,茂盛侧重与内在生命力。

②荫蔽与荫遮——拟人,带感情色彩,B最合适。

荫蔽带有情感色彩,阴遮是中性词。

二、修辞综合运用
(三)语段阅读训练
3、例六·生命
3、第(3)自然段是以时间作为描写顺序的。

原文:(3)……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里,勇敢
快乐的破壳出来,……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夏天),……秋风起了,……冬天的朔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