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丈化敵入新时代大学生
愛国主艾教育的实现路径
陈永刚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崭新文化形态,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育人培元、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当前,高校在传承红色文化、践行爱国精神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红色文化整合和研究不足、红色精神内心升华不够、网络被忽视等现实情况。
通过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载体,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探索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JG4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20)03-0042-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0.03.0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⑴。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马克思主义鲜明特点和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
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传承红色文化、发扬爱国精神是每位大学生不负历史使命、成长成才的必修课。
当前,红色文化研究利用还不够、展现手段单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模式化与理想化导致学生主动呼应性不足;因此,结合大学生人生“拔节孕穗期”的特点,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对增强内在精神动力、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时代价值
爱国是新时代大学生最鲜明的主题,“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大学生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红色是新时代大学生最鲜亮的底色,“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⑶。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是大学生不负历史重任的精神来源;因此,将红色文化融新时代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时代价值。
收稿日期:2019-12-09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南开大学)2017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一类课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研究”(NKSZJYKT2017-Y001)阶段成果
作者介绍:陈永刚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1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红色文化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中华文化遭受西方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危难时刻成立,并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次重大转折和创新,为红色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从红色文化的内涵来看,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如红船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定的内涵,但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从本质上说,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爱国主义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都坚持相同的理想信仰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2红色文化是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和天然载体
中国共产党在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伟大实践中留下来极为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从具体表现形态来看,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分。
无论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革命纪念馆、纪念碑、革命遗址、烈士陵园以及重要革命历史文物、重要文艺作品等各种可见、可触摸的资源,还是如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等具有抽象意义的精神资源,都见证着伟大的历史变革和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奋斗史诗,都以详实清晰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
可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都可以在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具有较强说服力的鲜活教材。
穿越时空和历史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现实相融合,为大学生实施体验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天然载体。
1.3红色文化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有效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有力地打击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嚣张气焰,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和国家政治安全。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元价值观的挑战,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等等,这些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都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
加之,历史虚无主义抓住了大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碎片化”、对事物判断缺少理性思维、易受多元文化影响等特点,借助影视、文学艺术、微信、博客等大学生青睐的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浸染,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思想混乱等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具危害性的影响,成为校园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究其原因,大学生对我国的红色文化自信心不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才让历史虚无主义有了可乘之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谈到,“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深入了解其蕴含的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树立对红色文化的坚定自信,成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有效武器。
2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积极开展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无论是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红色文化的应用,忽视资源有机整合和深入研究。
红色文化有多种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内涵,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宝贵资源。
然而,部分高校在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缺乏资源整合和深入研究不够等问题。
第一,整体规划思路有待创新和完善。
当前,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工程的思想重视不够,往往缺乏整体规划思路和具体要求,多数为活动的简单累加,导致大学生很难深入学习红色文化。
第二,资源的整合和研究有待提升。
往往忽略了红色资源与高校自身资源的深度整合,缺乏红色资源与实际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深入研究,在教学和设计学生活动时缺乏对红色文化内涵和红色精神的深入挖掘和活动形式的创新。
如缺少红色文化与社会实践话剧等载体的有机结合,容易导致受教育者不解渴、红色资源应有的育人功能没充分发挥的尴尬局面。
同时,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专业不同、研究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认识不够、研究不深,开展的活动也容易出现“有形无神”。
2)注重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忽略爱国主义在学生内心的思想升华。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其目的在于用红色精神洗礼大学生思想,借助教育的方式激发大
学生爱国热情,实现爱国主义在学生内心的升华。
但在实际的融入教育过程中,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忽视学生的内心吸收和思想升华。
第一,红色文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待提高。
受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大水漫灌式课堂教学、智能化教学方式应用不足、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不平衡等因素影响,使得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无法形成深度融合和精准嵌入,仅通过单向灌输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达不到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教育目的。
第二,红色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待改进。
很多组织者没有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要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设计简单、内容不够丰富,往往是观看革命题材电影、参观红色历史主题展、听革命传统报告等,互动式体验式的红色文化精品项目较少,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参与,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疲于参与和流于形式,既不入脑更难入心,没有达到触动学生内心思想深处、领悟红色精神的教育效果。
此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学生的自我话语表达、个性化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共鸣度与认同度不高,导致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受到阻碍。
第三,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的深度有待提高。
据了解,大学生参加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往往是以游玩的心态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所,对实践地的红色文化调研和红色精神领悟不足,未能真正融入到红色文化历史氛围中。
这样,大学生就难以体验到这些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革命理想信念,势必会影响到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深入性。
3)注重红色文化“线下”活动的开展,忽视“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深度应用。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
然而,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爱国主义教育时往往重视“线下”,忽视“互联网+”的深度应用。
第一,红色文化网络宣传的影响力有待加强。
从网络宣传的现状来看,红色网站普遍存在整体规划不合理、视觉效果不佳以及内容更新慢等问题,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宣传存在网络化生活化语言较少、视频化展现较弱等问题,与当下“短、平、快”的网络节奏不适应,难以生动形象地有效展现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爱国精神;从网络宣传的内容来看,往往是“线下”活动在网上静态呈现或者是较为抽象的红色历史简单展现,这与大学生互动性、视频化、碎片化的网络阅读习惯不符,学生常常是“一刷而过”或者“直接略过”,造成新形式主义的泛滥。
第二,网络红色品牌项目开发力度有待提升。
受资源研究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经费支持不多等因素影响,大部分高校红色文化网络宣传的专题栏目较少、发布的内容比较分散,红色文化网络品牌项目普遍存在开发数量不多、内容不深。
整体来看,未能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精品化的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网络作品,难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第三,与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做斗争勇气有待提高。
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各种舆论的主战场。
网络谣言、错误言论等快速传播,严重解构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除网络监管监控之外,面对不实言论,大多数师生未能及时或不知道如何做出有理有节有效的应对,普遍存在与其作斗争的底气和勇气不足。
3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入阐明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各高校应结合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制定一系列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取得实效性成果问。
红色文化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无数志士用实际行动在伟大革命和社会建设中的爱国主义具体行动。
高校应从创新育人思路、丰富校园文化、做实社会实践、加强网络宣传引导等4个方面切入,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力、吸引力、说服力,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3.1挖掘和提炼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具有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力
第一,深入挖掘和提炼红色文化资源。
分布在各地的革命遗址、烈士遗物、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伟大实践中留下来的鲜活教材,从不同的历史角度和表现形式体现着共同的爱国图强精神内涵。
这些红色文化是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形成适合本校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库、师资库和智能库,让红色精神穿越历史时空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雷锋精神等。
第二,要适应新时代需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⑺。
高校应紧紧围绕这个时代主题,深刻认清爱国主义内涵的“自变量”与个人成长的“因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我的梦,中国梦”。
第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思路。
一是要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开展新时
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并将其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时代责任,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
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让师生在思想上得到洗礼、精神上受到熏陶,完成好时代赋予的新课题新任务新要求。
二是要营造浓厚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罔高校充分借助自身资源、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网络媒体等育人平台,加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革命历史的宣传。
如北京大学深入开展“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系列活动,将红楼建成突出互动体验式的爱国主义“红色基地”;南开大学在新生入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时刻发起“爱国三问”的百年“南开答卷”等。
3.2打造和丰富红色文化校园,提升具有青年属性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力
第一,加强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一是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青年属性。
当前大学生表现出“务实开放、竞争意识强、网络化生存、个性化需求”等特点,可以通过谈心谈话、问卷调研等传统形式和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青年属性,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校园活动。
二是充分拓展红色文化活动载体。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凹。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促进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要在“融入”和“沁润”上下功夫,打造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红色精品项目。
充分把握重大节日、历史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红色话剧编演、红色演讲、红色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如围绕建国70周年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演讲比赛、在方志敏同志诞辰120周年时编演《可爱的中国》片段话剧等。
第二,突出学生在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
一是发挥朋辈效应。
学校应搭建更多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个性化表达的舞台,注重学生朋辈间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以班级、团支部、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主动设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
二是加强学生红色文化理论研究。
高校是思想碰撞、多元文化交融的集中地,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可以更深入认识革命历史和领悟红色精神,让史实说话才能更有效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对历史的“虚无”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
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主题理论立项和研讨会、组建红色理论社团等方式丰富红色文化研究平台,如成立红色记忆宣讲团等。
第三,强化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性。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老师。
”凹红色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校专业教师应该树立问题导向,实施项目牵引阿。
打造红色课堂精品项目,引导大学生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自我奋斗的内生动力,将个人的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二是加强师生同学同研。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协同作用,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交流研讨、读书沙龙等,使师生在同学中增加红色文化理论知识,在同研中提高爱国主义思想认识,进而产生思想共鸣,切实提升教育的亲和力。
同时,通过师生同学同研,遴选适用于教学的红色故事、革命片段等,再将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打造红色课程思政。
第四,提升红色文化网络育人的感染性。
一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育人功能。
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网络化的表达方式,打造红色历史网络展演、红色历史VR体验、制作红色微电影等网络品牌作品,滋养青年学子爱国热情。
如上海2017年推出的“中共一大•回到1 921”网络沉浸式红色体验之旅等。
同时,加大网络红文化宣传力度,让学生耳濡目染的红色氛围中,沁润学生的内心,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是提升应对网络谣言、错误言论的斗争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形成了?“媒介依赖”,网络上的各种思想观念、态度倾向、意见观点等的传播与互动,无不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世界。
M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打造一支坚定的红色网络文明促进会队伍,围绕重大节假日以及热点焦点话题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定期开展事实热点讨论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是非辨别能力。
3.3依托和用活红色文化实践,增强具有史实见证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说服力
第一,注重红色文化的“学悟行”。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在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中,追寻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体验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红色历史学习、实践体验、宣传践行三维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
一是红色历史学习强调大学生的“认知”。
加强对社会实践涉及到具体的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是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红色文化自我学习,如推送“长征故事我来读”、观看红色影片等。
二是实践体验突出大学生的“认同”。
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化过程,让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在浓厚的革命历史环境实践中提升对红色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红色文化,有效促进知行合一。
三是宣传践行落实在“做实”。
以红色主题展、红色历史宣讲等形式为学生再现历史场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开展宣讲宣传活动。
同时,依托新媒体平台推出“实践归来话成长”“我与革命前辈”等系列主题推送,结合实践经历分享故事、感受和学习重要讲话体会,推进红色文化大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众化、网络化。
第二,建立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机制。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才能推动该项工作的合理运转问。
一是创建互动机制。
主要包括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和主体与主体间的互动两部分。
学生可以看作是主体,承载红色文化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可以视为客体,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间的纽带。
红色文化实践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的思想认识产生了影响,深化了学生对革命红色纪念馆、革命遗址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认识。
指导教师与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通过实践中师生同寻革命足迹、同讲红色故事,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进步,共同传承了红色基因,升华了爱国热情。
二是建立实现机制。
建立健全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的策划、立项、实施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制度,帮助学生做好社会实践的准备和实施工作,如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邀请有经验的师生与实践队员进行交流答疑等。
激励学生向前学习红色历史、向后延伸宣传践行,形成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注重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坚定红色精神。
三是建立反馈激励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量化评估等形式,详细了解社会实践开展情况,逐步完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
开展社会实践评比和宣传工作,开展十佳社会实践团队评比、优秀实践个人评选、优秀实践队事迹报告会等,激励学生将实践收获分享给更多的同学,让学生感染学生、思想影响思想,共同推动大学生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口
参考文献
⑴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
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⑴.[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时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19-5-1(1).
⑶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
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3-5(1).
[4冃近平安徽调研关注几件大事[EB/OL].(2016-04-27). http://news,/politics/2016—04/27/c_l 118755313.htm.
⑸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12-01].http://www. .c 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12019022 8_70645.htm.
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N]•人民日报,2019-11-13⑹.
[7]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N]•人民日报,2019-11-13
⑶.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治(第二卷)[M].北京:外文
出版社,2017:32-3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173).
[10]一流本科怎样建成[EB/OL].[2019-12-01].http://www.
moe^/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38/
201806/t20180628_341434.htm.
[11]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出.未来与发展,2018(4).
[12]王淑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0-29(6).
[13]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6).
The Red Culture into the New Era of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Path
Chen Yonggang
(College of Marxism,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350,China)
Abstract:The red culture is a new cultural form of marxismsinicization formed in the great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t presen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heriting the red culture and practicing the patriotic spirit,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actical situation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red culture,insufficient sublimation of the red spirit and the Internet being ignored.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red culture spirit,enriching the content and carrier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nd combining with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law of their growth,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 to deeply integrate red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patriotism education.
Key WOrdS:thered culture,patriotism, college students
CLC number:G414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20)03-0042-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0.03.008。