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模范中学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模中学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第一部分阅读( 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10分)
边城(节选) 沈从文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皆似乎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

故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皆无结果,到后如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的?’‘怎么的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赶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

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拄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拉回来呀!”
那老船夫不明白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
“翠翠,等一等,我就回来!”
“你不拉回来了吗?”
“我就回来!”
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一个吸旱烟的,打着火炉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的敲着烟灰,忽然哭起来了。

1、作家笔下的湘西风景的特点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 (2分)
2、黄昏来时,翠翠在家中后屋白塔下闲坐,为什么“心中有薄薄的凄凉”? (3分)
3、下列不属于翠翠“胡思乱想”的原因的一项是()(2分)
A、翠翠感到日子有点寂寞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B、她觉得委屈时,会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撒娇泄气的祖父身上,但她并不当真地胡乱想着自己出走后带给爷爷的惩罚。

C、她深知祖父是爱她的,但他不让她走出这闭塞的山村去见世面,所以她便产生了惩罚爷爷的念头,想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D、翠翠的“胡思乱想”实为一种孤独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心理。

4、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6分)
安于途中
(1)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2)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

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

(3)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

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

(4)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是自然。

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

(5)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6)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吗?等待或许会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吗?
(7)水气抵达天空或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

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

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

(8)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

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10)过程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

(9)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过程的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

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

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绝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11)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终极。

仿佛是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

我们对此处的风景因此常常忽视,并习惯于生活总是在别处。

(12)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

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一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

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是为了凋谢才盛开,这样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
(13)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有可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14)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

就像候鸟,只有在不停地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它一生的迁徙;就像泉水,只有在不断地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才体现其自身的运动。

(15)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泉水,并不是非要达到怎样的地方才算完成使命;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

(16)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

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迁徙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泉水,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

(17)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是那样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精彩的人生。

这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每一个安于途中的生命都将尽享人生。

5、作者在第②段开头说:“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

”根据文意,写出“途中”的含义,并说出为什么?(4分)
(1)“途中”的含义:
(2)因为:
6、在第⑩段中,作者说:“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

”“这些”指的是什
么?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4分)
(1)“这些”指的是:
(2)原因是:
7、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安于途中”?作者为什么说每一个生命首先要“做到安于途中”?(4分)
(1) (2)
8、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生命带给人们很多启示,每个人的感悟不尽相同。

有人追求结局的辉煌,有人关注过程的圆满,本文作者坚决反对追求“终极愿望”,主张“过程即生命”。

B、作者认为,由于人们坚信“付出就要有结果”,一味追求结局的辉煌,从而使生命必经的过程成为人生“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C、本文作者善用类比的方法,浅显明了地阐发道理。

如第⑧段,作者用“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过程成就“最终的美”的道理。

D、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自然通畅,韵律和谐,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E、从本文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注重过程,“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终极目标的旷达和名利追求的淡泊。

三、名句填空。

( 6分)
9、( 任选6空, 所填超过6空,以前6空为评分范围)
(1)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诗经•蒹葭》)
(2) ,由来非一朝。

(左思《咏史》)
(3)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4)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5)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 ,不知其可也。

(《论语》)
(7) 操千曲而后晓声,。

(刘勰《文心雕龙》)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3题。

( 6分)
台城韦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韦庄:唐末、五代诗人。

10、本诗首句先从景物描写起笔,如果说是写“眼中所见”的话,那么次句转入、。

(1分)
11、“鸟空啼”的“空”字用得极好,它与杜甫《蜀相》“”中的“空”字一样,含有物换星移、人世沧桑之感。

(1分)
12、后两句写“烟笼十里堤”的“台城柳”,深刻地揭示了这样的哲理:。

(2分)
13、自然无情人有情,本诗流露出诗人的伤感情绪。

(2分)
五、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第14—18题。

(15分)
甲文: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①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②,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③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④去留。

环堵萧然⑤,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⑥,箪瓢⑦屡空,晏如⑧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⑨。

赞⑩曰:黔娄之妻○11有言,不戚戚○12于贫贱,不汲汲○13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14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5?
【注】①何许:何处。

②会意:心得体会。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与此同义。

③造:来到。

④吝情:感情上计较。

⑤环堵:四周墙壁。

萧然:空空无物。

⑥褐:粗麻布。

穿结:衣服穿孔补绽。

⑦箪(dān单):竹制食器。

瓢:饮器。

⑧晏如:安然。

⑨自终:自己过完一辈子。

⑩赞:史传体例,是史官评论传主的结语。

○11黔娄之妻:黔娄:春秋时鲁国的高士,不求仕进,独善其身。

下引两句,各本都作黔娄的话,无“之妻”二字。

按此二句见《列女传》,是黔娄妻所说,应作“黔娄之妻”。

○12戚戚:忧愁。

○13汲汲:竭力求取。

○14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

○15无怀氏、葛天氏:传说是上古帝王,当为原始氏族部落首领。

这里指上古原始纯朴社会阶段,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寄托。

乙文:种树郭橐驼传(节选)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高考资源网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莩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欣然忘食食:(2)以乐其志志:
(3)驼业种树业:(4)早实以蕃实:
1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非有能硕茂之也。

16、甲文中的“赞曰”明确归结出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①②
17、乙文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是①;文中“他植者则不然”而“莫能如”的根本原因是②。

(2分)
18、就“传”而言,甲、乙两文有什么不同? (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7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
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19、郑燮,世称。

(1分)
20、作者在第①段中摆出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1分)
21、文中用孔子和苏轼两例,是为了证明的观点。

(2分)
22、这封家书所谈问题是□□□□,作者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3分)
(1)
(2) 第二部分作文(40分)
23、以“在风雨中”为题作文。

要求:(1)在题目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2)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或议论类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