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国情必须具备的四种眼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国情必须具备的四种眼光
观察与思考?
认识国情必须具备的四种眼光
丁元竹
在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如何做国家政策
研究,如何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并提出对策,我深感要
得到全面,理性和深刻的认识,可真不是那么容易.
认识国情必须具备全球眼光
做好决策咨询,我们需要看看国际上主要国家是
如何做的.全球化背景下,决策咨询必须具有全球眼
光.美国,日本,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
经济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对它们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
之后,对我国现阶段一些问题的思路也就可能比较清
晰,这种研究在全球化时代必不町
研究国际经验?定不要离开被研究国家与我们国
家的历史发展阶段,即便是考虑了历史发展阶段,也还
要考虑为什么这些国家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采取了这
样的措施和政策.另外,一定要研究发达国家的经验
和教训.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都是经验,也有教训,
还有小成功的范例.对此,在经历最近这次国际金融
危机的冲出之后,我f『J应当有疑义ro
认识国情必须具备理论眼光
理论会使研究者更加敏锐和更加具有预见眭.理
论的作用就是对现有的思路和实际中得出的结论进行
分析和解释,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论证.中国学术界
直有一个传统,就是做研究要有理论框架.这是正
确的,有r理沦框架,问题的研究才会深入r去,因为
研究成果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二.当然这种研究方式也有问题,即理论毕竟是以往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面对
新的发展和事实,它如何解释?这是一个悖论.
面对这个悖论,我们不能作茧自缚,必须有所创
新.卜是,就有了理论的创新.我们已经进人了一个
18
在各方面都需要创新的阶段.其实,发展是沿着多
个路径进行的,有的是在理论创新基础上,把理论应
用于实践,取得突破;有的是通过实践自身的创新.
我的老师费孝通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带我到各地调研时,经常对地方干部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来学习的.因为地方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的经验,时间走在
了理论的前面,我们总是在追赶实践.费先生一生都
在追赶中国城乡发展的实践.中国当前这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许多是前沿性的,没有理论和经验可循,实
务者自己在摸索,研究者要跟进,否则就会落伍.
2009年夏天的一次实地研究给我的一个震撼
是,中国太大,发展极其不平衡,在一些地方成为问
题的问题,在另91,-?些地方却不是,或者说这个问题
已经解决了,也有了经验.因此,若有学者可以总结,
提炼出理论和政策,供其他地区学习和参考,等于是
起到了互相借鉴的效果.
认识国情必须具备多角度眼光
跨部门研究有利于把研究的问题深人下去,还
有一个方法,就是跨越JL个部门来看同一个问题.我
征研究公共消费与就业问题时的体会特别深.20世
%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踏入社会学门槛,开始对社
会学这个领域有r一定的认识.严格意义上说,社会
学的知识不足以对整个社会发展形成全面的认识.社
会学更多是侧重于社会的制度分析.1996年我离开北京大学到当时的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这个时期我接触了社会事业这个领域,一个不同于社会学研究的领域,现在一些部门和地区将其称为社会公共服务.与此同时,我也涉足了经济领域,即所谓经济部门,特别是就业和收入分配,亦即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20世纪未,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接触当时在
观察与思考?
国内非常新的一个领域,非营利组织研究.当时的学
者们把这个领域称为第三部门,即政府是第一部
门,市场是第二部门,社会组织是第三部门.这三个
部门构成了整个社会.2008年5月,我调到国家行政学院,分配到公共管理教研部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对公共行政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在这之前,
我对公共服务做了一些研究.这样,过去20年的学术研究和工作,使我有机会把学术界称之为三个部门的三个领域都接触了一遍,形成对整个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知识是需要积淀的,
在这样的积淀基础上,我在思考和研究公共消费与就业问题时就有了感性基础.
事实上,不管人们承认与否,现实的发展已经超
出了现有的学术研究视野,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理论来引导我们走出发展的困境.从2007 年底开始的全球经济衰退打破了所有理论和学术上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自由不受干预的市场是有效的, 如果市场犯了错误,它自身会迅速纠正;政府的作用
越小越好,管制只会阻碍创新;社会部门只有企业化
管理,才能提高效率,等等.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感到,政府需要发挥作
用,社会也需要发挥作用.经济需要在市场,政府和社
会之间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承认公共部门,非政府公共部门的作用.2O世纪30年代,甚至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重要办法就是寻求和实现这种平衡.面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和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德国政府出台了养老保险法等;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罗斯福政权出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自那以后至今的历史过程中, 经济什么时候在这些因素之间找到了平循,就会稳定向前;否则,就会出现危机和动荡.20世纪下半叶,美
国失去了这种平衡,并通过全球化来向全世界推行这种不平衡,最终导致了垒球一道来为美国埋单.
认识国情必须具备时代眼光
我深感,决策者们必须认识到历史已经进入一个
新的阶段,在投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更扩
大至公共领域;就业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力领域,
更扩大至公共部门;投资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领域,更
19
扩大至人力资源领域的时候,转变发展方式,就已经
远远不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是整个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决策往往是经
济学家们的事情.当然,公共管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
对于经济问题缺乏了解也是影响他们参与决策的重要原因.造成当前经济政策缺乏通盘考虑的原因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而缺乏全盘考虑不是最可怕的,最可
怕的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意识到市场经济存在许多问题,且其中
的不少问题还非常严重."近距离观察美国经济,你会
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个社会里,10年来就
连中产阶级也面临收入的停滞不前;社会不平衡日益加剧;尽管也有例外,但穷人靠自己的力量爬到社会上层的比率比'老欧洲'还要低".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施蒂格利茨在((自由落体:美国,自由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的沉没))一书中的一段话,值得深思.其实,在这之前的许多美国学者已
经看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施蒂格利
茨还说道,"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在另一路上走得太
远了一创造一个物质高于道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我们获得的经济快速增长是以环境和社会问题为代价的,是不可持续的;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没有团结
起来解决大家的共同需求,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极端个人主义和市场基要主义令集体感荡然无存,导致一部分人疯狂剥削不受保护,容易上当的弱势群体,令社会鸿沟加剧".这位经济学家提出的这一问题我们将来
有机会还要进一步分析,直接的结论应当是:追求个人主义不会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间接的结论是,利己
主义和利他主义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它们不会自然而然地跑到一起.若让它们跑到一起,还需要另外的力
量和机制.在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普
遍认为,公共领域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决策者不仅要有国
际视野,更要有历史视野.通过具有全局性的历史视
野把握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征,根据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性特征来制定政策,这一点在当前比任何历史时期都重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国情
调研和考察以及决策咨询进入了一个需要更多领域专家参与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